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關于子宮頸癌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國內外大量資料證實,早婚、早育、多產及性生活紊亂的婦女有較高的患病率。 目前也有認為包皮垢中的膽固醇經細菌作用后可轉變為致癌物質。也是導致宮頸癌的重要誘因。
近年來還發現子宮頸癌與性交而傳染的某些病毒有一定關系,如:
①人類疤疹病毒ⅱ型(hsv-2),因hsv-2抗體檢查在浸潤性宮頸癌的病人中80%~100%陽性;
②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對各類宮頸癌組織進行hpv特異性抗原的檢測,均提示子宮頸癌的發病與hpv感染有關;
③人類巨細胞病毒(cmv)。
國內外均有報道,子宮頸癌前病變不典型增生患者血清cmv抗體滴度均高;動物實驗證明cmv-dna具有惡性轉化能力。因此,宮頸癌的病理及檢查,病毒感染成為近年來研究宮頸癌發病原因的重要課題之一。 病理改變 子宮頸癌以鱗狀上皮細胞癌為主,約占90%~95%,腺癌僅占5%~10%。但兩者癌在外觀上并無特殊差別,且均發生在宮頸陰道部或頸管內。
(一)目觀
在發展為浸潤癌前,肉眼觀察無特殊異常,或類似一般宮頸糜爛。
隨著浸潤癌的出現,宮頸可表現以下四種類型:
1、糜爛型:環繞宮頸外口表面有粗糙的顆粒狀糜爛區,或有不規則的潰破面、觸及易出血。
2、外生型:又稱增生型或菜花型。由息肉樣或乳頭狀隆起,繼而發展向陰道內突出的大小不等的菜花狀贅生物,質脆易出血。
3、內生型:又稱浸潤型。癌組織宮頸深部組織浸潤、宮頸肥大而硬,但表面仍光滑或僅有淺表潰瘍。
4、潰瘍型:不論外生型或內生型進一步發展后,癌組織壞死脫落,形成潰瘍,甚至整個子宮頸為一大空洞所替代,因常有繼發性感染,故有惡臭的分泌物排出。子宮頸癌尤其是腺癌也可向頸管內生長,使子宮頸成桶狀增大,這也是內生型的一種。
(二)鏡查
1、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表現為底層細胞增生,底層細胞不但增生,而且有細胞排列紊亂及細胞核增大、濃染、染色質分布不均等核異質改變。不典型增生可分為輕、中及重度。
①輕度不典型增生(間變i級):上皮細胞排列稍紊亂,細胞輕度異型性,異型上皮占據上皮層的下三分之一。
②中度不典型增生(間變ⅱ級):上皮細胞排列紊亂,異型性明顯,異型上皮占據上皮層的下三分之二。
③重度非典型增生(間變ⅲ級):幾乎全部上皮極性紊亂或極性消失,細胞顯著異型性和原位癌已不易區別。
2、原位癌:原位癌(cis)又稱上皮內癌。上皮全層極性消失,細胞顯著異型,核大,深染,染色質分布不均,有核分裂相。但病變仍限于上皮層內,未穿透基底膜,無間質浸潤。異型細胞還可沿著宮頸腺腔開口進入移行帶區的宮頸腺體,致使腺體原有的柱狀細胞為多層異型鱗狀細胞所替代,但腺體基底膜仍保持完整,這種情況稱為宮頸原位癌累及腺體。
3、鏡下早期浸潤癌:鏡下早期浸潤癌在原位癌基礎上,偶然可發現有癌細胞小團已穿破基底膜,似淚滴狀侵入基底膜附近的間質中,浸潤的深度不超過5mm,寬不超過7mm,也無癌灶互相融合現象,也無侵犯間質內脈管跡象時,臨床上無特征。
4、鱗狀上皮浸潤癌:當癌細胞穿透上皮基底膜,侵犯間質深度超過5mm,稱為鱗狀上皮浸潤癌。在間質內可出現樹枝狀、條索狀,彌漫狀或團塊狀癌巢。根據病理切片,癌細胞分化程度可以分為三級:
①i級:分化好。癌巢中有相當數量的角化現象,可見明顯的癌珠。
②ⅱ級:中等分化(達宮頸中層細胞的分化程度),癌巢中無明顯角化現象。
③ⅲ級:未分化的小細胞(相當于宮頸底層的未分化細胞)。
5、腺癌:腺癌來源于被覆宮頸管表面和頸管內腺體的柱狀上皮。鏡檢時,可見到腺體結構,甚至腺腔內有乳頭狀突起。腺上皮增生為多層,細胞低矮,異型性明顯,可見核分裂相。如癌細胞充滿腺腔,以致找不到原有腺體結構時,往往很難將腺癌與分化不良的鱗癌區別。如腺癌與鱗癌并存時稱為宮頸腺、鱗癌。腺、鱗癌惡性程度高,轉移早、預后差。
(責任編輯:蘇雅婷 )
文章關鍵詞:
宮頸癌是一種嚴重危害女性朋友生命健康的疾病,而且經常有因為對宮頸癌不了解所導致的耽誤病情的案例,所以我們一定要多了解宮頸癌疾病,才能做到……詳細>>
與性生活、婚姻、妊娠的關系性生活過早(指18歲前即有性生活)的婦女,其宮頸癌的發病率較18歲以后開始性生活的要高4倍。若婦女性生活開始早……詳細>>
宮頸癌已成為婦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占女性癌癥的第二位,每年約有20多萬女性死于宮頸癌,約有10萬個新病例,發病率如此之高,但關注宮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