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地圖舌是一種發生在舌黏膜淺層的慢性邊緣剝脫性舌炎,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免疫、精神心理、營養缺乏、口腔局部因素等有關。 1.遺傳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遺傳傾向,遺傳因素可能影響舌黏膜的發育和代謝。 2.免疫因素:免疫系統失衡可能導致舌黏膜易受損傷,引發地圖舌。 3.精神心理因素:長期精神緊張、焦慮、壓力大等不良情緒可能影響身體機能,包括舌部的健康。 4.營養缺乏:如缺乏維生素 B 族、鋅、鐵等微量元素,可能影響舌黏膜的正常功能。 5.口腔局部因素:口腔衛生不良、齲齒、不良修復體刺激等也可能誘發地圖舌。 總之,地圖舌一般預后良好,多數患者無明顯不適,但如果癥狀明顯或持續不愈,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平時要注意保持口腔衛生,均衡飲食,保持良好的心態。
2024-10-10 18:5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游走性舌炎又稱地圖舌,其病因未明。與發病有關的因素諸如胃腸道慢性疾病,月經周期、貧血、精神情緒不穩定,過度勞累、病源感染、變態反應等,某些患者具有明顯的遺傳因素。本病常見于兒童,女性多于男性。 [癥狀體癥] 1、病變好發于舌尖、舌中央和舌緣。 2、病變表現為圓或橢圓形紅斑,單發或多發性,可擴大或融合,融合后常類似"地圖邊界",周邊為白黃色稍微隆起的孤形邊緣,寬約2-3mm,中央為火紅色的絲狀乳頭剝脫區,但菌狀乳頭無改變。 3、病損具有游走性,可在一晝夜間改變其原來的形態和位置。 4、病變區可有輕度麻辣不適感。 [診斷依據] 1、多見于兒童。 2、舌絲狀乳頭呈片狀剝脫,形成光滑的紅色剝脫區。其邊緣為白色微高起,呈圓形或弧形。 3、病變區僅有局部麻辣感。 4、病變具有游走性。 [治療原則] 1、治療牙源性與非牙源性病源感染。 2、保持口腔衛生。 3、合并感染時酌情使用抗生素治療。 [療效評價] 1、治愈:癥狀及體征消失,舌粘膜恢復正常。 2、好轉:癥狀及體征減輕。 3、未愈:癥狀及體征無改善。 [專家提示] 本病大多數無明顯自覺癥狀,也不會發生惡化,一般無需特殊用藥治療。但應注意保持口腔衛生,以防合并感染,對于口腔牙源性或非牙源性感染病源應及時治療或處理。
2024-10-10 18:5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地圖舌是一種發生在舌粘膜淺層的慢性邊緣剝脫性舌炎。由于它的病損表現為經常在舌面的不同部位,并可變換大小和形狀,具有游走性的特點,所以又稱為游走性舌炎。目前地圖舌發生的原因并不十分明確。有人認為與腸道寄生蟲或胃腸功能紊亂有關;也有人認為與兒童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情緒波動有關;還有部分患兒的父母也曾患過地圖舌,故表現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一般地圖舌多見于兒童,特別是體弱的嬰幼兒。主要表現是在舌表面粘膜突然出現部分舌乳頭(嚴格地說是絲狀乳頭)萎縮消失,起初為點狀,逐漸擴大形成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紅色光滑區,好象舌粘膜剝脫掉一片似的,而其周圍的絲狀舌乳頭則角化增生,呈現增厚稍隆起的黃白色邊緣,因此在舌面正常粘膜與病變區粘膜間輪廓清晰,形似地圖狀,故稱為地圖舌。由于絲狀舌乳頭可以邊剝脫邊修復,故剝脫區的大小、形狀可能經常變化,有時只有一片剝脫區,有時是多個剝脫區同時存在,甚至相互融合波及整個舌面。
