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鵝口瘡是一種常見的口腔黏膜真菌感染性疾病,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多見于嬰幼兒。其癥狀表現、發病原因、診斷方法、治療手段及預防措施等都值得關注。 1.癥狀表現:口腔黏膜出現白色斑膜,形似奶塊,不易擦去,強行擦去后可見紅色創面。 2.發病原因:嬰幼兒免疫力低下、長期使用抗生素、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母親乳頭不潔等。 3.診斷方法:醫生通過觀察口腔癥狀,結合真菌涂片檢查可明確診斷。 4.治療手段:常用藥物有制霉菌素、氟康唑等,同時注意口腔清潔。 5.預防措施:加強嬰幼兒營養,注意口腔衛生,對餐具、奶瓶等定期消毒。 總之,鵝口瘡雖然常見,但只要及時發現、正確治療,并做好預防,一般預后良好。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口腔狀況,如有異常,及時就醫。
2024-10-21 12:4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孩子鵝口瘡又叫急性偽膜型念珠菌病,好發于新生兒、小嬰兒,特別是長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鵝口瘡可發生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以舌、頰、軟腭、口底等處多見。首先有粘膜充血、水腫,口內有灼熱、干燥、刺激等癥狀。經過1-2天,粘膜上出現散在白色斑點,狀如凝乳,呈半粘附性略微高起。隨后,小點逐漸融合擴大,成為形狀不同的斑片。最后斑片又相互融合。經過數日,白色斑塊的色澤,轉為微黃,日久則可變成黃褐。白色斑片與粘膜粘連,不易剝離,若強行撕脫,則暴露出血創面,但不久又被新生的斑片所覆蓋。患者有口干、燒灼感及輕微疼痛。有時可出現患兒煩躁拒食,啼哭不安等情況,一般全身反應不明顯,部分患者可有體溫升高。如果治療不及時病變可向口腔后部蔓延至咽、氣管、食道。引起食道念珠菌病和肺部的念珠菌感染,同時出現吞咽困難。少數病例病菌可進入血液循環,成為白色念珠菌敗血癥,病情危重,偶爾可引起心內膜炎、腦膜炎等嚴重疾病。因此,孩子得了鵝口瘡,一定要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停止使用抗生素。小兒喂養用具要清潔與消毒。注意防止因喂養工作人員而引起的交叉感染。可用2%-4%碳酸氫鈉液擦洗口腔,每日3-4次。可用10萬單位制霉菌素甘油液涂擦。幼兒局部涂0.1%龍膽紫,每日2-3次。可適當補充維生素。
2024-10-21 12:40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輕癥可見口腔粘膜表面覆蓋白色乳凝塊樣小點或小片狀物,可逐漸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強行剝離后局部粘膜潮紅、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響吃奶,無全身癥狀;重癥則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蓋,甚至可蔓延到咽、喉頭、食管、氣管、肺等處,可伴低熱、拒食、吞咽困難。取白膜少許放玻片上加10%氫氧化鈉一滴,在顯微鏡下可見真菌的菌絲和孢子。1.外涂紅糖治鵝口瘡:紅糖研末30克,取適量涂于患處,一天4—6次。2.黃連末治鵝口瘡:取適量黃連末填在肚臍眼上,每日換一次。3.皮硝治鵝口瘡:取皮硝30克,搗細,取適量填在肚臍眼上,外面用膠布封固,每日換一次。4.萵筍葉治鵝口瘡:萵筍葉6克,大棗3個,用水煎服,每日1—2次。5.生姜蜜汁治鵝口瘡:取蜂蜜30ml,生姜汁10ml,混勻后涂在患處,每日2—3次。6.老茄子根治鵝口瘡:取老茄子根10g,陳皮3g,冰糖6g,用水煎服,每日1—2次。7.西紅柿葉治鵝口瘡:取西紅柿葉10g,甜瓜皮6g,用水煎服,每日1—2次。8.玫瑰花治鵝口瘡:玫瑰花6g,生姜2片,白扁豆6g,用水煎服,每日1—2次。備注:中醫藥方僅供參考,此為民間偏方。
2024-10-21 12:40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鵝口瘡(thrush)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moniliasis),鵝口、雪口、鵝口疳、鵝口白瘡。是由真菌傳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見于嬰幼兒。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這種真菌有時也可在口腔中找到當嬰兒營養不良或身體衰弱時可以發病。新生兒多由產道感染,或因哺乳奶頭不潔或喂養者手指的污染傳播。 鵝口瘡是兒童口腔的一種常見疾病這種疾病因為常常在口腔里發生白色的假膜,有時這種假膜白得象一片雪一樣。所以稱為雪口病。它是由白色念珠球菌所引起的,白色念珠菌就是許多微生物中的一種,通常多發生在口腔不清潔營養不良的嬰兒中,在體弱的成年人中亦可發生。 它的病發對象多為身體虛弱或營養不良,特別是消化不良的新生兒。另外濫用或長期使用抗菌素也能引發這種病,并通過餐具造成感染。白色念珠球菌在健康兒童的口腔里也常可發現但并不致病。如何判斷寶寶是否患鵝口瘡? 1、口腔粘膜出現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圍無炎癥反應,形似奶塊。無痛,擦去斑膜后,可見下方不出血的紅色創面。斑膜面積大小不等,可出現在舌、頰、腭或唇內粘膜上。 