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高膽紅素血癥是指血清膽紅素濃度超過正常范圍的一種病癥。其發生與膽紅素生成過多、肝細胞攝取和結合膽紅素能力下降、膽紅素排泄異常等因素有關。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光照治療、換血治療等。 1.膽紅素生成過多:常見于紅細胞破壞增加,如溶血性疾病。治療需針對病因,如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可能使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 2.肝細胞攝取和結合膽紅素能力下降:如新生兒肝臟功能不成熟,或某些肝臟疾病影響。可使用肝酶誘導劑,如苯巴比妥。 3.膽紅素排泄異常:可能由于膽管阻塞等。必要時需手術解除梗阻。 4.藥物因素:某些藥物可能影響膽紅素代謝,如磺胺類藥物。需停用可疑藥物。 5.遺傳因素:某些遺傳性疾病導致膽紅素代謝障礙。治療較為復雜,可能需要長期干預。 總之,高膽紅素血癥的治療需根據具體病因和病情選擇合適的方法。患者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
2024-10-21 13:1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膽紅素是臨床上判定黃疸的重要依據,亦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標.正常血清總膽紅素濃度為1.7~17.1μmol/L,其中一分鐘膽紅素低于3.4μmol/L.當總膽紅素在34μmol/L時,臨床上即可發現黃疸;如血清總膽紅素超過正常范圍而肉眼看不出黃疸,則稱為隱性黃疸,黃疸最常見于肝膽疾病,但其他系統疾病也可出現. 正常膽紅素代謝過程,如下: 一,膽紅素來源正常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為120天,衰老紅細胞所釋放的血紅蛋白為膽紅素的主要來源,占80%~85%,約10%~15%膽紅素來自骨髓中未成熟紅細胞的血紅蛋白,另1%~5%來自肝的游離血紅素及含血紅素的蛋白質.血紅素經微粒體血紅素加氧酶催化變為膽綠素,膽綠素由膽綠素還原酶還原為膽紅素. 二,膽紅素的運輸上述膽紅素是游離膽紅素,因未經肝細胞攝取,未與葡萄糖醛酸結合,故稱為非結合膽紅素.游離膽紅素于血循環中附著于白蛋白上,形成膽紅素-白蛋白復合物,運載到肝. 三,膽紅素的攝取在肝竇內,膽紅素被肝細胞微突所攝取,并將白蛋白與膽紅素分離.膽紅素進入肝細胞后,由胞漿載體蛋白Y和Z所攜帶,并轉運到光面內質網內的微粒體部分. 四,膽紅素的結合游離膽紅素在微粒體內經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催化,與葡萄糖醛酸基相結合,形成結合膽紅素.主要為膽紅素葡萄糖醛酸酯,約占結合膽紅素總量的75%,其余部分與葡萄糖,木糖,雙糖和甘氨酸結合. 五,膽紅素的排泄結合膽紅素形成后從肝細胞排出的機制,至今仍不甚清楚,可能經高爾基器運輸到毛細膽管微突,細膽管,膽管而排入腸道,但無疑是主動轉運,限速和耗能過程,其間并有膽汁酸鹽,鈉離子的參與.結合膽紅素進入腸腔后,由腸道細菌脫氫的作用還原為尿膽原,大部分(每日總量約68~473μmol)隨糞便排出,稱為糞膽原;小部分(10%~20%)經回腸下段或結腸重吸收,通過門靜脈血回到肝,轉變為膽紅素,或未經轉變再隨膽汁排入腸內,這一過程稱為膽紅素的“腸肝循環”,從腸道重吸收的尿膽原,有很少部分(每日不超過6.8μmol)進入體循環,經腎排出.
