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寶寶口吃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如語言發育遲緩、模仿他人、心理因素、神經系統問題、遺傳因素等。 1.語言發育遲緩:寶寶語言能力發展尚未完善,表達能力跟不上思維速度,可能出現口吃。家長要耐心引導,多與寶寶交流,鼓勵其慢慢表達。 2.模仿他人:寶寶模仿口吃者說話,容易形成口吃習慣。應及時糾正,避免寶寶繼續模仿。 3.心理因素:緊張、焦慮、壓力大等心理狀態可能導致口吃。家長要為寶寶營造輕松的家庭氛圍,給予充分的關愛和支持。 4.神經系統問題:某些神經系統疾病可能影響語言功能,導致口吃。若懷疑此類情況,需及時就醫檢查。 5.遺傳因素:如果家族中有口吃者,寶寶口吃的概率可能增加。但這并非絕對,后天的引導和訓練很重要。 總之,寶寶口吃需要家長細心觀察,找到原因,采取相應措施。若口吃情況嚴重或持續不改善,應及時帶寶寶到正規醫院就診。
2024-11-24 16:1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3—5歲的孩子最容易口吃 “口吃”即平時所說的“結巴”,是一種常見的語言流暢性障礙,主要表現為說話時某些字或音的重復和拖長。3—5歲的幼兒口吃的發生率最高,此階段正處于孩子語言的快速發展期,大約有5%的孩子會出現口吃,但絕大多數能自然緩解或被糾正。 口吃原因多,模仿最多見 形成口吃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幼兒患重病,破壞了聽力和大腦語言運動中樞。有的是因環境不利或父母教育不當,過于嚴厲地訓斥、恐嚇孩子,對孩子在語言方面要求過高,使孩子擔心說不好而精神過度緊張。或者受生理和心理發展不平衡影響。孩子剛開始學語時,詞匯貧乏或說話過急過快,以致語言和思維脫節,說的趕不上想的,時間長了,形成口吃。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模仿。即孩子與口吃者接觸,認為好玩,自己也學著說,久而久之,自己也口吃了,來就診的口吃孩子中,模仿是最常見的原因。 孩子有口吃,家長態度很重要 口吃是一個人能力的一種缺陷,并不是先天的,只是在學習語言過程中發生的障礙。做父母的不必比孩子更緊張。應知道口吃的毛病能夠改正,但是改正的好壞與父母的態度有很大關系。 孩子口吃時父母不要強調說“你又口吃了”“你怎么連話都說不清楚”之類的話,否則,只能加重其口吃癥狀。有一點值得注意,由于偶然的口吃就遭受嘲笑,更易造成孩子的自卑、焦慮和退縮等負面情緒,從而更害怕說話或說話時更膽小畏縮,而所有這些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加重口吃癥狀。 怎樣幫孩子擺脫口吃 讓孩子模仿你正確的說話方式。既然孩子能模仿口吃,就能模仿正常的說話方式,但你必須用比較慢的節奏與孩子交談,話語要清晰、簡潔,不要太多形容詞,不要用兒語,最好用單音節詞、雙音節詞、三字詞、電報語與孩子交流。如“喝水”就是“喝水”,不要說“喝水水”。 給予幫助。如孩子想喝水又說不出來時,你可以啟發他:“你想喝水嗎?”孩子點頭,“請跟媽媽說一遍‘想喝水。’”明確地告訴孩子怎樣說比批評和建議(比如“慢一些”“再來一遍”)會更有效。 說不好就唱。口吃的孩子有個特點,唱的時候就不口吃了,可以平時讓孩子學唱歌,背誦朗朗上口的歌謠,用說唱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節奏感,這對矯正口吃也很有效。 不要“保護”孩子。有的父母覺得孩子說話口吃已經夠不幸了,所以格外溺愛他,這樣做對孩子沒有好處。應該讓他知道,自己雖然有口吃的缺點,但還有更多別人不具備的優點(如打球、畫畫等),使孩子正視自己的這一毛病,這樣當孩子接觸到外界環境,就能勇敢地對待嘲笑。
2024-11-24 16:14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1、兩歲的孩子思維迅速發展,說的技能趕不上思維的速度。往往孩子想用語言表達一種思想,但找不到合適的詞藻,在“找合適詞藻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口吃。這種口吃稱之為階段性的口吃,隨著語言能力的進步,這種口吃現象會減少,終致消失,不必擔心。2、積極的詞藻表達不了他想說的內容,他要在腦子里“找”合適的詞藻,因而說話不流暢。3、情緒緊張(受到強刺激,如嚴厲的批評,甚至打罵),在“追問”什么事的時候,用重復的字或拖長音來調整自己語言的表達方式,需要時間,說出來的話就有斷續現象,也就是一種口吃。4、模仿、逗樂,形成了不良習慣,它不是一種病。5、由于你不愿聽到孩子講出“結巴的話”(過去講話是流暢的),就很注意聽他講話,糾正他的發音,反而給孩子多聽“結巴的話”的機會,說“這種話”也多了。6、兩三歲的兒童語言機制還不完善,當他急于表達自己的思想時,容易出現言語流暢節奏的障礙。7、一般來說,兩三歲兒童發生口吃現象與心理障礙沒有直接關系,請放心,并不是有了心理障礙才口吃的。有了口吃怎么辦呢?1、以常心對待。