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的發病原因 西醫治療跟骨骨折
以足跟部劇烈疼痛,腫脹和瘀斑明顯,足跟不能著地行走,跟骨壓痛為主要表現的跟骨骨折。 本病成年人較多發生,常由高處墜下或擠壓致傷。經常伴有脊椎骨折,骨盆骨折,頭、胸、腹傷,初診時切勿遺誤。跟骨為松質骨,血循供應比較豐富,骨不連者甚少見。
跟骨骨折是怎么回事?
本文向您詳細介紹跟骨骨折的病理病因,跟骨骨折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發病原因
跟骨骨折為跗骨骨折中最常見者,約占全部跗骨骨折的 60% 。多由高處跌下,足部著地,足跟遭受垂直撞擊所致。
(1)跟骨結節縱行骨折 多為高處跌下時,足跟外翻位結節底部著地,結節的內側隆起部受剪切外力所致。很少移位,一般不需處理。
(2)跟骨結節水平(鳥嘴形)骨折 為跟腱撕脫骨折的一種。如撕脫骨塊小,不致影響跟腱功能。如骨折片超過結節的 1/3 ,且有旋轉及嚴重傾斜,或向上牽拉嚴重者,可手術復位,螺絲釘固定。
(3)跟骨載距突骨折 為足內翻位時,載距突受到距骨內下方沖擊而引起,極少見。一般移位不多,如有移位可用拇指將其推歸原位,用短腿石膏固定 4~6 周。
(4)跟骨前端骨折 較少見。損傷機制為前足強烈內收加上跖屈。應拍 X 線斜位片,以排除跟骨前上突撕裂骨折,短腿石膏固定 4~6 周即可。
(5)接近跟距關節的骨折 為跟骨體的骨折,損傷機制亦為高處跌下跟骨著地,或足跟受到從下面向上的反沖擊力量而引起。骨折線為斜行。X 線片正面看,骨折線由內后斜向前外,但不通過跟距關節面。因跟骨為骨松質,因此軸線位觀,跟骨體兩側增寬;側位像,跟骨體后一半連同跟骨結節向后上移位,使跟骨腹部向足心凸出成搖椅狀。
二、發病機制
1、垂直壓力 約有80%的病例系因自高處跌下或滑下所致。視墜落時足部的位置不同,其作用力的方向亦不一致,并顯示不同的骨折類型,但基本上以壓縮性骨折為主。此外尚依據作用力的強度及持續時間不同,其壓縮的程度呈不一致性改變。
2、直接撞擊 為跟骨后結節處骨折,其多系外力直接撞擊所致。
3、肌肉拉力 腓腸肌突然收縮可促使跟腱將跟骨結節撕脫,如足內翻應力過猛則引起跟骨前結節撕脫;而外翻應力則造成載距突骨折或跟骨結節的縱向骨折,但后者罕見。
跟骨骨折怎樣治療?
下面向您詳細介紹跟骨骨折的治療方法,治療跟骨骨折常用的西醫療法和中醫療法。跟骨骨折應該吃什么藥。
西醫治療跟骨骨折
1、非手術治療
(1)無移位的跟骨骨折:包括骨折線通向關節者,用小腿石膏托制動4~6周。待臨床愈合后即拆除石膏,用彈性繃帶包扎,促進腫脹消退。同時作功能鍛煉。但下地行走不宜過早,一般在傷后12周以后。
(2)有移位的骨折:如跟骨縱行裂開,跟骨結節撕脫骨折和跟骨載距突骨折等。可在麻醉下行手法復位,然后用小腿石膏固定于功能位4~6周。后結節骨折需固定于跖屈位。
(3)60歲以上老年人的嚴重壓縮粉碎性骨折:采用功能療法。即休息3~5天后用彈性繃帶包扎局部,再作功能鍛煉,同時輔以理療按摩等。
2、手術治療
(1)跟骨舌狀骨折、跟骨體橫形骨折波及關節并有移位者:可在麻醉下用骨圓針撬撥復位,再用小腿石膏固定于輕度跖屈位4~6周。
(2)有移位的跟骨橫形骨折、舌狀骨折以及跟骨后結節骨折:應行切開復位,加壓螺絲釘內固定。術后石膏固定于功能位4~6周。
(3)青壯年的跟骨壓縮骨折甚至粉碎性骨折:有人主張早期即行切開復位并植骨,以恢復跟骨的大體形態及足縱弓。視情況用或不用內固定。術后用小腿石膏固定6~8周。
(4)跟骨嚴重粉碎性骨折:有人主張早期行關節融合術,包括跟距、跟骰關節。但多數人主張先行功能療法,以促進水腫消退,預防肌腱、關節粘連。待后期出現并發癥時,再行足三關節融合術。
(5)手術方式:
①骨圓針撬撥復位及固定:手術在麻醉后氣囊止血帶下進行。于跟骨后結節跟腱外側方,用尖刀戳一小口,由此插入一粗骨圓針,到近折塊內。然后將膝屈曲,以松弛腓腸肌。術者握住骨圓針向足跖面下壓,使骨折塊復位。最后將骨圓針擊入遠位骨折塊內固定。
②切開復位加壓螺絲釘內固定:自外踝后下2~3cm始向前作一弧形切口,止于舟骨。切開深筋膜后,將腓骨肌腱牽向后方,顯露跟骨體橫形骨折及跟距關節。直視下用骨膜剝離子將移位骨折復位,由后骨折塊的外面向前上用一枚加壓螺絲釘固定。舌狀骨折或后結節骨折螺絲釘由上向下固定。
