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寶寶不會說話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如語言環境不佳、聽力障礙、智力問題、發音器官異常、自閉癥等。 1.語言環境不佳:寶寶缺乏語言刺激,家人與寶寶交流少,會影響語言發展。應增加與寶寶的交流互動,多講故事、唱兒歌。 2.聽力障礙:聽不到聲音或聽不清,無法模仿學習語言。需及時進行聽力檢測,必要時佩戴助聽器。 3.智力問題:智力發育遲緩可能導致語言理解和表達困難。需進行智力評估,針對性進行康復訓練。 4.發音器官異常:如舌系帶過短、唇腭裂等,影響發音。可能需要手術矯正。 5.自閉癥:表現為語言交流障礙,還伴有社交障礙等。要早診斷,進行專業的干預治療。 寶寶不會說話的原因多樣,家長要密切關注,發現異常及時帶寶寶到正規醫院就診檢查,明確原因,采取相應措施。
2024-11-24 13:22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兒童言語能力的發展,和其他能力的發展一樣,既依賴于生理上的成熟,又需要有適宜的外部條件,其中,與成人交往是最關鍵的因素。 從降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就能直接接觸外界的刺激。盡管在最初的日子里,孩子常處于睡眠狀態,但在他清醒的時候,如果父母經常和孩子交流,跟他說話,對他微笑,逗他玩,那么孩子就會逐漸熟悉父母的話語,并且會對父母的語言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時候該跟孩子說什么呢?最簡單和有效的就是反復跟他講眼前的事,起床啦,穿衣服啦,洗臉洗手啦、吃飯喝水啦……總之,做什么,見什么,就跟孩子說什么。這樣做的效果可能一時看不出來,但等孩子長到1歲左右,該學說話的時候,父母就會發現,他已能理解很多話,并會在父母照料他的時候,按照大人的指點做動作。比如給他穿衣時媽媽說“小手伸直”他就會伸直胳膊。更令人驚喜的是,他還會不斷地說出一些大人沒有刻意教給他的詞,比如“掉”、“拿”、“沒”等等。這實際上得益于長期以來,孩子對父母語音的記憶。 一般說來,對嬰幼兒說話要慢,發音要清晰,盡量說簡單的句子,對核心的字詞要加重語氣,多重復幾次。比如在給孩子穿鞋的時候,媽媽可以先把鞋給孩子看看,然后再給他穿鞋,一邊做一邊對他說:“看,這是寶寶的鞋,鞋子,穿鞋子。”跟孩子說話還有一個小技巧,就是語調要夸張并富于變化,這樣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另外,在對孩子說話時,如果父母的語氣和表情親切、愉快,孩子的反應會更好,因為他會覺得,父母與他說話是一件高興的事情。 有些孩子比較靦腆和內向,盡管父母盡了很大努力,仍然不太愛說話。這樣的孩子父母要細心觀察,發現他們感興趣的事情,想辦法使他們興奮起來。大多數情況下,處于興奮狀態的孩子說話和動作都比較多。教不愛開口的孩子學說話,更需要父母想辦法激發孩子的興趣。只要巧用心計,耐心引導,孩子一定會不斷進步。 當然,也有少數孩子極少開口學說話,即使這樣,父母也不必太擔心。孩子言語能力的發展差異很大,有些孩子即使快兩歲了,仍不愛開口,但他們卻能聽懂大人的話,并且在他們偶爾的發音中,會帶出成句的語調。這表明他們言語能力確實在發展著,只不過因為他們不說,這方面的發展沒有表現出來而已。他們一旦開始說,可能就是成句的話,只是由于缺少發音,字音還咬不準,但這種現象在開口后會較快得到糾正。一般說來,到了3歲左右,孩子就會具備基本的言語能力,他們之間的差異將變得不明顯。
2024-11-24 13:22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寶寶天生就對人的聲音感興趣,當別人說話時,他會很自然地去聽,去關注。你現在仍能用那套寶寶還是個小嬰兒時的做法來培養他。我該怎樣幫寶寶學說話? 盡可能經常、直接跟寶寶多說說話。想辦法讓一些談話僅限于你和寶寶。如果你跟寶寶以及另一個大一些的哥哥或姐姐一起說話或讀書,他得到并能使用的重復與解釋就沒有像跟你單獨在一起時那么多了。說話時要看著寶寶,也讓他看到你的臉和手勢。 一邊做事,一邊告訴寶寶,讓他明白你的意思。比如一邊給寶寶脫衣服一邊說:“把你的襯衣脫下來”;說“現在脫鞋”時,就給他脫鞋。 一邊說話,一邊做出相應的面部表情,讓寶寶明白你的感受。這個年齡段時,不要戲弄寶寶(其實,哪個年齡段時,都不應該)。如果你一邊擁抱,他一邊說“你是媽媽的最討厭的邋遢鬼”,會把他搞糊涂的,因為你的表情在說:“你是媽媽了不起的寶寶。” 幫寶寶理解你的大概意思,他是否能明白你說的每一個字并不要緊。如果你做好了飯,就把碗盤放到桌子上,向寶寶伸出手說“現在該吃午飯了”,他就會明白他的午飯已經準備好了,并且會自己坐上兒童餐椅。如果沒有那些相應的暗示,寶寶可能不明白“該吃午飯了”的字面意思。他會通過理解這些字重復出現在有幫助的語境下,最終明白它們的意思。 不論你是在談論對寶寶無限的愛,還是天空中的一群珍稀鳥類,和寶寶分享熱情、情感、強調等情緒,這些提升話語質量的元素都能吸引他的注意力,促使他試著理解你在說些什么。