2024-10-10 18:57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地圖舌是兒童時期常見的舌病,往往在檢查咽部或牙齒時才被發現。我摸索用中藥修補地圖舌已多年,今介紹兩張驗方供參考使用。這些中藥藥性平和,略帶甜味,每日煎服,一般不會令小兒生厭拒服。驗方一:黃芪10克,南沙參10克,五味子5克,枸杞10克,仙鶴草10克,紅棗5克,甘草5克。這張處方適宜用于易反復感冒的地圖舌患兒,一般連續服用10—15天為一個療程。驗方二:太子參10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淮山藥10克,白扁豆10克.功勞葉10克,雞內金10克、甘草5克,適用于脾胃虛弱的地圖舌小兒,其中雞內金有良好的消食開胃作用,也可單獨研粉吞服。
2024-10-10 18:57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地圖舌”,又稱之為“花剝苔”,民間則更形象地叫它為“花舌頭”。有人作了調查,在正常兒童中竟有4%左右的發病率。中醫一貫重視舌體和舌苔的變化.素有“舌為心之苗”、“舌為脾胃之外候”的說法,因為舌頭和人的體質及內臟關系密切。小兒地圖舌常常反映了孩子反復感冒及脾胃功能失調。用中藥治療地圖舌,則須從這兩方面切入,方能奏效。易反復感冒的小兒,體質較虛弱,平時很容易疲勞,夜間出虛汗,大便干燥,二三日一次,面色雖有些蒼白,但口唇卻十分艷紅,像涂了口紅一樣,感冒月月有,肺炎常光顧,有時還會出現低熱,用中醫理論去歸納,結論是氣虛陰虧。而脾胃功能失調的患兒,體質羸弱,面色發黃,胃口不好,挑食、偏食很明顯,飲食稍不注意會引起腹脹腹痛,有的還有貧血,白天一活動就會滿身是汗,以上都是屬于脾虛胃弱、消化吸收不好的表現。兩者的中藥治療是有區別的,前者以補氣。養陰、清熱為主,重在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呼吸道感染,身體強壯了,剝脫的舌苔就會長復。而脾胃功能失調的小兒,治療的重點應放在健脾開胃、消食導滯上,消化吸收一好,胃氣也就旺盛了,地圖舌悄然退去。治療地圖舌的中藥,實際上多數是調理體質的藥物,如具有補益元氣的黃芪、太子參、黃精。健脾開胃的白術、茯苓、淮山藥、扁豆,養陰清熱的南北沙參、石斛、麥冬等。在眾多藥物中,黃芪、淮山藥、功勞葉、仙鶴草對修補地圖舌的功效值得稱道.地圖舌,西醫稱為游走性舌炎、剝脫性舌炎,是一種舌部淺層的慢性炎癥。其原因不明,在兒童與消化不良、腸道寄生蟲、維生素B族缺乏有關;在成人與貧血、胃腸功能紊亂、情緒、病灶感染有關;另外還可能與遺傳有關。主要出現在舌背,有時也可出現于舌緣、舌腹、舌尖。舌的絲狀乳頭、菌狀乳頭呈片狀剝脫,形成圓形、橢圓形的光滑的紅色剝脫區,菌狀乳頭有時可清晰可見。單個或多個發生,很快可融合成片,邊界微高起,似地圖的邊界。其形態、位置多變,剝脫區以離心方向逐漸擴大,其白色邊緣也隨之擴大或斷離,使人感到病損在游走。病損可持續存在很長時間,或有短時間的愈合。舌的活動和味覺正常。患者一般無自覺癥狀,有時可能有燒灼感或刺激性痛。唇、頰、牙齦、口底等有類似病損稱為地圖樣口炎。治療無特殊方法,盡可能查出病因,對癥治療。若有刺激性痛可用紫外線口內照射,服用復合維生素B及鋅制劑可有一定的療效。如果按照中醫的說法,可能是有虛證或脾胃不好,吃些藥調理一下,身體強壯了,剝脫的舌苔就會長復。
2024-10-11 06: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