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佝僂病是由于維生素 D 缺乏引起的鈣磷代謝紊亂,導致骨骼發育異常的疾病。常見癥狀有骨骼改變、肌肉松弛、神經精神癥狀等。 1.骨骼改變:顱骨軟化,多見于 3 - 6 個月嬰兒;方顱,多見于 7 - 8 個月以上小兒;雞胸、漏斗胸,多見于 1 歲左右小兒;O 型腿或 X 型腿,多在學步后出現。 2.肌肉松弛:全身肌肉松弛,肌張力降低,肌力減弱。 3.神經精神癥狀:易激惹、煩躁、睡眠不安、多汗,尤其頭部多汗。 4.出牙延遲:牙齒萌出較晚,順序錯亂,牙齒質量差。 5.其他癥狀:嚴重者可能出現脊柱側彎、骨盆畸形等。 總之,佝僂病若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治療,預后良好。家長若發現孩子有上述癥狀,應及時帶孩子到正規醫院就診。
2024-10-10 20:2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你好,你孩子現在八個月大,你說的這種情況考慮是佝僂病的癥狀。佝僂病的癥狀建議先了解佝僂病,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簡稱為佝僂病.在嬰兒期較為常見.6個月以內嬰兒的佝僂病以顱骨改變為主,前囟邊較軟,顱骨薄,檢查只用雙手固定嬰兒頭部,指尖稍用力壓迫枕骨或頂骨的后部,可有壓乒乓球養的感覺.6月齡以后,盡管病情仍在進展,但顱骨軟化消失,正常嬰兒的骨縫周圍亦可有乒乓球樣感覺.額骨和頂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漸增厚,至7—8個月時,變成“方盒樣”頭型即方頭(從上向下看),佝僂病的癥狀頭圍也較正常增大,方盒樣頭應與前額寬大的頭型區別.骨骺端因樣組織堆積而膨大.佝僂病的癥狀沿肋骨方向于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可及圓形隆起,從上至下如串珠樣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顯,稱佝僂病串珠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鈍圓形環狀隆起,稱手,足鐲,1左右的小兒可見到胸廓畸形,胸骨和臨近的軟骨向前突起,形成“雞胸樣”畸形嚴重佝僂病小兒胸廓的下緣行程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溝或郝氏溝.有時正常小兒胸廓兩側肋緣稍高,應與肋膈溝區別。佝僂病的癥狀主要就是我上面說的這些了。希望我說的佝僂病的癥狀對你有幫助的。祝健康
2024-10-10 20:2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簡稱為佝僂病。在嬰兒期較為常見,是由于維生素D缺乏引起體內鈣磷代謝紊亂,而使骨骼鈣化不良的一種疾病。佝僂病發病緩慢不容易引起重視。佝僂病使小兒抵抗力降低,容易合并肺炎及腹瀉等疾病影響小兒生長發育。因此,必須積極防治預防佝僂病的關鍵是補充足量的維生素D,最好的辦法就是曬太陽,可以說,小兒佝僂病不僅僅是缺鈣,還有缺“曬”。皮膚里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可轉變為維生素D,促進鈣的吸收,使骨骼堅硬。具體情況應視季節而定,嬰兒皮膚嬌嫩,應注意保護。夏季可選擇在樹陰下或打把傘,或在太陽剛出來、日落前進行;春秋季節可常帶孩子到戶外玩耍。冬季在風和日麗時可多帶孩子戶外活動、曬曬太陽,以中午前后為佳。此外,還可適當補充維生素D,通常為400國際單位/天。早產兒應提早在出生后2個星期開始補充,足月兒則在滿月后開始。生后3個月內可用到每天800國際單位,以后減至每天400國際單位。同時適量添加鈣粉。2歲以后,小兒生長速度減慢,戶外活動增多,一般無需再服用維生素D。
2024-10-10 20:26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你好,小孩佝僂病的主要癥狀為: 1初期:發生在3個月左右小兒;主要表現為神經系統興奮癥狀.夜驚,易驚,多汗,枕禿. 2激期:發生在3個月到2歲左右小兒,包括方頭,佝僂病串珠,漏斗胸,佝僂病手足鐲,膝內翻和膝外翻體征.另外血生化檢查時可見血鈣磷降低,堿性磷酸酶增高;骨X線改變為臨時鈣化帶模糊,消失.所以如果要得知是否為佝僂病,除了根據臨床癥狀外,還需要根據維生素D缺乏的原因(因為維生素D與佝僂病的發生密切相關),血生化及骨骼X線檢查等來診斷. 至于佝僂病的治療,其主要目的是控制病情活動,防止骨骼畸形.一般以口服維生素D為主,劑量為每天2000~4000IU,對無法口服的給予一次肌注維生素D320萬到30萬IU.如果臨床和X線骨片改善情況,于2~4周改為維生素D預防量400IU/每天. 另外,除采用維生素D治療外,應注意加強營養,堅持每日的戶外活動.祝健康.
