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原位癌高發年齡為30~35歲,浸潤癌為45~55歲,近年來其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近幾十年宮頸細胞學篩查的普遍應用,使宮頸癌和癌前病變得以早期發現和治療,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已有明顯下降。
人工流產當心宮頸癌上身
人工流產是避孕失敗的補救措施,而不是節制生育的手段。但生活中不少育齡女性不采取避孕措施,認為自己年輕,即便懷孕做完人工流產,就可以完事大吉了。更有甚者,流產未滿1個月就開始性行為。殊不知,反復人工流產很容易染上宮頸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人乳頭狀瘤病毒(HPV)。
性伴侶的陰莖中如有HPV,可使女性宮頸感染危險增加9倍。對女性來說,18歲以前發生性關系,患宮頸癌的幾率比18歲以后發生性關系高很多,同時多次流產也會引起宮頸癌高發。
目前已進入80年代后女性的生育高峰期。但這代人多是獨生子女,缺乏性知識教育,多數不知道如何避孕。為此,徐芾醫生強調,未婚的年輕女性,最好不要過早進行性生活,因為20歲以下女性最易感染人乳頭狀瘤病毒(HPV),誘發宮頸癌。如果發現意外懷孕,應去正規醫院做人工流產,以防病菌感染。
此外,還應加強宮頸疾病的篩查。有性生活史1年以上的女性,應有規律地進行婦科檢查,35歲以上女性必須每年做婦科體檢。如果出現陰道不規則出血、同房接觸性出血、陰道排液等癥狀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并采取相關治療措施。
宮頸癌的治療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采用“新柏氏”新型診斷技術檢測。
婦科疾病越早發現,并進行系統的治療,就能防止病變成癌癥。美國新柏氏TCT技術,是目前世界上先進的宮頸疾病檢測系統,對宮頸疾病早期惡變、子宮康復狀況的篩查非常精準,使宮頸癌尤其是癌前病變的診斷率顯著提高,大大減少了漏診率。南豐醫院自四月份引進該技術以來,已經不少女性做出了精確的診斷。
第二步,用陰道鏡作具體的病理檢查。
陰道鏡是一種非介入性的內窺鏡,在通過“新柏氏”檢測之后,懷疑有高度病變的就需要采用陰道鏡對可疑的部位取宮頸活體組織做病理檢查,就可以知道這些女性目前的宮頸病變發展到哪個階段,然后再根據分析所得進行癌前階段治療,阻斷宮頸癌的演變過程。
第三步,利普刀切除宮頸癌病變的后患。
利普刀是一種高頻電波刀,是治療宮頸癌前病變的新方法。可以用來完成宮頸糜爛、宮頸息肉、納式囊腫、宮頸癌前病變等多種宮頸疾病的特殊治療。與傳統的錐切手術相比,利普刀手術質量高、術后并發癥少,對生育無影響。具有快速、見效快、組織損傷小、傷口清潔、安全性強、不需麻醉、術后即可回家等眾多優越性,而且為患者大大減少了治療費用。
現在的宮頸糜爛、宮頸癌等婦科疾病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很多女性都沒有意識到一個小小的檢查對她們的身體健康來說是多么的重要,宮頸癌的發生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此期間如果能花上五六分鐘的時間做一下健康檢查,及早地診斷治療,就能預防宮頸癌。
凡是年齡在18周歲以上、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應該定期做健康檢查。廣大的女性應重視婦科檢查,做到對宮頸癌早發現、早確診、早治療。由于宮頸癌有5~10年較長的潛伏期,因此即使一次檢查沒有問題,每年也要作復查,一旦發現宮頸糜爛及慢性宮頸炎等疾病也要及早作治療,把引起宮頸癌的病變消滅在萌芽狀態,以防患于未然。
遠離宮頸癌要注意3個雷區
誤區一:感染HPV=宮頸癌
宮頸癌的發生和一種叫作人乳頭瘤的病毒(HPV)關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續感染高危類型的人乳頭瘤病毒,是宮頸癌及其癌前病變發生的必要因素。絕大多數宮頸癌患者的體內都能檢測出這種病毒。
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過性接觸而感染HPV病毒。約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過這類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會患宮頸癌,因為每個健康女性體內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證實,感染HPV后,大多數女性的免疫系統可以把進入體內的HPV清除。只有少數女性由于無法消滅進入體內的HPV,造成HPV持續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宮頸癌前病變。其中有部分患者會進一步發展成為宮頸癌,這一過程約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會進展為宮頸癌,還與HPV的類型有關。HPV病毒大約有100多種亞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見的類型分別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屬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則屬于高危型,來自世界各國的宮頸癌研究發現,HPV16型和HPV18型在宮頸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誤區二:宮頸糜爛會變成癌
許多女性都存在這樣的誤解,以為宮頸糜爛會引起宮頸癌,因而對宮頸糜爛感到非常恐懼。這兩者其實并沒有必然的聯系。
從醫學上來說,女性宮頸管內的柱狀上皮外翻,替代宮頸鱗狀上皮,醫生在檢查時,會發現宮頸局部充血呈現紅色,就稱其為 “宮頸糜爛”。糜爛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爛”,它可以是一種生理現象,育齡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宮頸管內柱狀上皮外翻,替代宮頸鱗狀上皮,呈現出“糜爛”狀。而女性在青春發育期前和絕經期由于體內雌激素水平相對低,所以“糜爛”也少見。
值得注意的是,宮頸糜爛也可以是一種常見的炎癥狀態。早期宮頸癌在外觀上和宮頸糜爛的表現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婦科檢查中發現宮頸糜爛,不能掉以輕心,需要通過進一步的細胞學檢查及活組織檢查來明確診斷,排除宮頸癌的可能,并正確治療。
誤區三:不重視婦科檢查
從感染HPV病毒,到宮頸癌的發生發展有一個漸進的自然病程,一般長達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進行宮頸癌篩查,完全有可能及時發現疾病的“苗頭”,并將其扼殺在萌芽階段。目前,早期宮頸癌患者經治療后,其五年生存率可達到85%到90%。
育齡期女性務必不能忽視每年進行婦科檢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細胞學(TCT)檢查等宮頸細胞學檢查,是發現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宮頸癌的易發人群,更不可掉以輕心:
(責任編輯:王春蘭 )
文章關鍵詞: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原位癌高發年齡為30~35歲,浸潤癌為45~55歲,近年來其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近幾十年宮頸細胞學篩查的普……詳細>>
香港著名歌影星梅艷芳,從公開承認自己患宮頸癌到去世,奪走她生命的癌癥只給了她4個多月的時間,最終離開人世。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詳細>>
香港著名歌影星梅艷芳,從公開承認自己患”宮頸癌”到去世,奪走她生命的”癌癥”只給了她4個多月的時間,最終離開人世。宮頸癌在我國是僅次于”……詳細>>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原位癌高發年齡為30~35歲,浸潤癌為45~55歲,近年來其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近幾十年宮頸細胞學篩查的普……詳細>>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原位癌高發年齡為30~35歲,浸潤癌為45~55歲,近年來其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近幾十年宮頸細胞學篩查的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