2024-10-21 13:1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那個是黃疸,高膽紅素就是黃疸高,給孩子照藍光配上醫院給開的藥很快就好了,我寶貝33天的時候照了24小時藍光黃疸就退了,如果孩子黃的厲害建議去照藍光,趁現在好照顧。還有就是估計你孩子黃疸沒退以前是不能吃母乳的,你老婆如果是O型血孩子更容易黃疸高,我孩子照藍光時停了2天母乳
2024-10-21 13:17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膽紅素是臨床上判定黃疸的重要依據,亦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標。正常血清總膽紅素濃度為1.7~17.1μmol/L,其中一分鐘膽紅素低于3.4μmol/L。當總膽紅素在34μmol/L時,臨床上即可發現黃疸;如血清總膽紅素超過正常范圍而肉眼看不出黃疸,則稱為隱性黃疸,黃疸最常見于肝膽疾病,但其他系統疾病也可出現。正常膽紅素代謝過程一、膽紅素來源正常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為120天,衰老紅細胞所釋放的血紅蛋白為膽紅素的主要來源,占80%~85%,約10%~15%膽紅素來自骨髓中未成熟紅細胞的血紅蛋白,另1%~5%來自肝的游離血紅素及含血紅素的蛋白質。血紅素經微粒體血紅素加氧酶催化變為膽綠素,膽綠素由膽綠素還原酶還原為膽紅素。二、膽紅素的運輸上述膽紅素是游離膽紅素,因未經肝細胞攝取,未與葡萄糖醛酸結合,故稱為非結合膽紅素。游離膽紅素于血循環中附著于白蛋白上,形成膽紅素-白蛋白復合物,運載到肝。三、膽紅素的攝取在肝竇內,膽紅素被肝細胞微突所攝取,并將白蛋白與膽紅素分離。膽紅素進入肝細胞后,由胞漿載體蛋白Y和Z所攜帶,并轉運到光面內質網內的微粒體部分。四、膽紅素的結合游離膽紅素在微粒體內經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催化,與葡萄糖醛酸基相結合,形成結合膽紅素。主要為膽紅素葡萄糖醛酸酯,約占結合膽紅素總量的75%,其余部分與葡萄糖、木糖、雙糖和甘氨酸結合。五、膽紅素的排泄結合膽紅素形成后從肝細胞排出的機制,至今仍不甚清楚,可能經高爾基器運輸到毛細膽管微突、細膽管、膽管而排入腸道,但無疑是主動轉運、限速和耗能過程,其間并有膽汁酸鹽、鈉離子的參與。結合膽紅素進入腸腔后,由腸道細菌脫氫的作用還原為尿膽原,大部分(每日總量約68~473μmol)隨糞便排出,稱為糞膽原;小部分(10%~20%)經回腸下段或結腸重吸收,通過門靜脈血回到肝,轉變為膽紅素,或未經轉變再隨膽汁排入腸內,這一過程稱為膽紅素的“腸肝循環”,從腸道重吸收的尿膽原,有很少部分(每日不超過6.8μmol)進入體循環,經腎排出。高膽紅素血癥(黃疸)的分類一、病因發病學分類(1)溶血性黃疸;(2)肝細胞性黃疸;(3)膽汁郁積性黃疸;(4)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二、按膽紅素的性質分類(一)以非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的黃疸1.膽紅素生成過多2.膽紅素攝取障礙3.膽紅素結合障礙(二)以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的黃疸可由于膽紅素在肝細胞內轉運、排泄障礙或同時有膽紅素攝取、結合和排泄障礙引起。無論哪種分類方法,黃疸的發生歸根到底都源于膽紅素的某一個或幾個代謝環節障礙。各種黃疸發生機理及臨床特征一、溶血性黃疸紅細胞大量破壞(溶血)時,生成過量非結合膽紅素,超過肝細胞攝取、結合、排泄能力,致使非結合膽紅素潴留于血中而發生黃疸。特征:(1)鞏膜輕度黃疸,在急性發作(溶血危象)時有發熱、腰背酸痛,皮膚粘膜往往明顯蒼白;(2)皮膚無瘙癢;(3)有脾腫大;(3)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現,如周圍血網織細胞增多、出現有核紅細胞、骨髓紅細胞系統增生活躍;(5)血清總膽紅素增高,一般不超過85μmol/L,主要為非結合膽紅素增高;(6)尿中尿膽原增加而無膽紅素,急性發作時有血紅蛋白尿,慢性溶血時尿內含鐵血黃素增加;二、肝細胞性黃疸因肝細胞病變,對膽紅素攝取、結合和排泄功能發生障礙,以致有相當量的非結合膽紅素潴留于血中,同時因肝細胞損害和(或)肝小葉結構破壞,致結合膽紅素不能正常地排入細小膽管,反流入肝淋巴液及血液中,結果發生黃疸。