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導讀:什么叫痛經?月經是婦女進入青春期后出現的一種生理現象。有不少婦女在月經來潮前或月經來潮期間有些不舒服,如輕度腰痛、下腹部墜服感、乳房發脹、輕度水腫以及情緒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勞等,但并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不需要進行治療。但也有少數人,每逢月經前或月經期發生難以忍受的下腹部疼痛,甚至影響生活和工作。這種現象稱為痛經。腹痛常為陣發性或持續性伴昨發性加劇,有時放射到會陰、肛門及腰部,常伴有惡心、嘔吐、尿頻、便秘或腹瀉。嚴重時腹痛劇烈、面色蒼白、手足冰冷,甚至昏厥,腹痛常持續數小時或1—2天,一般均在經血流暢后慢饅減輕、消失。
痛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經婦科詳細檢查,生殖月官無明顯器質性疾病存在,稱為原發性痛經,又稱功能性月經。
原發性痛經多見于未婚和未生育過的婦女,往往發生在經經初潮后不久,以后逐漸加重,婚育后常能自愈。目前對它的原因還不完全清楚,下面這些因素與病經的發生有關。
(1)子宮過度傾屈、子宮頸口狹窄等造成經血不能暢流刺激子宮收縮,產生疼痛。
(2)子宮發育不良及子宮畸形,肌肉不能正常協調地收自而發生疼痛。
(3)月經期子宮內膜不是破碎,而是整個脫落,造成排出不暢。為了排出體積較大的整塊內膜,子宮肌肉收縮增強而引起疼痛,內膜排出后,疼痛消失。
(4)精神因素與原發性痛經也有密切關系,如精神緊張優郁、恐懼、情緒不穩定等,對疼痛的耐受力下降。另外,月經期劇烈活動、繁重勞動、受冷或體質虛弱等也易引起病經。
繼發性痛經在月經初潮時并無痛經,以后由于生殖器發生器質性病變,如慢性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粘膜下肌瘤等而引起痛經。
什么叫原發痛經和續發痛經?兩者如何區別?
凡是在行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腹痛、腰瘓、下墜等不適,影響正常生活與工作的,就叫作痛經。原發痛經是指沒有盆腔器質性疾病的痛經。
也就是說生殖器官沒有可見的疾病,是一種找不出原因的病經;續發病經則是由于生殖器官存在某些病變引起的,其中最多見的是子宮內膜異位
子宮腺肌瘤、子宮粘膜下肌瘤以及由于子宮頸或陰道的某部分梗阻,妨礙經血排出所造成的。兩者雖同樣表現為痛經,但在癥狀上卻有所不同。
原發痛經一般多發生在初潮后不久的少女,多在行經當天或經前數小時出現,一般持續數小時至1—2天,經血流暢后即逐漸消失,繼發病經則可 發生于各種年齡的育齡婦女,疼痛常在經前數天開始,持續整個行經期,至經后始逐漸緩解。經醫生檢查,繼發病經可以查出病變,必須進行針對性的治療。病因去除,痛經自然消失。
近代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原發痛經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的誘因,故對這類原發痛經,也主張給予積極的對癥處理,以求起到預防的效果。
(責任編輯:陳曉 )
文章關鍵詞:
“大姨媽”來的那幾日,下腹痛得好像拿大錘子錘一樣。相信很多女性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只要一提到每月把自己折磨得死去活來的“大姨媽”都心情郁悶……詳細>>
進行必要的衛生常識宣教,消除焦慮、緊張和恐懼,解除精神負擔。及時治療全身慢性疾病。發育不良、體質虛弱者應設法糾正。開始體育鍛煉,增強體質……詳細>>
痛經近年來發病極高、范圍極廣、周期之近、痛苦之大,嚴重影響了廣大女性的工作和學習,降低了生活的質量。由于痛經反復性很大,因此有些女性選擇……詳細>>
痛經是一種常見的經期問題,那么中醫有哪些治療痛經的偏方呢?詳細>>
痛經讓很多女性十分痛苦,要怎么治痛經呢?有哪些食療可以治療痛經?下面介紹兩款治療痛經的食療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