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維生素D可誘發佝僂病 佝僂病的預防方法有哪些?
佝僂病的多發生在2-3歲兒童身上,初期發病在3個月左右的寶寶身上較為多見,在發生佝僂病后,癥狀表現以精神癥狀為主,早期表現為多汗、好哭、睡眠不沉、易驚,由于頭部的多汗而使頭部發癢,孩子常搖頭摩擦枕頭而致頭枕部禿發。
佝僂病的特征表現有哪些?
1、3-6個月嬰兒:
在枕骨、頂骨中央處的骨骼,出現類似乒乓球樣的彈性感覺,稱為顱骨軟化。
2、1歲左右的兒童:
如果患有佝僂病,額、頂部對稱性的顱骨圓突,稱為方顱,胸部則可見到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膨大如珠,稱為肋串珠,并可出現胸廓畸形如胸骨前突呈雞胸和肋緣的外翻。由于四肢和背部肌肉的無力,孩子的坐、立和走路都晚于健康的孩子,且容易跌跤。
3、大于1歲的兒童:
前囟門過大而且閉合延遲(正常嬰兒一般在18個月左右即可閉合),走路可出現兩下肢向內或向外彎曲的畸形呈0型腿或X型腿。此外,孩子的出牙也延遲,且容易發生蛀牙。
佝僂病誘發因素:
1、日光照射不足。如果有充足的紫外線照射,人的皮膚能產生足夠的維生素D。產生維生素D的量與紫外線的強度、照射時間和皮膚暴露的面積成正比。在冬春季節因寒冷缺少戶外活動或在多霧地區、工業城市空氣污染嚴重、高樓林立都可使紫外線照射不足。
2、維生素D攝入不足。多見于在2歲前未進食有維生素D強化奶制品的嬰幼兒和長期母乳喂養又沒有及時補充魚肝油的孩子。小兒由于生長速度迅速易引起相對缺乏,尤其在早產兒、雙胎 和低出生體重兒出生時體內維生素D、鈣、磷儲存少,出生后生長快易患佝僂病。多次妊娠和長期哺乳的母親體內儲備鈣大量消耗,若維生素D攝入不足很快出現骨 軟化病。
3、維生素D吸收不良及活化障礙 慢性乳糜瀉、肝、膽、胰疾病影響維生素D的吸收利用。在老年人由于皮膚合成維生素D的效率降低和腸道維生素D的吸收率下降使骨質疏松癥加劇。肝、腎嚴重病變影響維生素D羥化為活性的25-(0H)D和1,25-(OH)2D。
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綜合征,Ⅰ型為25-(OH)D 1α羥化酶的功能受損,Ⅱ型系基因突變致1,25-(OH)2D受體損害。
佝僂病預防方法:
1、 目的在于控制活動期,防止骨骼畸形。治療的原則應以口服為主,一般劑量為每日2000IU~4000IU,或1,25-OH2-D3 0.5μg~2.0μg,一月后改預防量400IU/日。大劑量治療應有嚴格的適應癥。當重癥佝僂病有并發癥或無法口服者可大劑量肌肉注射維生素D20萬IU~30萬IU一次,3個月后改預防量。治療1個月后應復查,如臨床表現、血生化與骨骼X線改變無恢復征象,應與抗維生素D佝僂病鑒別。
2、 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我國每日膳食鈣供給量0~6個月為300 mg,7~12個月為400 mg,l~3歲為600 mg。只要母乳充足或攝入足夠的配方奶,可滿足嬰幼兒的鈣營養。佝僂病的治療一般無需補鈣,除非并發手足搐搦癥等低鈣表現。
3、 除采用維生素D治療外,應注意加強營養,保證足夠奶量,及時添加轉乳期食品,堅持每日戶外活動。
4、其他 對已有骨骼畸形的后遺癥期患兒應加強體格鍛煉,可采用主動或被動運動的方法矯正。對于有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高危因素時,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應避免過早的承力性運動(如避免過早練習坐、站、扶掖下蹦跳等)。如已經出現下肢畸形可作肌肉按摩(O形腿按摩外側肌,X形腿按摩內側肌),增加肌張力,以糾正畸形。嚴重骨骼畸形可考慮外科手術矯治。
(責任編輯:林宗可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腳輕微骨折打石膏十多天腳面有小紅痘咋
2024-10-24腳腕多次扭傷怎樣能快速恢復?
2024-10-24想補鈣補腎,骨化莼和十六味地黃丸可行
2024-10-24左手腕莫名疼痛且腫,活動加重,怎么辦
2024-10-24類風濕關節炎長期不疼是否意味著康復?
2024-10-24一年多前腳踝扭傷現仍疼痛,如何處理?
2024-10-24常見的骨質疏松癥治療藥物有哪些
2024-10-24足跟痛服藥兩盒效果不佳,如何有效治療
2024-10-24
熱門文章
出現骨轉移癌要治嗎?醫生:綜合治療可延長生存期
2024-10-25這5個頸椎病信號要警惕,怎樣預防頸椎病?
2024-10-14關節炎或會增加慢性疾病發病風險 醫生支招如何預防關節炎
2024-10-14扁平足有危害嗎?扁平足的表現癥狀
2024-10-11哪些原因導致O型腿?O型腿的危害
2024-10-11怎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日常護理需做好這些點
2024-10-11小兒佝僂病的表現癥狀和日常護理
2024-10-10佝僂病如何治療?佝僂病的病因
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