③切開復位和骨移植術:切口及軟組織顯露同上,顯露距骨下關節面和壓縮凹陷的跟骨骨折及其關節面。用骨膜剝離子插至跟骨凹陷骨折下緣,將壓縮的骨折塊撬撥復位。殘留空隙填以取自髂骨的三面有皮質骨的骨塊。術后用石膏固定于功能位6~8周。
如系壓縮粉碎形骨折,Bhler角消失,可在手術切開后,由骨折處插入骨膜剝離子,將后骨折塊向后下撬撥,以恢復Bhler角和足縱弓。殘留空隙如上植入骨塊。
④關節融合術:此處介紹兩種方法,均以后期出現創傷性關節炎為指征。
跟距關節旋轉植骨憶擴釘內固定術:取距下關節外側橫形切口,長約4cm。切開深筋膜后,顯露距下關節中部,清除距骨竇內的纖維脂肪組織。如距下關節間隙變窄,可用0.5cm寬的骨刀,鑿除其上下軟骨及部分骨質。然后用內徑1.5~2.0cm的環鋸,跨越跟距關節由外向內開窗,取出骨芯。
將憶擴釘在0~5℃冰水中浸泡約5min后夾閉,植入骨芯中央擴大了的關節隙中。將骨芯旋轉90°,植回骨窗內。術后石膏固定同前。
憶擴釘為本文作者專利。由水平臂和兩斜臂組成。水平臂可防止該釘滑入關節腔內,兩斜臂遠端張開距為1.5~2.0cm。由鎳鈦形狀記憶合金加工后經熱處理而成。其特性是在O~5℃冰水中浸泡5min后變軟,可被夾閉。
復溫至37℃左右,兩斜臂自行擴張。利用擴張時的擴張力,擠壓固定植骨塊。故對骨塊有加壓作用,可促進植骨愈合。我們除在頸前路旋轉植骨應用外,尚在腰椎滑脫前路旋轉植骨融合,踝關節融合和距下關節融合中應用,效果良好。其指征是無內或外翻畸形者。
足3關節融合術:取足外側相當于跟距關節平面的弧形切口,起自外踝后下2~3cm,止于舟骨前面,足背動脈外側。切開深筋膜后,向內牽開趾長伸肌腱,向后牽開腓骨肌腱。切開跟距、距舟和跟骰關節,顯露此3關節的關節面,清除距骨竇內纖維脂肪組織,用2.5~3.0cm寬的骨刀,分別截去此3關節的軟骨面。
如有內、外翻或跖屈畸形時,注意在截骨的同時予以矯正。然后將各關節面對合逐層縫合切口。厚棉墊包扎,小腿石膏托固定2~3周。拆線后換小腿管型石膏再固定8~10周。
⑤跟骨截骨術:由于跟骨橫形壓縮骨折,早期未予復位,Bhler角及足縱弓消失,但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不明顯或較輕者,可行此手術。跟外側微弧形切口,切開深筋膜后將腓骨肌牽向前上方。骨膜下剝離跟骨上后、外側及跖面。將跟骨作楔形截骨,取出三角形骨塊后,用一枚加壓螺絲釘由跖面向上固定。術后固定同前。
3、康復治療 無論手術與否,石膏固定期間均應作股四頭肌及足趾的主動活動。拆石膏后骨折已愈合或關節已融合,更應積極鍛煉踝關節及足部功能,包括器械的應用。
(責任編輯:吳任飛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一歲小孩缺鈣,用伊可新效果好不好?
2024-10-24腰膝酸痛伴腰椎間盤突出,舒筋健腰丸有
2024-10-24購買北京岐黃制藥的強骨膠囊應注意什么
2024-10-24慢性腰背痛治療哪家醫院靠譜?
2024-10-24左踝撕脫性骨折拆石膏后用力踩地疼的原
2024-10-24舒筋活血片和腰疼寧膠囊一起吃,睡前半
2024-10-24手腕錯位多年未恢復且腫脹,影響大嗎?
2024-10-24維生素 C 和布洛芬能否同時服用
2024-10-24
熱門文章
出現骨轉移癌要治嗎?醫生:綜合治療可延長生存期
2024-10-25這5個頸椎病信號要警惕,怎樣預防頸椎???
2024-10-14關節炎或會增加慢性疾病發病風險 醫生支招如何預防關節炎
2024-10-14扁平足有危害嗎?扁平足的表現癥狀
2024-10-11哪些原因導致O型腿?O型腿的危害
2024-10-11怎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日常護理需做好這些點
2024-10-11小兒佝僂病的表現癥狀和日常護理
2024-10-10佝僂病如何治療?佝僂病的病因
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