2、好發于頰、舌、軟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塊不易用棉棒或濕紗布擦掉。 3、在感染輕微時,除非仔細檢查口腔,否則不易發現,也沒有明顯痛感,或僅有進食時痛苦表情。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 4、受損的粘膜治療不及時可不斷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體、牙齦等。更為嚴重者,病變可蔓延至食道、支氣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現呼吸吞咽,困難少數可并發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可影響終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繼發其他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癥。 小兒鵝口瘡治療方法有哪些? 一、用藥治療 1、局部用藥: 鵝口瘡比較容易治療,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與魚肝油滴劑調勻,涂搽在創面上,每4小時用藥一次,療效顯著。局部用藥鵝口瘡比較容易治療,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與魚肝油滴劑調勻,涂搽在創面上,每4小時用藥一次,療效顯著。 2、全身用藥: 癥狀嚴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藥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進行綜合治療。 用棉花千蘸些制霉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開水中含20萬單位制霉菌素)涂在口腔患處,或用1%龍膽紫涂口腔;或用2—3%碳酸氫鈉(小蘇打)溶液洗口腔;或涂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藥物每天可涂3—4次。 吃奶后用1%龍膽紫溶液滴于新生兒的舌下,讓其舌頭活動而轉涂到整個口腔。一般每日滴2—3次,同時補充復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每日二次,每次各一片,壓碎成粉,加水溶解后喂。 飲食衛生: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潔,奶瓶、奶頭、碗勺等專人專用,使用后用堿水清洗,煮沸消毒。母乳喂養者每次喂奶前,母親應先洗手,清潔乳頭。 營養供給:應選擇容易消化吸收、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并適當增加維生素B和C的供給,如動物肝臟、瘦肉、魚類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等。用弱堿性溶液如2%—5%碳酸氫鈉(小蘇打)清洗涂擦冰硼油(中藥冰硼散做成糊狀蜜劑)制霉菌素混懸劑等效果良好,加強營養特別適量增加維生素B2和C。如何有效預防嬰兒鵝口瘡? 新生兒鵝口瘡是可以預防的,平時只要注意口腔護理,每次喂奶后再喂幾口溫開水,可沖去留在口腔內的奶汁,這樣霉菌就不會生長了,此外,于每次喂奶前,先將奶頭揩凈,雙手也要洗干凈。新生兒所用食具,應煮沸消毒后才可使用。 1、產婦有陰道霉菌病的要積極治療,切斷傳染途徑; 2、嬰幼兒進食的餐具清洗干凈后再蒸10—15分鐘; 3、哺乳期的母親在喂奶前應用溫水清洗乳暈;而且應經常洗澡、換內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時要先洗手; 4、對于嬰幼兒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曬;寶寶的洗漱用具盡量和家長的分開,并定期消毒; 5、幼兒應經常性地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 6、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活的嬰幼兒,用具一定要分開,不可混用; 7、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生素。
2024-10-21 10:41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鵝口瘡是一種常見的口腔黏膜真菌感染性疾病,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多見于嬰幼兒。其癥狀表現、發病原因、診斷方法、治療手段及預防措施等都值得關注。 1.癥狀表現:口腔黏膜出現白色斑膜,形似奶塊,不易擦去,強行擦去后可見紅色創面。 2.發病原因:嬰幼兒免疫力低下、長期使用抗生素、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母親乳頭不潔等。 3.診斷方法:醫生通過觀察口腔癥狀,結合真菌涂片檢查可明確診斷。 4.治療手段:常用藥物有制霉菌素、氟康唑等,同時注意口腔清潔。 5.預防措施:加強嬰幼兒營養,注意口腔衛生,對餐具、奶瓶等定期消毒。 總之,鵝口瘡雖然常見,但只要及時發現、正確治療,并做好預防,一般預后良好。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口腔狀況,如有異常,及時就醫。
2024-10-21 1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