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流產原因不明可能由多種因素導致,如胚胎染色體異常、母體因素、免疫因素、環境因素、內分泌因素等。 1. 胚胎染色體異常:這是早期流產最常見的原因。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異常,會影響胚胎發育,導致流產。 2. 母體因素:包括全身性疾病,如嚴重感染、高熱、貧血等;生殖器官異常,如子宮畸形、宮腔粘連等;內分泌失調,如黃體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免疫功能異常,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 免疫因素:母體對胚胎產生免疫排斥反應,如封閉抗體缺乏等。 4. 環境因素:過多接觸有害物質,如化學物質、放射性物質等。 5. 內分泌因素:孕激素、雌激素等分泌不足,影響胚胎著床和發育。 總之,對于流產原因不明的情況,需要通過詳細的檢查,包括染色體檢查、婦科檢查、內分泌檢查、免疫功能檢查等,明確原因后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建議患者前往正規醫院,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診治。
2024-10-21 13:29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自然流產原因很多,多見于宮內感染、遺傳性疾病、先天性發育不良、孕婦基礎情況較差、子宮發育異常、宮內窘迫等,要進一步詢問收集病史
2024-10-21 13:29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孩子真的發燒了嗎? 有一些新媽媽發現孩子的體溫超過37℃,也會以為孩子發低燒,于是帶孩子到醫院,要求醫生給孩子做檢查,但結果卻一切正常。這是怎么回事呢? 正常的體溫升高 孩子的體溫易于波動。感染、環境以及運動等多方面因素,都可使孩子的體溫發生變化。孩子體溫的升高不一定就是異常,也就是說,體溫的升高不一定就是發熱。若有短暫的體溫波動,但全身狀況良好,又沒有其他異常表現,父母就不應認為孩子在發燒。前面這位打電話咨詢的母親,就是把孩子在哭鬧、吃奶后正常的體溫升高誤認為發燒了。 其實,就像我們大人在運動后體溫會有所升高一樣,小兒哭鬧、吃奶等正常生理活動后,體溫也會升高。一般情況下,體溫不會升得太高,多為37.5℃~38.0℃之間。體溫升高是由于哭鬧、吃奶等正常生理活動導致肌肉產生了更多的熱量。這些原因導致的體溫升高,在運動結束后會很快恢復到正常水平。也就是說,不能只根據體溫作為確定異常的指標。遇到這些情況時,父母可繼續觀察孩子體溫的變化,一般不需任何處理。 異常的體溫升高 體溫異常升高也就是發燒,與哭鬧后造成的體溫升高是不同的。發熱時不僅體溫增高,還同時存在因疾病引起的其他異常表現,例如面色蒼白、呼吸加速、情緒不穩定、惡心、嘔吐、腹瀉、皮疹等。由于小兒個體差異和導致疾病原因的不同,發熱的表現和過程存在很大的差別。比如同樣是肺炎,有的孩子發熱不高,有的孩子高熱達39℃~40℃;又比如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熱可持續2~3天,而敗血癥可持續數周。發熱的起病有急有緩,有的先有寒戰繼之發熱,有的發熱很高但四肢及額頭發涼。所以,用手觸摸四肢及額頭很難察覺發熱,而觸摸胸腹部就會感覺到小兒發熱。 怎樣才算發燒,確實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除了量體溫外,還要仔細觀察孩子的各種表現。一方面可以做到心中有數,另一方面可以為醫生提供較可靠的信息。 正常人體溫在一定的范圍內波動:一般腋窩溫度為36℃~37.4℃。 體溫超過37.5℃定為發熱(俗稱發燒)。 進一步劃分為: 37.5℃~38℃為低度發熱; 38.1℃~39℃為中度發熱; 39℃~40.4℃為高熱; 超過40.5℃為超高熱。如果確定是發燒,不妨多喝水,多吃水果。采用物理降溫,最好別用藥物降溫。祝寶寶早日康復!
2024-10-21 19:45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流產原因不明可能由多種因素導致,如胚胎染色體異常、母體因素、免疫因素、環境因素、內分泌因素等。 1. 胚胎染色體異常:這是早期流產最常見的原因。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異常,會影響胚胎發育,導致流產。 2. 母體因素:包括全身性疾病,如嚴重感染、高熱、貧血等;生殖器官異常,如子宮畸形、宮腔粘連等;內分泌失調,如黃體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免疫功能異常,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 免疫因素:母體對胚胎產生免疫排斥反應,如封閉抗體缺乏等。 4. 環境因素:過多接觸有害物質,如化學物質、放射性物質等。 5. 內分泌因素:孕激素、雌激素等分泌不足,影響胚胎著床和發育。 總之,對于流產原因不明的情況,需要通過詳細的檢查,包括染色體檢查、婦科檢查、內分泌檢查、免疫功能檢查等,明確原因后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建議患者前往正規醫院,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診治。
2024-10-21 2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