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湖北疫水后身體發癢,應去哪檢查血吸蟲病?
<p><br />在湖北接觸過疫水,后來覺得身體老發癢,不知是否感染了血吸蟲病?如果檢查的話是去醫院的皮膚科檢查還是去防疫站檢查啊?<br /></p>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葉筱燕 副主任醫師
海南省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皮膚性病科
-
接觸疫水后身體發癢,可能感染血吸蟲病。檢查可去醫院的感染科或當地防疫站,要綜合癥狀、接觸史、實驗室檢查等進行判斷。感染血吸蟲病后,可能出現發熱、皮疹、腹痛、腹瀉、肝脾腫大等癥狀。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對癥治療。 1.癥狀表現:發熱多為低熱或不規則熱;皮疹常見為紅斑、丘疹;腹痛常位于臍周;腹瀉可呈水樣或黏液膿血便;肝脾腫大在體檢時可觸及。 2.檢查方法:糞便檢查可發現蟲卵;血清學檢查如環卵沉淀試驗、間接血凝試驗等有助于診斷;B 超檢查可了解肝脾形態。 3.治療藥物:吡喹酮是治療血吸蟲病的首選藥物;青蒿琥酯、蒿甲醚也有一定效果。 4.對癥治療:若有貧血,需補充鐵劑、維生素等;出現腹水,要限制鈉鹽攝入,使用利尿劑。 5.預防措施:避免接觸疫水,如必須接觸,應做好防護,如穿防護服、涂防護油等。 總之,接觸疫水后身體發癢應引起重視,及時到專業機構檢查診斷,以便早期治療,避免病情加重。
2024-12-17 20:00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參考資料: 血吸蟲是怎樣一種寄生蟲?? 血吸蟲的學名是裂體吸蟲,寄生人體的重要蟲種有日本血吸蟲、曼氏血吸蟲、埃氏血吸蟲及湄公血吸蟲。 我國僅有日本血吸蟲,其雌雄異體。雄蟲粗短,平均體長16mm,呈乳白色。雌蟲細長,前端纖細,平均體長20mm,蟲體后部因腸管內充滿被消化的血紅蛋白而呈暗褐色;雌蟲常處于雄蟲的抱雌溝內,呈合抱狀態,兩者合抱寄生于人及儲存宿主牛、羊、豬、鼠、兔等哺乳動物的肝門靜脈和腸系膜靜脈系統中。兩性成蟲體表部分或全部具有小結節或棘狀突起,口與腹吸盤位于蟲體前端,蟲體借吸盤吸附于靜脈內壁,通過口與腹吸盤的一吸一離逆血流匍匐移行至腸粘膜下層的靜脈末梢,在該處交配產卵,蟲卵呈橢圓形,淡黃色,卵內含有毛蚴。 毛蚴分泌溶組織物質透過卵殼,破壞血管壁導致周圍組織炎癥、壞死,并刺激腸蠕動加強,引起腹內壓、血管內壓變化,部分蟲卵隨壞死組織向腸腔潰破,混于糞中排出宿主體外,與水接觸后在25℃~30℃的條件下孵出毛蚴,毛蚴浮游于水中,遇中間宿主釘螺時,即主動侵入螺體,經母胞蚴、子胞蚴系列的發育和增殖,最后陸續形成許多尾部分叉的尾蚴,分期分批逸出螺體,常浮于水面。尾蚴為血吸蟲的感染階段,當人畜接觸疫水時,尾蚴以口、腹吸盤附著皮膚,穿刺腺分泌溶蛋白酶類物質溶解皮膚組織,并迅速脫尾侵入皮膚轉變為童蟲。童蟲經微血管或淋巴管入靜脈,隨血流經右心、肺、左心進入體循環,其中部分到腸系膜靜脈,隨血流移行到肝內門靜脈系統分支,發育為成蟲后再逆行到腸系膜靜脈中定居。尾蚴侵入宿主24天后,雌蟲開始產卵,一條雌蟲每日產卵1000個左右,5周后宿主糞便中可出現蟲卵。血吸蟲在人體內可存活長達30年或40年。 血吸蟲是如何感染人體的?? 血吸蟲感染人體需具備三個條件,即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 (1)傳染源:血吸蟲是人畜互通寄生蟲。其儲存宿主種類較多,主要有牛、豬、犬、羊、馬、貓及鼠類等30多種動物。