2024-10-10 20:26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佝僂病是因體內維生素D缺乏,導致鈣磷代謝失常,以骨骼改變為特征的一種慢性營養不良性疾病.佝僂病的癥狀有:以神經精神癥狀出現最早,主要表現為:初期多汗,夜驚,易激惹,煩躁,睡眠不安,由于煩躁和頭部汗水刺激,致枕部禿發.后期也叫激期,神經精神癥狀更為明顯,同時出現骨的改變,生長最快的部位如顱骨,四肢骨,胸廓影響最大.表現為:顱骨軟化,多發生在枕骨或頂骨中央,用手輕壓,可稍向內陷,放松后立刻彈回,5-9個月的患兒可出現方顱,囟門過大或閉合延遲;胸廓畸形多見于一周歲左右的患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雞胸.會站立后出現“O”形或者“X”形腿.坐,走,站等運動推遲,重癥的患兒會出現表情呆滯動作及語言發育都落后.預防: 胎兒出生后應盡早(生后半小時內)開奶,吸吮乳房愈頻繁,乳汁分泌愈多.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雖低,但比牛奶高,其中的鈣磷比例(約2∶1)利于嬰兒吸收.但從絕對量看,母乳中維生素D和鈣的含量并不能滿足嬰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必須從其他途徑獲得補充以使其得到滿足. 夏秋季出生的新生兒在生后第三周就可以開始戶外活動了,為保護嬰兒免于著涼,可在不直接曝曬太陽的情況下讓嬰兒露出小臉和雙手,每次5~10分鐘.待嬰兒滿月逐漸適應外界環境后,可適當延長其在戶外的時間,通常每隔3~5天延長五六分鐘,直到每次半小時,每日兩次.對較大嬰兒來說,夏季在戶外停留時,一般可戴小帽以保護頭部不直接曝曬于日光下,而身體其他部位可分別依據氣溫情況完全曝曬于日光下.這樣直接曬太陽的時間不能過長,一般每次5~10分鐘,待嬰兒適應后,逐漸延長至半小時左右.月齡較小的嬰兒也可以在樹蔭,屋檐下或開窗的室內間接接受陽光中紫外線的照射. 蛋黃,奶油,肝類,谷類及蔬菜中雖然含有維生素D,但含量低,不能滿足小兒需要.但若能及時添加輔食使小兒養成進食習慣,則既能補充日光照射的不足,又有利于減少小兒的藥物服用量. 新生兒出生后兩周起即可添加維生素D,每日400國際單位(用濃維生素AD滴劑時,按每克30滴計,兩天共5滴即夠),直至嬰兒18個月.對低出生體重兒可于生后一周開始添加維生素D,每日800國際單位,直至兩歲為止.在北方冬春季節,應給3~6歲小兒每日補充維生素D400國際單位.嚴重佝僂病的診斷和治療應遵照醫生意見,不宜自行加大劑量口服或肌肉注射維生素D以免造成急性或慢性嬰幼兒維生素D中毒.如能曬太陽及攝食所需量的維生素D,在母乳量充足情況下,半歲以內嬰兒不必另行添加鈣劑.如食物中鈣含量不足或嬰兒為低出生體重兒,則可口服鈣片以補充攝入量的不足,按元素鈣計量每日200毫克即可.鑒于各種鈣類制劑的吸收率一般在30%左右,因此作為長期添加的營養素,碳酸鈣制劑可供選用,它含鈣率高,來源充裕,經濟,安全,實用.
2024-10-11 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