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發病病因和發病機制
脂肪肝發病原因
脂肪肝的病因學包括脂肪肝發生的條件(誘因)和導致脂肪肝的原因(致病因素)兩個方面。在脂肪肝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機體的免疫狀態、營養因素、遺傳因素、生活方式以及年齡和性別等均起相當重要的作用,即為脂肪肝發病的條件因素。
脂肪肝的致病因素有化學因素、營養因素、內分泌代謝因素、生物性致病因素、遺傳因素等。
1、化學性致病因素 包括化學毒物(黃磷、砷、鉛、苯、四氯化碳、氯仿等)、藥物(甲氨蝶呤、四環素、胺碘酮、糖皮質激素等)、酒精等,嗜酒一直是歐美脂肪肝和肝硬化最常見的原因;
2、營養因素 飲食過多、體重超重造成的肥胖是近年來引起脂肪肝最常見的因素之一,蛋白質及熱量缺乏是脂肪肝的另一重要原因。
營養不良是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病,主要是由于人體長期缺乏能量和蛋白質所致,根據原因不同,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
(1)原發性營養不良:主要因食物蛋白質和能量供給或攝入不足,長期不能滿足人體生理需要所致,多發生在發展中國家或經濟落后地區。
(2)繼發性營養不良:多由其他疾病所誘發,歐美等發達國家以及年長兒童和成年人中發生的營養不良以繼發性為多,常見于吸收不良綜合征、慢性感染與炎癥性疾病和惡性腫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食物中缺乏蛋白質,即使熱量足夠也可引起脂肪肝。營養不良引起的脂肪肝主要見于兒童許多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如皮質醇增多癥、甲狀腺功能亢進、高尿酸血癥、高脂蛋白血癥和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均可引起肝細胞脂肪變性,其中以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與脂肪肝的關系最為密切。
3、生物因素 包括病毒和細菌等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蟲,這些致病因素主要引起肝細胞變性壞死及炎性細胞浸潤。近來研究發現部分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分別引起大泡性和小泡性肝細胞脂肪變性。肺結核、敗血癥等一些慢性細菌感染性疾病,也可因營養不良、缺氧以及細胞毒素損害等因素導致肝細胞脂肪變性。此外各型病毒性肝炎恢復期以及慢性病毒感染均可誘發肥胖性脂肪肝。
4、遺傳因素 主要是通過遺傳物質基因的突變或染色體的畸變直接致病的。在肝臟,它們主要引起先天性代謝性肝病,其中肝豆狀核變性、半乳糖血癥、糖原累積病、果糖耐受不良等遺傳性疾病可引起大泡性脂肪肝,而尿素循環酶先天性缺陷、線粒體脂肪酸氧化遺傳缺陷等則可引起小泡性脂肪肝。此外某些家庭中的人具有某種疾病的素質,如肥胖、Ⅰ型糖尿病、原發性高脂血癥等,此種現象稱其為遺傳易感性。
脂肪肝的發病機制
1、發病機制 食物中脂肪經酶水解并與膽鹽結合,由腸黏膜吸收,再與蛋白質、膽固醇和磷脂形成乳糜微粒,乳糜微粒進入肝臟后在肝竇庫普弗細胞分解成甘油和脂酸,脂酸進入肝細胞后在線粒體內氧化、分解而釋出能量;或酯化合成三酰甘油;或在內質網轉化為磷脂及形成膽固醇酯。肝細胞內大部分的三酰甘油與載脂蛋白等形成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并以此形式進入血液循環。VLDL在血中去脂成為脂酸提供給各種組織能量。脂類代謝障礙是產生脂肪肝的原因:
(1)食物中脂肪過量、高脂血癥及脂肪組織動員增加(饑餓、創傷及糖尿病),游離脂肪酸(FFA)輸送入肝增多,為肝內三酰甘油合成提供大量前體。
(2)食物中缺乏必需脂肪酸,急性酒精中毒、急性蘇氨酸缺乏、攝入大劑量巴比妥鹽等使肝細胞內三酰甘油及游離脂酸合成增加。
(3)熱量攝入過高,從糖類轉化為三酰甘油增多。
(4)肝細胞內游離脂酸清除減少,過量飲酒、膽堿缺乏、四氯化碳和乙硫氨酸中毒等均可抑制肝內游離脂酸的氧化。乙硫氨酸中毒及膽堿缺乏可阻斷磷脂合成。
(5)VLDL合成或分泌障礙等一個或多個環節,破壞脂肪組織細胞、血液及肝細胞之間脂肪代謝的動態平衡,引起肝細胞三酰甘油的合成與分泌之間失去平衡,最終導致中性脂肪為主的脂質在肝細胞內過度沉積形成脂肪腫。
2、病理
脂肪肝肉眼觀肝臟彌漫性腫大,但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肝臟重量增加,可達3~6kg,大體形態和大小正常或縮小,重癥者則明顯縮小,可小至800g左右;脂肪肝邊緣鈍而厚質如面團,壓迫時可出現凹陷,表面色澤較蒼白或帶灰黃色,切面呈黃紅或淡黃色有油膩感。光鏡下肝細胞腫大,胞質內充滿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或脂滴,大部分病例脂滴彌漫分布于肝小葉中央區(肝腺泡Ⅲ區),嚴重者可累及肝腺泡Ⅰ區,即整個小葉的大多數肝細胞均有脂滴沉積,但有時脂肪浸潤呈灶狀或不規則分布。當脂滴變多直徑增大至5?m左右時,光鏡下可見脂滴呈串珠狀聚集在肝細胞的竇面,進而肝細胞胞質內充滿這些微滴,此即小泡性脂肪變。隨著肝內脂肪含量的增加,各個肝細胞內的小脂滴可保持不變或迅速融合成直徑大于25?m的單個大脂滴,細胞核和細胞器被擠壓移位至脂滴邊緣,但是細胞非脂肪部分的容積常無變化,此種改變稱為大泡性脂肪變。肝細胞小泡性脂肪變一般不伴有壞死、炎癥和纖維化,即常表現為單純性脂肪肝。
各種病因所致的大泡性脂肪肝如任其發展則可相繼發生以下4種改變或這些改變合并存在。
(1)單純性脂肪肝:僅見肝細胞脂肪變性。
(2)脂肪性肝炎:在脂肪變性的基礎上伴肝細胞變性壞死和炎癥細胞浸潤,可伴有Mallory小體和纖維化。
(3)脂肪性肝纖維化:在脂肪肝特別是脂肪性肝炎的基礎上出現中央靜脈周圍和肝細胞周圍纖維化,甚至匯管區纖維化和中央匯管區纖維分隔連接。
(4)脂肪性肝硬化。為繼發于脂肪肝的肝小葉結構改建,假小葉及再生結節形成。
(責任編輯:彭碧霞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小三陽且轉氨酶高,吃什么藥?肝必復軟
2024-10-27乙肝患者服用十味溪黃草顆粒療效如何?
2024-10-27肝硬化伴肝腹水患者能否食用阿膠?
2024-10-27小時候小三陽吃中藥治愈后又出現,嚴重
2024-10-27懷孕 6 個月乙肝攜帶且肝功異常能服
2024-10-27孕婦能否吃雞骨草肝炎顆粒?服用注意啥
2024-10-27醫生將恩替卡韋從“雷易得”換成“維力
2024-10-27服用拉米夫定治療肝炎需注意什么?
2024-10-27
熱門文章
治療肝硬化有什么藥物?治療肝硬化西藥好還是中成藥好?
2024-10-14病毒性肝硬化的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
2024-10-14膽囊炎肝硬化的癥狀和治療方法
2024-10-11膽結石肝硬化的癥狀和治療方法
2024-10-10肝不好,嘴知道?嘴巴如果有這4個“癥狀”,多是肝功能異常了
2024-10-08膽汁肝硬化的治療和注意事項
2024-10-08我國乙肝臨床治愈門診已超500家
2024-09-30肝硬化能治好嗎?做好這3點,掌握“逆轉”機會
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