-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夜晚出汗可能由環境因素、生理因素、疾病因素、藥物因素、內分泌失調等引起。 1.環境因素:室內溫度過高或蓋的被子過厚,會導致身體過熱而出汗。 2.生理因素:劇烈運動后、精神緊張、女性更年期等生理狀態下,可能出現夜晚出汗。 3.疾病因素:肺結核患者常有夜間盜汗的癥狀,這是由于結核菌的毒素及其代謝產物刺激中樞神經系統所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時,也可能在夜間出汗。此外,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由于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新陳代謝加快,也容易夜間出汗。 4.藥物因素:某些藥物如退燒藥、抗抑郁藥等可能導致出汗增多。 5.內分泌失調:如患有嗜鉻細胞瘤,會分泌大量兒茶酚胺類物質,引起陣發性或持續性出汗。 夜晚出汗的原因較為復雜,如果頻繁出現且影響生活,建議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如血常規、血糖、甲狀腺功能、結核菌素試驗等,以明確原因,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2024-10-21 15:49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小兒盜汗的原因有兩種,生理性和病理性。小兒盜汗并不一定是病態,絕大多數是生理性盜汗。因為小兒皮膚內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新陳代謝旺盛,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活動時容易出汗。倘若小兒入睡前活動過多,可使機體產熱增加,或在進食不久,胃腸蠕動增強,胃液分泌增多,汗腺分泌也隨之增加。這些都可造成小兒睡后出汗較多,尤其是在出汗后2小時內。病理性盜汗多見于佝僂病,以3歲以下的小兒為主,主要表現在上半夜出汗,這是由于血鈣偏低引起的。結核病患兒的盜汗以整夜出汗為特點。患兒同時還有低熱消瘦、體重不增或下降、食欲不振、情緒發生改變等癥狀。建議您及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確診病因。
2024-10-21 15:49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如果孩子身上不怎么出汗,只是頭上出汗多,考慮可能是缺鈣引起的,如果真的是缺鈣,也不建議喝葡萄糖酸鈣,因為里面含鈣量很低,可以口服鈣片,一日500mg左右用量即可,另外可以適量補充維生素AD,以促進鈣的吸收,具體用量可以看說明書
2024-10-21 15:49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這情況是應看看是不是有腎虛的情況引起的還是可以用點補腎的藥物治療看看的另外就是還可用點玉屏風進行對癥的治療看看的
2024-10-21 15:49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正常的,這就叫小兒盜汗。一般小孩基本都會碰到。小兒出現盜汗,首先要及時查明原因,并給予適當的處理。對于生理性盜汗一般不主張藥物治療,而是采取相應的措施,祛除生活中的導致高熱的因素。此如,孩子睡前活動量過大,或飽餐高熱量的食物導致夜間出汗,就應該對小兒睡前的活動量和進食量給予控制,這樣也有利于睡眠和控制小兒肥胖,有益于小兒的身心健康。有的小兒的夜間大汗,是由于室溫過高,或是蓋的被子過厚所致。冬季臥室溫度以24℃~28℃為宜;被子的厚薄應隨氣溫的變化而增減。一般說來,若家長注意到上述幾種容易引起產熱增多的誘因,并給予克服,出現盜汗的機會會自然減少。即使小兒偶爾有一二次大盜汗,也不必過分擔心,盜汗所丟失的主要是水份和鹽份,通過每日的合理飲食是完全可以補充的。補鈣和補維生素D必須同時補,維生素D是鈣離子被人體吸收的載體,沒有維生素D再多的鈣也不吸收,鈣之緣片內含維生素D,使人體對鈣離子吸收能成倍增加。對于病理性盜汗的小兒,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缺鈣引起的盜汗,應適當補充鈣、磷、維生素D等,并應做到以下幾點:(1)多接觸日光,包括戶外光線及反射的光線。可在戶外活動,不要隔著玻璃曬太陽。(2)大力提倡母奶喂養。(3)早產兒、雙胎,經常腹瀉或有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小兒應注意加用維生素D。(4)北方農村或寒冷的地區要按計劃地采取“夏天曬太陽,冬天吃D劑”的預防佝僂病措施。對于結核病引起的盜汗,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正規的抗結核治療。無論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盜汗,護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小兒盜汗以后,要及時用干毛巾擦干皮膚,及時換衣服,要動作輕快,避免小兒受涼感冒。注意及時補充水份和鹽份。可以補充口服補液鹽,簡稱“ORS”,或白開水加點食鹽、糖,糖可以促進水和鹽的吸收。被褥也要經常晾曬,日光的作用不僅在于加熱干燥,還有消毒殺菌的作用。此外,對易于盜汗的小兒,應進行有計劃的體質鍛煉,如日光浴、冷水浴等,以增強體質,提高適應能力。體質增強了,盜汗隨之而止,這將勝過大量藥物治療。
2024-10-22 05: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