如果你緊張了,說話的計算所、語調會流露出來,孩子受到暗示,也會緊張,說話就更不流利了。2、絕對不要取笑、表示厭惡、恐嚇、甚至打罵。3、有他在場時不要和別人議論他,不要模仿他的口吃,要保護他的自尊心。4、對他講話要放慢,每個字說清楚,同時也要求他講得慢,不要著急。但是,當他講話有些拖長音或者重復,你就聽著,不要重復學他,等他講完,過一會兒讓他再說一遍,有了每一次的經驗,第二次再講同一句話,就會好得多。5、讓孩子在說話之前先唱歌,這是日本育兒之神內藤壽七郎博士提倡的矯治口吃的方法。孩子在結結巴巴開始說話后,對他說:“來呀,讓我們唱那首歌!”并開始和孩子一起唱(母親和孩子一起唱也可以),隨便唱什么,只要是他熟悉的,都可以。唱完以后,再溫和地問他:“你剛才想要說什么?”這時候,多數情況下,孩子都不會發生口吃,會流利地說出來。內藤博士還說,這種方法曾對許多孩子作過嘗試,效果很好,孩子說話有了不口吃的體會,就會對說話產生自信,經過多次練習,就能治愈。6、當孩子有一點改進時,就大大表揚,這可增加他說正常話的信心。
2024-11-24 16:14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口吃又叫結巴,是一種發音突然中斷和重復的現象,一般不是大腦的器質性病變。導致寶寶結巴的原因如下:1.在寶寶2-3歲開始學說話時,如果經常模仿口吃兒童說話,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口吃。2.有人發現,善于作用左手的寶寶,如強迫他改為使用右手時,常常會出現口吃現象。3.有的父母對寶寶要求過急,周圍的人對其說話方式加以嘲笑,致使寶寶說話時十分緊張,害怕說錯,日久形成口吃。4.也有的寶寶口吃是有家族遺傳史。已經發現寶寶有口吃現象的,父母要及時予以糾正。糾正寶寶口吃的方法如下:1.當寶寶說話結巴時,千萬不要大聲訓斥他,應當循循善誘,不要操之過急,要有信心和耐心。2.對寶寶進行語言訓練。注意一定要在肌肉放松的情況下練習發音,讓寶寶放慢說話速度,延長說話時間,反復進行訓練。3.應暫時與其他患有口吃的寶寶分開,以免相互影響。4.對慣用左手的寶寶,不要強迫改用右手。
2024-11-24 16:14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孫莉 醫師
安徽省來安縣三城醫院
其他
兒科
-
3—5歲的孩子最容易口吃 “口吃”即平時所說的“結巴”,是一種常見的語言流暢性障礙,主要表現為說話時某些字或音的重復和拖長。3—5歲的幼兒口吃的發生率最高,此階段正處于孩子語言的快速發展期,大約有5%的孩子會出現口吃,但絕大多數能自然緩解或被糾正。 口吃原因多,模仿最多見 形成口吃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幼兒患重病,破壞了聽力和大腦語言運動中樞。有的是因環境不利或父母教育不當,過于嚴厲地訓斥、恐嚇孩子,對孩子在語言方面要求過高,使孩子擔心說不好而精神過度緊張。或者受生理和心理發展不平衡影響。孩子剛開始學語時,詞匯貧乏或說話過急過快,以致語言和思維脫節,說的趕不上想的,時間長了,形成口吃。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模仿。即孩子與口吃者接觸,認為好玩,自己也學著說,久而久之,自己也口吃了,來就診的口吃孩子中,模仿是最常見的原因。 孩子有口吃,家長態度很重要 口吃是一個人能力的一種缺陷,并不是先天的,只是在學習語言過程中發生的障礙。做父母的不必比孩子更緊張。應知道口吃的毛病能夠改正,但是改正的好壞與父母的態度有很大關系。 孩子口吃時父母不要強調說“你又口吃了”“你怎么連話都說不清楚”之類的話,否則,只能加重其口吃癥狀。有一點值得注意,由于偶然的口吃就遭受嘲笑,更易造成孩子的自卑、焦慮和退縮等負面情緒,從而更害怕說話或說話時更膽小畏縮,而所有這些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加重口吃癥狀。 怎樣幫孩子擺脫口吃 讓孩子模仿你正確的說話方式。既然孩子能模仿口吃,就能模仿正常的說話方式,但你必須用比較慢的節奏與孩子交談,話語要清晰、簡潔,不要太多形容詞,不要用兒語,最好用單音節詞、雙音節詞、三字詞、電報語與孩子交流。如“喝水”就是“喝水”,不要說“喝水水”。 給予幫助。如孩子想喝水又說不出來時,你可以啟發他:“你想喝水嗎?”孩子點頭,“請跟媽媽說一遍‘我想喝水。’”明確地告訴孩子怎樣說比批評和建議(比如“慢一些”“再來一遍”)會更有效。 說不好就唱。口吃的孩子有個特點,唱的時候就不口吃了,可以平時讓孩子學唱歌,背誦朗朗上口的歌謠,用說唱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節奏感,這對矯正口吃也很有效。 不要“保護”孩子。有的父母覺得孩子說話口吃已經夠不幸了,所以格外溺愛他,這樣做對孩子沒有好處。應該讓他知道,自己雖然有口吃的缺點,但還有更多別人不具備的優點(如打球、畫畫等),使孩子正視自己的這一毛病,這樣當孩子接觸到外界環境,就能勇敢地對待嘲笑。
2024-11-25 02:33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