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通常有哪些表現 可能加重關節炎癥狀的六種食物
關節炎的歷史很悠久,古時候也是很常見的一種骨科病。隨著現在生活現實的改變,關節炎蔓延地越來越快,其發病年紀也越來越年輕。關節炎的治療很復雜,要根治也許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調養。所以,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在平時就要多注意生活習慣、飲食來預防關節炎。那么怎么預防關節炎?
關節炎性病變有多種,均會不同程度地引起關節功能的障礙,且多數關節炎病程較長、纏綿難愈,治療頗為棘手。因此,及時捕捉關節炎發生的信號,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有利于防止病情的進展,改善患者的預后。關節炎的臨床癥斷主要有以下幾種:
1、關節疼痛
在疾病早期,疼痛往往并不嚴重,患病關節往往僅表現為酸適或輕度疼痛,遇天氣變化或勞累后,癥狀可加重,休息后則減輕,此期關節活動一般不受限制,易被患者忽視而延誤就診。
隨著病情的發展,疼痛變得更為明顯,不同類型的關節炎可表現出不同的疼痛特點。
2、關節腫脹
腫脹是關節炎癥進展的結果,一般與疾病的正比。
3、關節功能障礙
炎癥發生后,由于關節周圍肌肉的保護性痙攣和關節結構被破壞,可導致關節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
關節炎的預防是關鍵:
1、注意營養平衡
多食富含膠原蛋白和鈣的食品, 如牛奶、蛋類、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必要時要補充鈣劑,以確保骨關節代謝的正常需要。
2、保護關節
注意保護關節,防止受潮受涼。
3、減輕關節負擔
肥胖會誘發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生,故肥胖者應積極減輕體重。平時生活中應注意減輕關節負重,提東西最好不要超過3公斤,并盡量避免爬高或搬重物等。
4、適合的鍛煉
盡量選擇節奏緩慢、運動量適宜和關節負重小,并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特別是已患有骨性關節炎者,更要注意避免負重的鍛煉, 如長跑、登山和頻繁上下樓梯,以及扭秧歌等需頻繁扭動膝關節的鍛煉和反復下蹲的鍛煉。
可能加重關節炎癥狀的六種食物
1、過酸、過咸類:如花生、白酒、白糖以及雞、鴨、魚、肉、蛋等酸性食物攝入過多,超過體內正常的酸堿度值,則會使體內酸堿度值一過性偏高,使乳酸分泌增多,且消耗體內一定量的鈣、鎂等離子,而加重癥狀。同樣,若吃過咸的食物如咸菜、咸蛋、咸魚等,會使體內鈉離子增多,而加重患者的癥狀。
2、高脂肪類:脂肪在體內氧化過程中,能產生酮體,而過多的酮體,對關節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幫患者不宜多吃高脂肪類食物,如牛奶、肥肉等,炒菜、燒湯也宜少放油。
3、海產類:病人不宜多吃無鱗魚及海產品,如鯰魚、泥鰍、黃鱔、海帶、海參、海魚、海蝦等,因其中含有尿酸,被人體吸收后,能在關節中形成尿酸鹽結晶,使關節癥狀加重。
4、糖類及脂肪要少食,避免油炸食物,燒菜少放油。選用低脂牛奶或脫脂牛奶。盡量少吃冰欺凌。
5、茶葉、咖啡、柑橘、奶制品也可能會使類風濕和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癥狀加重。
6、伴有濕熱之象的患者,則不適宜于飲酒,因為酒熱傷肝,酒濕傷脾,如再浸入附子、肉桂、細辛一類的熱藥,會加重內熱和腫痛。要長期服用止痛藥,而止痛藥對胃腸道都有刺激,飲酒可以加重胃腸的刺激,加重止痛藥的副作用。
治療關節炎的方法
1、輔助治療
輔助治療是患者的關節疾病處在早、中期時,配合藥物治療使用的一種方法。輔助治療,就是平時我們說的理療和體療,比如烤電、推拿、按摩、針灸等一系列關節炎的治療方法。
2、藥物治療
一般情況下治療疾病時,在采用外科手術以前,藥物治療是醫生和患者多選用的一種治療關節炎較為有效的方法。
3、物理治療
骨關節炎屬于非細菌性炎癥,主要發病的病理特點是由于關節組織的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組織細胞的營養供給不良,致使組織細胞發生病變,微波熱療是近些年國內外開展非常成功的理療手段,對細胞功能的康復和致炎物質的清楚,有非常好的療效,這種關節炎的治療較也比較有效。
(責任編輯:詹遠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腳輕微骨折打石膏十多天腳面有小紅痘咋
2024-10-24腳腕多次扭傷怎樣能快速恢復?
2024-10-24想補鈣補腎,骨化莼和十六味地黃丸可行
2024-10-24左手腕莫名疼痛且腫,活動加重,怎么辦
2024-10-24類風濕關節炎長期不疼是否意味著康復?
2024-10-24一年多前腳踝扭傷現仍疼痛,如何處理?
2024-10-24常見的骨質疏松癥治療藥物有哪些
2024-10-24足跟痛服藥兩盒效果不佳,如何有效治療
2024-10-24
熱門文章
出現骨轉移癌要治嗎?醫生:綜合治療可延長生存期
2024-10-25這5個頸椎病信號要警惕,怎樣預防頸椎病?
2024-10-14關節炎或會增加慢性疾病發病風險 醫生支招如何預防關節炎
2024-10-14扁平足有危害嗎?扁平足的表現癥狀
2024-10-11哪些原因導致O型腿?O型腿的危害
2024-10-11怎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日常護理需做好這些點
2024-10-11小兒佝僂病的表現癥狀和日常護理
2024-10-10佝僂病如何治療?佝僂病的病因
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