2024-11-24 13:22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不用擔心,我家兒子也是很晚說話的,寶寶說話,在于家長的引導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家長要怎么引導呢?說說我以前的錯誤行為吧,當時兒子還小也就一周歲左右吧,我就有意識地在他的耳邊嘮叨,為了讓他有個語感,再大一點時呢,他聽都聽得懂了,就是不怎么開口說話,他想要什么東西時,只要吱一聲我就拿給他,讓他感覺不用靠語言來表達只要有出聲或是哭鬧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所以,我這個當媽的也覺得方法上有錯誤。不過,我兒子在心情好的時候我們說什么,也愛跟著說,特別是經常說的話,比如要阿媽~~,有點的拉長音的,他很愛學,漸漸地稱呼類的比較會說了。還一個,我覺得讓寶寶一個字一個字地讓他念,重復地說,讓他重復記憶,他記得快學得也快。先從單字開始練如果:愛,好,媽,你,我,吃。就是有帶A。M。B。AO,等比較好發音的字開始。周圍環境怎么說呢,就是要多跟同齡的或是比自己寶寶年齡大點的小朋友一起玩,在快樂的游戲中,逼寶寶要用語言跟同伴交流,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大一點的寶寶,他們起碼說話比自己的寶寶厲害很多了,自己的寶寶也會在聽他們到底在說什么,我要這個東西時,要怎么表達,經常跟他們一起玩,語言提高很快,我家兒子是跟上托兒所的小朋友一起玩,過了一個暑假,發現他不但很會玩了,而且語言提高很快了。這是我個人的一些總結。
2024-11-24 13:22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如果孩子只會叫爸爸、媽媽,沒有其他的語音出現,如媽媽抱、拿、吃、走等語音,應該去醫院做一下相應的測評,并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指導促進孩子語言發展的具體方法。孩子的語言發育進程,一般是出生或孕末期就能聽到外界的聲音并可以對聲音做出相應的反應,從出生以后對撫養人有意識的互換或人的語言就有了更明確的回應,1個月以內就可以一些喉音,之后慢慢出現簡單的輔音、元音,到8個月左右就能很好的發出唇音,如“爸爸”“媽媽”“噠噠”等,1歲左右會出現有意識的叫爸爸、媽媽,10個月到1歲2個月之間會出現較多語音的句子但成人不能聽懂,常常以自言自語的方式出現;1歲半左右語量開始明顯增多,2歲左右可出現300個詞,2歲半左右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愿。語言發育有個體差異,有些會早一些,有些會晚一些,如果2歲還只會叫爸爸、媽媽、奶奶等疊音,2歲半仍然不喜歡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愿,只使用肢體語言,如拉著媽媽的手去幫助自己,或用手比劃讓媽媽猜自己的意思,這種情況就可能存在語言發育遲緩的問題。語言發育的影響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一點要有豐富的人類語言環境,孩子出生以后就聽到媽媽不斷的跟他講話,對他所做的任何喂養及護理都配合語言的聲音,同時適當聽聽音樂,聽到日常生活中各種聲音,孩子的語言能力就會有初步的感知和發展,隨著語言能力的發展,到8個月-1歲開始有意識的模仿大人的發音和努力理解成人語言中豐富的意思,語言慢慢就發展起來了。外,語言的發生發展要有很好的口腔能力作為載體,需要唇、舌、咽、軟腭、硬腭及牙齒的協調運動和很好配合才能有正確的發音和語言表達,當然前提條件孩子的聽力要是完好的。語言發育過程中還要注意環境中的互動,這樣語言的功能就會發展得比較好,使孩子能利用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識和意愿,和理解別人的意識和意愿,否則只有語言的形式而不能承載這些交流的內容,這種情況也屬于語言障礙,比如說自閉癥中多語言類型的。同時還要有神經系統的發育,比如說有一些智障的孩子,有語言的能力,聽力也正常,但語言表達的邏輯性很差,也會造成語言表達很少甚至不能完整的表達。語言智力每個孩子先天資質是不同的,有些語言智力很好的孩子可以同時接受多種語言包括方言,孩子的語言發展正常或有同時運用多種語言的能力;但有些孩子語言智力不是非常好,或者有明顯的語言問題家族史,比如說三代以內有血緣關系的人有語言障礙,構音障礙,語言表達障礙,或口吃等情況,這種情況不適合孩子同時接受多種語言包括差異比較大的方言,如果此時語種過于繁雜或者語言間差異很大,會使孩子的語言理解和表達都受到影響。