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中國低視力患者的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低視力不僅影響了患者本人,也影響了整個家庭,使他們無法正常有序地生活,加上經濟方面的壓力,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而且,由于社會的發展進步及人們觀念的更新,越來越多的孩子離開父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中國的家庭模式正悄悄地發生變化。一旦老年人患上眼疾,視力發生不可逆性損害,孩子不在身邊,社區又無法提供相應的救助。如何讓老年人重拾信心,能夠再次獨立地生活呢?
近幾年來,全球越來越重視對弱勢群體的關懷,低視力和盲就是眼科中的弱勢群體。中國的低視力康復機構比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經濟及醫療都比較發達的大城市,許多中小城市、農村的患者對該服務則聞所未聞。不只是患者對低視力康復機構不了解,許多眼科醫生對此也不甚了解,致使他們對該類患者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未給患者提供合適的醫學建議。現在,中國的低視力康復事業才剛剛起步,但是只要通過各方的緊密合作,必然能夠成功。在成功的路上,低視力康復事業會遇到許多障礙,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龐大的低視力患者數量以及他們對“低視力康復”的不了解。如果讓這些患者都能重新面對生活,康復工作者則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心血去訓練、教育他們。
為了讓更多的患者受益,為了低視力康復事業的進步,相關工作者應加強與眼科醫生的溝通,大家共同來明確一個重要的概念:對那些視力低下的患者來說,發生了低視力并不是生活的終結,而是一個新挑戰的開始,低視力康復能讓他們重新面對生活。那么對于眼科醫生來說,首先要做的就是,不管就診的低視力患者視力如何,都需轉診至低視力門診。醫生有責任讓每位患者知道,有這么一個機構會給他們提供服務。長久以來,業內有這么一個錯誤觀念,“對于全盲的患者來說,醫生也無能為力”,其實不然,通過低視力康復機構的訓練,開發出患者的潛力,他們不僅可以在家安全地獨立生活,還能走上大街,參與社會活動。
國家衛生管理部門的參與及社會上一些基金的資助是低視力康復事業成功的必要條件。許多低視力患者由于視力的原因,無法正常工作,導致經濟狀況較差;但是用于低視力康復的往往是一些費用相對較高的器械,對于大部分患者來說是支付不起的。面對龐大的低視力人口,任何一個醫療機構都無法承擔如此巨大的醫療費用,因此,擁有國家與社會的支持非常重要。
對于長時間使用助視器械后引起的疲勞等不適,康復工作人員也應該事先告知,并提供緩解的方法;定期的隨訪、個性化的醫療及心理輔助治療也是讓患者從低視力康復工作中充分受益的關鍵要點。
我們相信,在充分汲取全球相關的成功經驗基礎上,在國家和社會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的低視力康復事業將會結出美麗的果實。
(責任編輯:楊金梅 )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