特征:(1)皮膚和鞏膜呈淺黃至深金黃色,皮膚有時有瘙癢;(2)血中非結合和結合膽紅素均增高;(3)尿中膽紅素陽性,尿膽原常增加,但在疾病高峰時,因肝內淤膽致尿膽原減少或缺如;(4)血清轉氨酶明顯增高;(5)血中肝炎病毒標記物常陽性;(6)肝活組織檢查對彌漫性肝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三、膽汁郁積性黃疸肝內膽汁郁積從分子細胞學上是指膽汁的生成和分泌減少,以及膽汁流淤滯和濃縮。肝內膽汁郁積或單獨出現,或與肝實質損害同時存在,其產生機制頗為復雜,有多種因素參與:(1)肝細胞質膜的結構與功能改變:肝細胞質膜由液態雙層類脂鑲嵌蛋白質(載體、受體、結構蛋白和酶類)所組成,質膜上磷脂與膽固醇的含量有一定比例,以維持正常的膜微粘度和膜流動性,與載體移動和Na+-K+-ATP酶(鈉泵)活性的關系至為重要。膽汁的生成和分泌以及膽汁溶質的轉運和出入肝細胞,取決肝細胞質膜結構及其功能的完好無損。氯丙嗪、雌二醇、石膽酸、內毒素和缺氧等引起肝細胞損害時,均可使質膜膽固醇含量增加,并使膜流動性和鈉泵活性降低,致膽汁分泌和膽汁流量減少;(2)微絲和微管功能障礙:使膽酸的轉運、鈉水向毛細膽管腔移動及毛細膽管周圍協調性蠕動與收縮作用被削弱,致膽汁流量和向前流動性降低;(3)毛細膽管膜與緊密連接通透性增加,膽汁中溶質分子向周圍彌散或反流,致膽汁的水分減少;(4)膽酸代謝異常:羥化不充分,形成具有毒性的單羥膽酸或石膽酸,使肝細胞和細小膽管上皮壞死。特征:(1)膚色暗黃、黃綠或綠褐色;(2)皮膚瘙癢顯著,常發生于黃疸出現前;(3)血中膽紅素增高,以結合膽紅素為主,膽紅素定性試驗呈直接反應;(4)尿膽紅素陽性,但尿膽原減少或缺如;(5)糞中尿膽原減少或缺如,糞便顯淺灰色或陶土色;(6)血清總膽固醇、堿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轉肽酶增高、脂蛋白-X陽性。四、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一)Gilbert綜合征系因肝細胞攝取游離膽紅素障礙及微粒體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不足所致。血清內非結合膽紅素增高,肝功能試驗正常,紅細胞脆性正常,膽囊顯形良好,肝活組織檢查無異常。(二)Dubin-Johnson綜合征系因肝細胞對結合膽紅素及其他有機陰離子(吲哚菁綠、X線造影劑)向毛細膽管排泄障礙,致血清結合膽紅素增高,但膽紅素的攝取和結合正常。口服膽囊造影劑膽囊常不顯影。肝外觀呈綠黑色(黑色肝),肝活組織檢查見肝細胞內有彌漫的棕褐色色素顆粒(黑色素或腎上腺素代謝物多聚體)。(三)Rot綜合征由于肝細胞攝取游離膽紅素和排泄結合膽紅素均有先天性缺陷,致血中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吲哚菁綠(ICG)排泄試驗有減低。膽囊造影多顯影良好,少數不顯影。肝活組織檢查正常,肝細胞內無色素顆粒。(四)Crigler-Najjar綜合征系由于肝細胞缺乏葡萄糖醛酸轉移酶,致不能形成結合膽紅素,因而血中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很高,可并發核黃疸;預后很差。高膽紅素血癥(黃疸)的鑒別診斷應根據病史、體征、實驗室和其他檢查等所取得的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與判斷,以期得到正確診斷。一、病史(一)年齡與性別嬰兒期常有生理性黃疸、新生兒肝炎,青少年以病毒性肝炎多見,中老年者常應考慮膽石癥、肝硬化及惡性腫瘤等。(二)接觸史包括肝炎患者接觸史、輸血史、服藥史及不潔食物食用史等。(三)家族史主要為肝炎及各種遺傳性疾病家族史。(四)過去史如結石史、肝膽系統手術史等。