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2011年6月6日是第十六個全國“愛眼日”。今年“愛眼日”活動的主題確定為“關愛低視力患者提高康復質量”。何謂低視力?低視力現狀如何?
低視力的概念
低視力(low vision)的傳統定義是指手術、藥物或一般驗光配鏡無法改善的視功能障礙,主要包括視力下降和視野縮小。
低視力的傳統定義
患者的雙眼即使經過手術、藥物等治療和標準屈光矯正后仍存在功能性損害,雙眼最佳矯正視力(指配戴適當度數的眼鏡矯正后所能達到的最好視力)小于0.3而大于(或等于)0.05或視野半徑小于10-15°,但能夠或存在可能利用其殘余視力做某項視覺活動者。
在2006年我國第二次全國殘疾人調查中,將視力殘疾定義為: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雙眼視力低下或視野縮小,并且不能矯正,以至于影響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能力。視力殘疾包括盲及低視力,根據視力和視野狀態,共分為四級:一級視力殘疾為無光感至BCVA<0.02,或中心視野半徑<5。;二級為BCVA等于0.02至<0.05,或中心視野半徑<10。;三級為BCVA 等于0.05至<0.1:四級為BCVA 等于0.1至<0.3。其中一級和二級視力殘疾為盲,三級和四級為低視力。這一視力殘疾標準與WHO長期使用的視覺損害分類標準很接近,但是沒有強調這些視力殘疾是否可以通過醫療手段和標準的屈光矯正而得以改善。事實上這一標準將可以治療的人也包括在內了,顯然與上述的低視力定義還有一定差距,今后應當適時修改。
低視力的流行病學
世界衛生組織(WH0)估計全世界有盲人4000萬~4500萬,低視力是盲人的3倍,約1.35~1.4億,其中75%即約1億多患者可以通過手術及屈光矯正得以恢復或提高視力,尚有25%的低視力患者需要低視力保健(low vision care),如需應用助視器及視覺康復等。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主要分布在老年人群。
上世紀80年代我國進行了視力殘疾人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有視力殘疾患者近1310萬,其中盲約560萬,低視力約750萬。主要病因依次為:白內障,屈光不正/弱視,沙眼、角膜病,視網膜脈絡膜病變,先天遺傳性眼病。在我國每年會出現新盲人大約45萬,低視力135萬,即約每分鐘就會出現一個盲人,三個低視力患者。
若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20年我國視力殘疾人數將為目前的4倍,估計會達到5000余萬。全世界每年視力損害的花費已高達250億美元。視力損害已成為我國乃至全球的嚴重公共衛生問題。
我國在1988年開始制定全國性低視力康復規劃,經過近20年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受限于經濟水平及缺乏專業人才隊伍,民眾的健康保健意識普遍不高,未來的低視力康復事業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責任編輯:楊金梅 )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