所以是否同時讓孩子接觸多種語言要看孩子具體情況,或者找專業醫生測評,如果語言能力一般的孩子,建議先以一種語言為主(母語為主),待孩子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能力后再介入第二種語言,這種情況不影響孩子學習第二種語言;如果老人或保姆帶孩子,地方方言很重,建議先學習普通話,帶點地方口音的普通話一般來說對孩子影響不大,因為孩子比較小的時候語言豐富程度還有限,經常使用的一些話學成普通話再跟孩子交流還是比較容易的。如果是2歲之內孩子的語言發育速度較慢,比如說8個月的時候沒有爸爸、媽媽、噠噠的出現,10-12個月沒有自言自語的情況,1歲-1歲2個月沒有有意識的叫爸爸、媽媽,1歲半以后語量仍然很少,這種情況都在提示有可能有語言發育障礙的可能,就要開始做語言促進,家長要有意識的多跟孩子說話,對日常生活中的所做的事情都用語言重復出來,對重要的名詞、動詞要多次重復,同時鼓勵孩子表達,在說話的時候要看著孩子,讓孩子注意到自己的口型變化,如果2-2歲半孩子的語言仍沒有很好的發展要看專業的醫生,不同的孩子語言促進方法是不盡相同的,有的孩子要做特殊的語言訓練,一般來說,一對一的訓練在2歲半-3歲后開始。孩子的飲食與語言發育密切相關,按照孩子的月齡按時添加輔食會使孩子唇舌咽等口腔器官得到很好的鍛煉,在食物的研磨、咀嚼、運送、吞咽過程中口腔的各部位肌肉得到很好的鍛煉,也就是說語言發展“硬件”得到很好的完善,這樣會使語言的流暢性、語言的表達能力得到很好的發展。如果孩子始終吃很軟的食物,比如1歲2個月以后仍然只吃泥糊狀食物,2歲左右只吃面條、粥、菜泥等很軟的食物,都會使口腔功能的發展受到障礙,在說話的時候唇、舌、咽等的靈活性、協調性就會出現問題,出現語言障礙。聽音樂、聽兒歌對孩子的智力發展和語言發展都是有好處的,但要適度,有些家長認為既然有好處那么就全天都給孩子聽音樂、聽兒歌,而忽略了撫養人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這種情況使孩子語言發展受到影響,因語言的重要功能是用來溝通,如果沒有情境下的互動和溝通,只是聽音樂、聽兒歌等用機械的方法讓孩子聽到聲音,對語言的發展是沒有太多幫助的,甚至會影響語言的發展,所以音樂和兒歌可以作為語言發展的輔助手段,適量使用,比如說每天聽1個小時左右,并且可以跟孩子在互動時重復兒歌的內容,并作出各種表情,這樣對語言發展的幫助是比較大的。如果孩子能有意識的叫爸爸、媽媽,無意識的說出一串話,是屬于正常的的語言發展階段,如果孩子能比較注意的聽大人說話并時有回應,那么語言發展速度屬于正常,平時多跟孩子做些互動游戲,在游戲中成人既完整的表述出所進行的活動又鼓勵孩子表達會用簡單的詞、句回答大人的問題,孩子的語言就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平時多看著孩子,讓孩子注意你的口型變化,慢慢的說“ba-ba”“ma-ma”,孩子逐漸就會出現模仿,在10個月-1歲時每次跟孩子交流的時候都要說“媽媽給你拿奶喝”“媽媽抱抱”“媽媽喜歡寶寶”“爸爸抱抱”“奶奶抱抱”等等,孩子在1歲左右就會逐漸出現有意識的叫“爸爸”“媽媽”“奶奶”“阿姨”等,孩子的出生時做第一次聽力篩查,8-12個月要做第二次聽力篩查,以后每年做一次,聽力檢查各頻率范圍的聽力正常才能保證孩子語言正常發展,出生后的很多因素會影響聽力,如過強的噪音,眼淚、洗澡水等進入耳內引起的炎癥,不能自然排除的耵聹栓,這些情況都需要及時治療。對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簡單的表達都能夠聽懂,或者配合肢體語言能懂也屬正常,媽媽在伸出手的時候說“媽媽抱抱”,媽媽手里拿著餅干對孩子說“吃餅干嗎”,孩子會伸手去要,用手指衣服、帽子、鞋,同時穿衣服、戴帽子到外面玩,孩子會耐心等待,并做適當的配合。如果孩子口型變化不充分,喜歡閉著嘴說話,可能與長期吃軟食有關系,要多練習咀嚼偏硬、有韌性的食物,還要做口型練習,如學習老虎叫、貓叫、鴨子叫、火車叫,在發出模仿性叫聲的同時,口型要夸張,變化要充分,這樣在孩子說語言的時候,口型變化就會加大,語言清晰度也會提高。平時交流的時候可以多跟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意愿,然后鼓勵孩子回應,在孩子說到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時,要及時表揚和回應,表情和語氣可以夸張一些,讓孩子感覺到家長很喜歡聽到他自己的想法,孩子表達的愿望就會逐漸增強和豐富起來。
2024-11-25 04: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