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梗阻知識普及 幽門梗阻的病因
幽門是消化道最狹窄的部位,正常的直徑約1.5cm,因此容易發生梗阻。由于幽門通過障礙,胃內容物不能順利入腸,而在胃內大量潴留,導致胃壁肌層肥厚,胃腔擴大及胃黏膜層的炎癥,水腫及糜爛。臨床上因病人長期不能正常進食,并大量嘔吐,導致嚴重的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及貧血,并有嚴重脫水、低鉀及堿中毒等水、電解質紊亂。那么,幽門梗阻的病因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幽門梗阻可因潰瘍的局部炎癥水腫或幽門括約肌痙攣所引起,亦可由于潰瘍在修復過程中形成的瘢痕所致。這兩種因素可同時存在,但多以某一種因素為主。
(二)發病機制
1。病理分型 胃幽門梗阻分為3型:①幽門括約肌反射性痙攣,梗阻為間歇性;②幽門梗阻為水腫性,也表現為間歇性;③瘢痕性,為持續性,是絕對手術指征。在梗阻的初期,胃壁通過加強蠕動促進排空而代償性胃壁增厚。
2。病理生理 梗阻一旦發生,則食物及胃液發生潴留,不能通過幽門進入小腸,甚至發生嘔吐,不但影響正常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且可造成大量水與電解質的異常丟失,從而引起全身與局部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
(1)全身病理生理改變:
①營養障礙:由于攝入食物不能充分消化與吸收,再加之以嘔吐,必然導致營養障礙,包括貧血及低蛋白血癥等。
②水和電解質的紊亂:正常成人每天分泌唾液1500ml,胃液2500ml,共4000ml左右。每升的胃液中平均含氯140mmol、鈉60mmol、鉀12mmol。當幽門梗阻時,分泌的液體非但不能回吸收,反而因嘔吐使電解質大量丟失。水分的丟失首先影響細胞外液,結果使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升高,細胞內水分外移,使細胞內脫水。如繼續嘔吐,又得不到補充,則可出現循環衰竭。由于嘔吐物中尚含有大量電解質,故可出現下列情況:
A。缺鉀:由于胃液內的鉀含量高于血清鉀,故當胃液大量喪失時,鉀離子即可大量丟失,加以患者不能進食,從食物中不能獲得,腎臟又不斷繼續排鉀,可使鉀更加缺乏。在饑餓狀態下,體內發生分解代謝,結果使鉀由細胞內移至細胞外,此時雖有較重之缺鉀,但血清鉀可僅稍低于正常,易被誤診。
B。缺鈉:胃液內鈉的含量雖比血漿低,但如大量嘔吐,且又不能經口攝入,亦可引起缺鈉。幽門梗阻患者,由于大量嘔吐,細胞外液減少,血液濃縮,故血漿鈉只輕度降低、亦易被誤診。
C。酸堿平衡的紊亂:正常胃的壁細胞可使水與CO2生成碳酸,后者離解為H+及HCO3-,H+進入腺管腔和Cl-結合為鹽酸(HCl),HCO3-則反回循環。腸黏膜上皮在堿性環境中亦可制造碳酸(H2C03),離解后成HCO2-和H+,前者進入腸液,后者則回至血循環,與血循環內的HC03-中和;胃液內的HCl至腸內又與HC03-中和,從而達到酸堿平衡。幽門梗阻時,因大量嘔吐,使胃內HCl大量丟失,使上述平衡遭到破壞,血內HCO3-逐漸增加,破壞了(HCO3-)/(H2CO3)的比值,使血內緩沖堿總量增加,pH上升,造成代謝性堿中毒。此類堿中毒,多有低氯及低鉀,稱低氯低鉀性堿中毒,為幽門梗阻特有的代謝紊亂。由于血液內鉀的缺乏,則在遠端腎小管細胞內鉀離子也減少,故只有氫離子(H+)與鈉離子相交換,尿排H+量增多,使尿呈酸性,這種代謝性堿中毒的患者因而有酸性尿的矛盾現象,也是幽門梗阻所特有的現象,說明患者除有低氯性堿中毒外,還有低血鉀的存在。
(2)局部病理生理改變:幽門梗阻常為逐漸形成,即由部分梗阻逐漸加重至完全梗阻。在梗阻初期,為了使食糜能排入十二指腸,胃蠕動增強,胃壁肌層呈代償性肥厚,但胃無明顯擴大。隨著梗阻不斷加重,胃雖有強烈的蠕動。亦難克服幽門的阻力,胃乃逐漸擴張,蠕動減弱,胃壁松弛,胃發生潴留,呈袋狀擴張。
由于胃內容物潴留,使幽門竇黏膜受到刺激,產生胃泌素,促使胃壁細胞分泌增加,胃黏膜發生炎癥變化,甚或產生潰瘍。
(責任編輯:付子顏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新生兒照藍光有哪些注意事項?
2024-10-24奧美拉唑腸溶片可否長期服用及后果
2024-10-24過一周左右開始便秘,如何改善?
2024-10-24喝強骨生血口服液會導致反胃惡心嗎?非
2024-10-24蕁麻疹總因食物過敏復發,如何應對?
2024-10-24炎立消膠囊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024-10-24增生胃炎消化不良能吃乳酸菌素片嗎
2024-10-2432 歲舌苔厚白口臭大便異常多汗怕熱
2024-10-24
熱門文章
幽門螺桿菌的克星,詳解治療方案與效果
2024-10-18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有什么區別?
2024-10-11中藥幽門螺旋桿菌 它的效果是怎么樣的呢?
2024-10-09幽門螺旋桿菌什么意思 應該怎樣去預防它的感染呢?
2024-10-08切脾手術后遺癥:預防與應對策略
2024-09-26治療幽門螺旋桿菌 應該怎樣去治療呢?
2024-09-18食道炎患者必看,快速康復的藥物選擇
2024-09-13八旬老人罹患胃底巨大腫物 內鏡微創手術成功剝離
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