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耳聾有七大因素 如何飲食防耳聾
耳聾是常見的疾病之一,會給日常的生活帶來很多的麻煩,有先天性的耳聾,也有后天因素引發的耳聾,下面我們的小編就來說說,到底耳聾有哪些具體原因呢?
引發耳聾的原因具體有哪些呢
1、傳染病源性聾
各種急性傳染病、細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腮腺炎、化膿性腦膜炎、麻疹、猩紅熱、流行性感冒、耳帶狀皰疹、傷寒等均可損傷內耳而引起輕重不同的感音神經性聾。
2、藥物中毒性聾
多見于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可導致感音神經性聾,耳藥物中毒與機體的易感性有密切關系。藥物中毒性聾為雙側性,多伴有耳鳴,前庭功能也可損害。中耳長期滴用此類藥物亦可通過蝸窗膜滲入內耳,應予注意。
3、老年性聾
多因老年血管硬化、骨質增生,使螺旋器毛細胞和螺旋神經節供血不足,發生退行病變,或中樞神經系統衰退,導致聽力減退。
4、外傷性聾
顱腦外傷及顳骨骨折損傷內耳結構,導致內耳出血,或因強烈震蕩引起內耳損傷,均可導致感音神經性聾,有時伴耳鳴、眩暈。耳部手術誤傷內耳結構也可導致耳聾。
5、突發性聾
是一種突然發生而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聾。目前多認為急性血管阻塞和病毒感染是引起本病的常見原因。耳聾可在瞬間顯現,也可在數小時、數天內迅速達到高峰,多為單側,亦有雙耳患病,伴耳鳴,有的可伴眩暈。早期治療可獲得較好效果。
6、噪聲性聾
是由于長期遭受85dB(A)以上噪聲刺激所引起的一種緩慢進行的感音神經性聾。其耳聾程度主要與噪聲強度、暴露時間有關,其次與噪聲頻譜、個體差異亦有一定關系,有人發現2000Hz~4000Hz的噪聲最易導致耳蝸損害。
7、爆震性聾
系由于突然發生的強大壓力波和強脈沖噪聲引起的聽器急性損傷。鼓膜和耳蝸是聽器最易受損傷的部位。當人員暴露于90dB(A) 以上噪聲,即可發生耳蝸損傷,若強度超過120dB以上,則可引起永久性聾。耳聾的程度與噪聲強度、暴露次數以及壓力波的峰值、脈寬、頻譜、個體差異等因素有關,耳聾性質多為感音神經性聾或混合性聾。
耳聾究竟有哪些治療方法呢
一、藥物治療:在排除或治療原因性疾病的同時,盡早選用血管擴張劑、降低血液粘稠的藥物、維生素B族、能量制劑、以及必要時在一定期間內應用類固醇激素進行治療。
二、手術治療:對先天性外耳道與中耳發育異常和各種中耳炎的后遺癥,在確定咽鼓管及內耳功能良好的情況下,可行聽力重建術,其中包括鼓膜修補術、各式鼓室成形術、鐙骨切除術、人工鐙骨術,半規管開窗術等,部分手術可獲滿意效果。
三、助聽器治療:有殘余聽力的耳聾均可配助聽器。但要在治療或手術無效而且病變穩定后才能考慮選配助聽器。
四、人工耳蝸植入: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近年來,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語音學、電生理學、材料學、耳顯微外科學的發展,人工耳蝸已經從實驗研究進入臨床應用。現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蝸作為治療重度聾至全聾的常規方法。
吃什么能預防耳聾發生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常吃一些富含P-胡蘿卜素和維生素A的食物,有助于恢復和保持良好的聽力。如胡蘿卜、南瓜、番茄、雞蛋、萵苣、西葫蘆、鮮桔等。胡蘿卜素和維生素A能給內耳的感覺細胞和中耳上皮細胞提供營養,增強耳細胞活力。
另外,常吃一些富含鋅元素的食物也可以有效預防聽力障礙。如魚、瘦肉、牛羊肉、奶制品、啤酒、酵母、芝麻、核桃、花生、大豆、糙米、全麥面等。鋅能促進脂肪代謝,保護耳動脈血管。
富含鎂元素的食物能增強耳動脈功能。如紅棗、核桃、芝麻、香蕉、菠蘿、芥菜、黃花菜、菠菜、海帶、紫菜和雜糧等。耳動脈中如果鎂元素缺乏會影響耳動脈功能,導致聽力損害。
富含維生素D和鈣的食物可凈化耳動脈,提高耳功能。如骨頭湯、脫脂奶、鈣片等。維生素D和鈣,既可保持鼓室內的小骨骼,增強耳骨,避免骨質疏松一樣的耳硬化癥,又可凈化耳動脈,提高耳功能。
(責任編輯:王春蘭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少兒急性喉炎是怎樣引起的及如何治療
2024-10-21小孩干嘔的原因及應對方法有哪些
2024-10-21患上急性額竇炎應如何處理
2024-10-21耳朵突然像被堵住且疼痛,如何處理?
2024-10-21藍芩口服液的成分包括哪些?
2024-10-21喉嚨有痰應吃什么來緩解
2024-10-21孩子為何總是扁桃體發炎?
2024-10-21嬰兒喉嚨發炎是怎么回事及如何應對
2024-10-21
熱門文章
扁桃體發炎是什么樣子的——專業解析與應對指南
2024-10-10小兒中耳炎的治療方法是什么?
2024-10-08頸淋巴結炎的癥狀有哪些
2024-09-26如何保護“金嗓子”?收好這份教師嗓音保健秘籍
2024-09-10耳朵再造是指什么
2024-08-22鼻炎鼻子不通氣吃什么藥
2024-08-21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藥有這些
2024-08-20長期耳鳴的治療:全面解析與科學應對
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