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老年人常常不把耷拉眼皮(醫學上稱為眼瞼下垂)當回事,誤認為是年紀大了,眼皮松了所造成的必然現象。殊不知老年人的這一癥狀常常是許多疾病的表現,有的可能是嚴重疾病的早期表現。
糖尿病的早期表現
六十多歲的王老漢近兩天感到右側前額部和眼眶區疼痛,兒子勸他到醫院去看看,但老人家認為這頭痛腦熱的可能是感冒了,吃粒止痛片會好的,不肯去醫院。到了第三天,右眼皮掉下來了,兩只眼還不一樣大。孫子說,這么難看,爺爺到醫院去割個雙眼皮吧。爺爺說:“我都這么大年紀了,還割什么雙眼皮?”執意不肯進醫院的門。到了第五天,老人感到視物重影(醫學上稱為復視),連報紙也沒法看了,這才緊張起來,讓兒子帶他到眼科去看病。眼科醫生檢查后說這是動眼神經麻痹,請他轉到神經科診治。神經科專家檢查后發現不僅右側眼瞼下垂,而且右眼球向內活動受限,但瞳孔不散大。于是問老人家:“你以前有糖尿病嗎?”“沒有,”老人家自信地說,“我一貫很健康,不可能有糖尿病。”“那可不一定,”神經科專家說,“查個血糖看看吧。”血糖化驗的結果是106毫摩爾每升,明顯增高(正常值是39~56毫摩爾每升),看來是患了糖尿病。醫生告訴他,這動眼神經麻痹大多可以治好,但糖尿病是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病,須長期認真地治療,不可疏忽,若能控制得好就可避免或推遲發生冠心病、腦血管病等更嚴重的并發癥。
這種由糖尿病引起的眼瞼下垂的特點是起病急,僅為一側性,在發病一側的前額或眶區常常先有疼痛。除上瞼下垂外多伴有眼球向內或向上、向下運動受限而出現復視,但瞳孔常無散大。根據血糖增高即可作出診斷。在眼瞼下垂的老年病人中糖尿病是最常見的病因。糖尿病致動脈硬化,使供應動眼神經的血管缺血,引起本癥。因此,除采用降血糖的措施外,還應按缺血性腦血管病進行治療,一般治療3~4周,眼瞼下垂的癥狀大多是可以治好的。
重癥肌無力的早期表現
李老太雖然已是近六十歲的人了,但一雙眼睛大大的,仍很精神。可不知為什么,近幾天每到傍晚左眼皮就不由自主地耷拉下來,白天卻不會這樣,她對此并不在意。過了幾天左眼皮沒治就好了,但又轉成了右眼皮。孩子們都勸老人家到醫院去看看,可她就是不肯去。又過了一個月,清早剛睡醒時兩只眼還挺大的,可還不到中午兩個上眼皮都耷拉下來,而且一下午也不見好轉。晚上則更重,連電視也看不成。直到這時才在孩子們的陪同下走進了醫院的神經科。醫生檢查后給老人家打了一針,不到半個鐘頭兩眼完全正常了。李老太很高興,急忙問孩子:“這么靈驗的藥得花多少錢?”孩子說:“6角錢。”老人家驚訝地說:“這么便宜的藥怎能治好我的病?”醫生解釋說:“這一針打下去你的眼皮抬起來了,就說明你患的病是重癥肌無力,但僅靠這一針并不能完全治好,還需要用各種免疫抑制療法治療1~2年,絕大部分的病人是可以治好的。”李老太聽了很高興,從此誠心誠意地接受醫生的系統治療,增加了治好的希望。
這種重癥肌無力患者的眼瞼下垂的特點是不痛、不癢,眼皮會不知不覺地耷拉下來。先一側,后兩側,早期也可左右交替。早晨輕,下午重,睡后輕,睡前重,在一天之內有明顯的波動性。有的還可伴有復視或斜視。檢查時除發現眼皮耷拉外,還可發現眼球在某一個或某幾個方向活動受限,嚴重時雙眼球還可能固定不動。肌肉注射新斯的明半小時以后這些眼癥狀即可明顯減輕,甚至可完全消失。但注射后兩小時左右藥效逐漸消失,病人又回到原來患病的狀態。新斯的明試驗至今仍為確診重癥肌無力的主要手段。這種眼瞼下垂不需要手術矯正,也不要依靠肌注新斯的明或口服溴吡斯的明長期治療,因為這些方法都是治標不治本的。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本病系胸腺異常(胸腺增生或胸腺腫瘤)所致的自體免疫性肌病。