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9月24日,一臺名為“Mako”的智能機器人在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手術室內正式“開工”,輔助骨關節外科主任劉寧團隊完成一臺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全程僅用了38分鐘。
據了解,這是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首次使用“Mako”智能機器人開展手術,這標志著該院骨科臨床診療技術正式向數字化、精準化、個性化過渡,未來可以讓更多患者享受到人工智能帶來的精準治療。
Mako智能機器人在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正式“開工”(醫院供圖)
84歲高齡換關節,高科技來幫忙
近日,84歲林伯(化名)外出時不慎摔倒,左側臀部著地,當即痛苦萬分、難以自行起身,被家人緊急送往就近醫院,診斷為“左股骨頸骨折”,該疾病又被學術界稱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需要及時進行手術治療。高齡合并股骨頸骨折,手術難度大、風險高,正當家人眉頭緊鎖、一籌莫展時,經朋友介紹,他們來到了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經過劉寧主任團隊系統化的評估,明確需要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才能解決他的病痛。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需要極高的精度和穩定性,而患者年齡大、身體狀況較差,骨折創傷大,并且患有骨質疏松以及輕微髖臼發育不良,手術必須在短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才能降低術后損傷。傳統手術可能會因為骨質疏松、術后雙下肢不等長、假體位置偏差致脫位風險增加。
為取得更好的手術效果,整個醫療團隊經過仔細研究討論,確定了手術方案,決定利用 Mako機器人來輔助這次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劉寧主任介紹,Mako智能機器人的優勢在于它的精準設計,術前規劃獲得準確數據測量,并將測量數據導入Mako智能機器人系統中并進行模擬操作,Mako智能機器人基于CT進行3D智能建模,可以為患者生成個性化的手術方案,精準測量出植入假體的大小、位置,進一步實現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數字化、精準化、個性化。
髖關節假體精準放置,38分鐘完成首秀
林伯如期被推進了手術室,在機械臂精確的定位和導引下,髖關節假體被精準地安放至患者體內,每一步操作都已經在術前演練多次,術中操作銜接順利,手術的精確度準確到毫米級別,雙下肢恢復等長,手術過程順利。
劉寧主任介紹,手術僅用了38分鐘,通過全程數字化導航,智能化人機互動,完美控制手術精度,有效降低了傳統手術的操作失誤,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手術帶來的創傷。術后第2天林伯便可自行下地,3天后即可出院,從入院到出院預計只需要一個星期。
目前,Mako智能機器人是最先進的手術機器人之一,在26個國家和地區安裝并投入臨床應用,得到了使用醫院和骨科專家的認可和推崇。劉寧主任認為,Mako智能機器人不僅在復雜的髖關節置換中(尤其是髖關節發育不良、髖內翻畸形、融合髖、髖臼骨折失敗后髖關節置換等),具有極其獨特的優勢,可以準確不誤放置髖臼假體,恢復滿意的髖關節功能和雙下肢長度。還有利于年輕關節外科醫生的培養,縮短學習曲線,幫助他們更快掌握關節置換的技巧和水平。
家庭醫生在線(m.zpeb.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陳添許 通訊員:張燦城)
文章關鍵詞: 華僑醫院 換關節 機器人輔助手術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有一種思念叫望穿秋水,有一種冷叫忘穿秋冷。在目前很多年輕人為了追求時尚而在氣溫下降時還穿著短褲,卻也經常聽到老一輩人說現在年輕不穿長褲,……詳細>>
2021年12月18日,由廣東省醫學教育協會主辦、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及廣東省醫學教育協會泌尿外科專業委員會共同承辦的“2021年珠江國……詳細>>
近日,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外科郭惠明教授團隊成功應用LuX-Valve Plus經頸靜脈三尖瓣置換系統治療重度三尖瓣反流的患者。手術獲得圓滿……詳細>>
近日,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順利為一名患者施行了肺部病灶消融手術。65歲陳叔(化名)有頸動脈支架植入史,曾口服抗凝治療4年。今年年初,他被……詳細>>
35歲女子年紀輕輕血壓卻一直居高不下,半年來一直伴有腹痛,近日突發劇烈腹痛導致無法排便,原因竟然是腹膜后長了20CM大小的腫瘤。記者從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