(五)妊娠史妊娠期常合并肝功能異常,并可出現妊娠相關性黃疸,如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六)飲酒史與冶游史對診斷酒精性肝病及病毒性肝炎有幫助。(七)病程如膽石癥黃疸常性發作,肝硬化、惡性腫瘤所致黃疸發生較慢,呈進行性。二、癥狀(一)發熱膽管炎常出現中高熱,肝癌者亦常因癌組織壞死或繼發感染發熱。。(二)腹痛肝區漲痛多見于病毒性肝炎、肝癌者,右上腹絞痛常見于膽石癥,胰腺疾病常出現上腹及腰背痛。(三)消化不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癌腫患者常伴有消化不良癥狀。(四)皮膚瘙癢見于膽汁郁積性黃疸。(五)體重改變惡性腫瘤患者往往體重下降明顯。(六)尿、糞顏色的改變三、體征(一)皮膚改變肝硬化者常見肝掌、蜘蛛痣、腹壁靜脈曲張,溶血性黃疸常見貧血貌。(二)脾腫大多見于肝硬化門脈高壓者。(三)膽囊腫大在肝外阻塞性膽汁郁積時,膽囊常腫大,且表面光滑、無壓痛,即所謂Courvoisier征。(四)其他如腹水、男性乳房發育等。四、實驗室和其他檢查(一)堿性磷酸酶(ALP):在肝外、肝內阻塞性黃疸及肝內膽汁郁積,ALP明顯增高。(二)血清總膽固醇、膽固醇酯、脂蛋白-X(LP-X)測定在膽汁郁積性黃疸,總膽固醇含量增高;肝細胞性黃疸特別是有廣泛壞死時,膽固醇酯降低。(三)凝血酶原時間:肝細胞性和膽汁郁積性黃疸時,凝血酶原生成減少,因而凝血酶原時間均延長,注射維生素K2~4mg后24小時復查凝血酶原時間,如較注射前有明顯縮短,表示肝功能正常,黃疸可能為膽汁郁積性;如無改變,表示肝制造凝血酶原的功能受損,黃疸可能為肝細胞性。(四)超聲顯像:如發現肝內膽管擴張則肯定為肝外膽管阻塞引起的黃疸。(五)X線檢查1.食管吞鋇、胃腸鋇餐檢查如發現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則可診斷肝硬化。2.經十二指腸鏡逆行膽管造影(ERCP)對診斷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及了解膽道系統情況有重要幫助。3.CT對肝膽、胰腺疾病診斷及肝外阻塞部位、范圍、性質有很大的診斷價值。(六)肝穿刺活組織檢查與腹腔鏡檢查能協助診斷肝細胞性黃疸、肝內膽汁郁積及Dubin-Johson綜合征等。綜上所述,黃疸是很多疾病的重要癥狀及體征,黃疸的起因源于膽紅素代謝環節的異常,通過對膽紅素、尿膽原、糞膽原的分析,可初步對黃疸的性質有一歸類,但要對病因作出準確的判定仍有賴于臨床醫師對病史、體征、各項實驗室及輔助檢查進行綜合分析。
2024-10-21 12:48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宋錦華
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人民醫院
二級乙等
內科
-
高膽紅素血癥是指血清膽紅素濃度超過正常范圍的一種病癥。其發生與膽紅素生成過多、肝細胞攝取和結合膽紅素能力下降、膽紅素排泄異常等因素有關。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光照治療、換血治療等。 1.膽紅素生成過多:常見于紅細胞破壞增加,如溶血性疾病。治療需針對病因,如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可能使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 2.肝細胞攝取和結合膽紅素能力下降:如新生兒肝臟功能不成熟,或某些肝臟疾病影響。可使用肝酶誘導劑,如苯巴比妥。 3.膽紅素排泄異常:可能由于膽管阻塞等。必要時需手術解除梗阻。 4.藥物因素:某些藥物可能影響膽紅素代謝,如磺胺類藥物。需停用可疑藥物。 5.遺傳因素:某些遺傳性疾病導致膽紅素代謝障礙。治療較為復雜,可能需要長期干預。 總之,高膽紅素血癥的治療需根據具體病因和病情選擇合適的方法。患者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
2024-10-22 0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