我們采用綜合性免疫抑制療法(包括激素療法、化學療法、血液療法、放射療法和手術療法等)治療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重癥肌無力病人2200余例,大多有效。治療越早效果越好,而病史長達10年以上者治療后僅部分改善,病史在20年以上者不管用什么方法也極難奏效。更嚴重的是,早期僅表現為眼瞼下垂的眼型重癥肌無力病人,若不及時治療,將有1/3以上的病人會發展成說話鼻音、聲音嘶啞、喝水會嗆、吞咽困難和四肢無力,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全身型重癥肌無力,這不僅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而且還會進一步發展成呼吸困難而危及生命。
腦動脈瘤的表現
張老先生的頭痛病已有兩三年了,每次都是左側頭痛,嚴重時伴惡心、嘔吐。但他不去醫院看這病,只是吃點止痛片,堅持兩三天就熬過去了。不久前這病又發作了,頭痛兩天后左側的上眼皮突然耷拉下來了,而且看東西有重影,這才不得不到醫院看神經科。經醫生檢查發現不僅左側上瞼下垂,而且瞳孔也散大,左眼球向內、向上和向下活動均受限,因此診斷為動眼神經麻痹收住院治療。住院后醫生建議做顱腦磁共振掃描,但經幾天住院治療后瞼下垂稍有改善,頭痛也減輕了,他以為無大礙,便拒絕檢查,自動出院。兩個多月后的一天晚上,他正在喝酒,突然劇烈頭痛,如爆、如裂,還伴有頻繁嘔吐,于是急癥入院。做腰椎穿刺檢查,發現腦脊液呈均勻血性,壓力增高,診斷為蛛網膜下腔出血。醫院向家屬發出病危通知單。后經磁共振掃描和腦血管造影證實這次蛛網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腦動脈瘤破裂所致。他在神經外科得到手術治療,轉危為安,最后痊愈出院。
腦動脈瘤所致的眼瞼下垂的特點是:病人常有發作性偏頭痛的歷史,某一次頭痛后可能出現過眼瞼下垂現象,數天后隨著頭痛的緩解眼瞼下垂也減輕,甚至消失。這是因為擴張了的動脈瘤又縮回去了,使動眼神經僅遭受到一過性壓迫的緣故。有時可因生氣、喝酒或過勞突然發生劇烈頭痛,持續不緩解,且伴頻繁嘔吐,常有頸項強直,甚至抽搐、昏迷等,檢查可發現眼瞼下垂的一側瞳孔散大。此時應考慮到很可能是動脈瘤破裂引起了蛛網膜下腔出血,應立即到醫院急診治療。
總之,老年人的眼瞼下垂并不是一種僅僅影響美觀的小毛病,而是許許多多較嚴重疾病的一個早期的重要表現,其中最常見的是以上3 種病。這3 種病若能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大多可以獲得相當好的治療效果。但若一拖再拖,延誤了診斷和治療的時機,則可導致嚴重的后果,甚至會危及生命。因此,老年人若突然出現了眼瞼下垂現象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首先應到神經科,查清病因,對因治療,早治早好。若延誤治療,將后患無窮。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在線獨家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家庭醫生在線專稿,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在線;媒體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張燕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