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閏月 主任醫師
廣東省中醫院
三級甲等
風濕免疫科
-
(1)血沉檢查:早期和活動期,80%的病人血沉增快;靜止期和晚期血沉多降至正常.
(2)腦脊液檢查:腦脊液蛋白稍增加(45mg%~60mg%),尤以合并坐骨神經痛的病例多見.
(3)組織相容抗原檢查:最近研究發現,90%以上的病人,其組織相容抗原HLA-B27為陽性,正常高加索系白人中僅5%~6%陽性.
(4)X線檢查 ①骶髂關節的改變:骶髂關節炎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根據之一.早期骶髂關節邊緣模糊,并稍致密,關節間隙加寬.中間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邊緣增生與腐蝕交錯,呈鋸齒狀,髂骨側骨致密帶增寬,最寬可達3cm,晚期關節間隙消失,骨致密帶消失,骨小梁通過,已呈骨性強直. ②脊柱的改變:a.纖維環的改變:纖維環骨化是本病特點之一,最常見于晚期病例.當整個脊柱的纖維環都發生骨化時,脊柱外觀上和竹子一樣,故稱為竹節樣脊柱.b.前椎體炎及方椎:椎體前上下緣骨質腐蝕,消失,加上前縱韌帶后方骨質新生,因而使椎體前緣的正常凹陷消失,變成平直,故椎體在側位X線片上呈方形,有的甚至向前方凸出,故稱為方椎.c. 關節突間關節的改變:先發生關節腐蝕,繼之關節間隙狹窄,最后形成骨性強直.d.椎旁韌帶骨化:繼纖維環骨化后,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前縱韌帶等都相繼骨化.e.椎體破壞和脫位:整個脊柱骨性強直后,胸椎部位可出現疲勞骨折.在骨折早期的X線片上可見與脊柱結核類似的破壞,日后出現不規則的骨痂,但絕不出現寒性膿腫陰影.如拍照前屈及后伸位像,可見已經骨化的椎弓也有不規則的骨折線通過.個別晚期病人,可發生與類風濕關節炎類似的環樞椎半脫位. ③髖,膝關節的改變:髖關節早期可見骨質疏松,關節囊膨隆和閉孔縮小.中期可見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邊緣囊性改變或髖臼外緣和股骨頭邊緣骨質增生(韌帶骨贅).晚期可見髖臼內陷或關節呈骨性強直.膝關節早期可見軟組織腫脹及骨質疏松,中期可見關節間隙狹窄,晚期可發生骨性強直,強直多在屈曲位. ④肌腱附著點的改變:坐骨結節的肌腱附著處骨質不光滑,有不規則的腐蝕和新生骨,骨的外形呈絨毛狀.跟骨結節跖側腱膜的附著處,可見巨大韌帶骨贅,骨質致密和不規則腐蝕.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ridylitis,AS)是一種主要侵犯脊柱,并可不同程度的累及骶髂關節和周圍關節的慢性進行性炎性疾病。AS的特點為腰、頸、胸段脊柱關節和韌帶以及骶髂關節的炎癥和骨化,髖關節常常受累,其它周圍關節也可出現炎癥。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血清反應陰性、病因不明的常見關節疾病,可造成人體畸形及殘疾。本病多見于15~40歲青壯年,發病高峰年齡為20歲左右,45歲以上發病少見。男性比女性多見,男女比約為5:1。本病一般類風濕因子呈陰性,故與Reiter綜合征、牛皮癬關節炎、腸病性關節炎等統屬血清陰性脊柱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