病人及患病耕牛為主要傳染源,其次,為受感染的羊、豬、犬、馬、鼠類等。在一些長時間無人畜活動的地區,血吸蟲在野生動物之間通過釘螺傳播,形成原發性疫源地;而在人畜活動的居民點或生產地區,由釘螺傳播所構成的疫源地屬次發性疫源地。 (2)傳染源的糞便進入有釘螺存在的疫水,宿主因接觸疫水而傳播。①糞便入水:糞便污染水源的方式視各地居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和家畜管理飼養方法不同而異。河邊洗刷馬桶、隨地大便、施用新鮮糞便及耕牛放牧等尤易污染水源。②釘螺存在:釘螺是血吸蟲的唯一中間宿主,故僅限于有釘螺的地區,才有可能有血吸蟲流行。在我國,血吸蟲病流行于長江兩岸,及其以南的十二個省、自治區和上海市,且以長江中下游地區較為嚴重。經過多年的防治,本病流行已基本得到控制。釘螺的感染率與水源污染程度密切相關,采用哨兵螺方法可測定水源污染情況。分布于我國的釘螺稱湖北釘螺,有七個亞種。釘螺屬軟體動物,水陸兩棲,多孳生于水分充足、有機物豐富、雜草叢生、潮濕蔭蔽的灌溉溝或河邊淺灘;通常生活在水線上下,冬季隨氣溫下降深入地面下數厘米蟄伏越冬。釘螺可在地面,但活動范圍有限,速度緩慢。然而,釘螺可附著于水面各種漂浮物體上,如湖草、蘆葦、船只等擴散到遠處,使原有孳生范圍擴大或形成新的孳生地。③接觸疫水:在流行區,居民因各種生活和生產活動接觸疫水而感染,如常因捕魚、打草積肥、游泳、洗物、洗腳等接觸疫水,也可因赤足在含尾蚴的地面上行走,尾蚴從皮膚侵入。尾蚴侵入數量與水源污染程度、皮膚暴露面積、接觸疫水時間和次數成正比。除皮膚外,尾蚴也可在飲用生水時從口腔粘膜侵入體內。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居民的感染率與當地釘螺受染率成正比。患者以漁民、農民為多,尤以15~30歲的青壯年因反復接觸疫水而感染率較高。男多于女,夏秋季感染者最為多見。兒童與非流行區人群一旦遭受大量感染可產生一定的抵抗力,對再感染的耐受力并不完全,因而重復感染經常發生。 血吸蟲是如何使人發病的?? 自尾蚴鉆入皮膚,經童蟲移行并發育為成蟲,成蟲成熟后交配產卵,蟲卵沉積于腸道與肝臟等處組織內,血吸蟲生活史中四個發育階段均可造成人體損害,但前三者所造成的病變,或為一過性,或較輕微,均不足以對人體造成顯著損害。唯蟲卵沉積于組織內所誘發的蟲卵肉芽腫反應乃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變。 (1)尾蚴性皮炎:一般發生于感染后6~8小時,長者2~3天。尾蚴鉆入皮膚后,其頭腺所分泌的溶組織酶及其本身死亡后的崩解產物,可引起局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出血及水腫,伴中性及嗜酸性粒細胞和組織細胞浸潤,皮膚出現紅色丘疹,成為“尾蚴性皮炎”。系由速發型和遲發型變態反應所致。持續1~2天后,丘疹自行消退。 (2)童蟲移行所致病變:童蟲沿血流移行時,可引起經過處的臟器病變,以肺部病變較為明顯,局部可見點狀出血及白細胞浸潤,嚴重感染者可發生出血性肺炎,出現咳嗽、發熱、蕁麻疹及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表現,這與蟲體代謝產物或崩解物引起的變態反應有關。 (3)成蟲寄生引起的病變:實驗表明,成蟲及其代謝產物僅產生局部輕微的靜脈內膜炎、輕度貧血與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蟲體死亡后,雖可引起血管壁壞死和肝內門靜脈分支栓塞性脈管炎,但較輕微,不致造成嚴重損害。成熟的雌蟲產卵后,某些初次重度感染者可出現重度發熱、全身不適、蕁麻疹、腹痛、腹瀉、肝脾腫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急性血吸蟲病表現,它可能屬于免疫復合物型。 (4)蟲卵肉芽腫:蟲卵除可沉積于直腸、乙狀結腸、升結腸、闌尾、回腸末端及肝臟外,尚可見于腸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結、肺臟及腦等器官內。沉積于各處的蟲卵所引起的病理變化基本相似,后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血吸蟲病引起的腸道病變一般都在腸系膜下靜脈分布的范圍內,以結腸,尤以直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為顯著,小腸病變極少,僅見于嚴重患者。急性期表現為腸粘膜紅腫,呈急性卡他性炎癥,有散在的點狀出血和表淺小潰瘍。鏡下見粘膜和粘膜下層蟲卵肉芽腫(急性期)。粘膜壞死脫落,形成淺表潰瘍,蟲卵由此落入腸腔。臨床上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等癥狀,糞便中可檢出蟲卵。至慢性期,輕度感染者,其腸壁結締組織輕度增生,臨床上通常無癥狀。感染較重者,其病變較廣泛,受累結腸明顯增厚,腸粘膜增生呈顆粒狀,甚至形成息肉;或粘膜萎縮、粘膜皺襞消失。在增生與萎縮腸粘膜間,夾雜有污灰色的淺小潰瘍。此外,尚可見小量灰黃色急性蟲卵結節。重癥慢性血吸蟲病時,結腸壁因彌漫性纖維化而廣泛增厚,病變部位的腸系膜也見纖維增厚,兩者一起形成腫塊。 由于重復感染,雌蟲不斷產卵,蟲卵分批沉積于腸壁,病變新老不一。在纖維增厚、慢性潰瘍、息肉形成基礎上有發生癌變的可能。 血吸蟲病引起的肝病變,為早期肝腫大,表面可見粟粒狀黃色顆粒(蟲卵結節)。晚期由于門靜脈分支周圍大量纖維組織增生,肝變硬、縮小,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結節,形成血吸蟲性肝硬化,門脈側支循環的建立使食管下端靜脈及胃底靜脈曲張,脾因門脈高壓而淤血腫大,可引起脾功能亢進。 血吸蟲引起的異位損害以肺和腦部最多見,肺內可見粟粒狀結節及結節周圍滲出性炎癥,腦部可出現不同時期的蟲卵結節和膠質細胞增生。 參考資料: 抗血吸蟲病藥 吡喹酮 吡喹酮為吡嗪異喹啉衍生物,為廣譜抗吸蟲藥和驅絳蟲藥,尤以對血吸蟲有殺滅作用而受重視。對線蟲和原蟲感染無效。 吡喹酮除對血吸蟲有殺滅作用外,對其他吸蟲,如華支睪吸蟲、姜片吸蟲、肺吸蟲,以及各種絳蟲感染和其幼蟲引起的囊蟲癥、包蟲病都有不同程度的療效。本章著重討論其抗血吸蟲作用;其他抗腸蠕蟲的作用和用途。 在體外實驗中,吡喹酮能為血吸蟲迅速攝取。在最低有效濃度(0.2~1.0μg/ml)時,可使蟲體興奮、收縮和痙攣。略高濃度時,則可使血吸蟲體被形成空泡和破潰,粒細胞和吞噬細胞浸潤,終至蟲體死亡。整體實驗結果表明,用藥后數分鐘內,腸系膜靜脈內95%的血吸蟲向肝轉移,并在肝內死亡。 吡喹酮的上述作用可能與其增加體被對Ca2+的通透性,干擾蟲體內Ca2+平衡有密切關系。除去培養液中的Ca2+或加入Mg2+,則可取消上述作用。由于蟲體發生痙攣性麻痹,使其不能附著于血管壁,被血流沖入肝,即出現肝移。在肝內由于失去完整體被的保護,更易被吞噬細胞所消滅。吡喹酮對哺乳動物細胞膜則無上述作用,由此表現出其作用的高度選擇性。 吡喹酮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于服藥后1~2小時達血藥峰濃度。由于首關消除多,限制了其生物利用度。主要在肝內羥化而失活,經腎排出。24小時內排出用藥量的90%。以原形藥經腎排泄者不超過用藥量的0.02.消除t1/2健康人為1~1.5小時,晚期血吸蟲病患者則明顯處長。 對慢性日本血吸蟲病,20mg/kg,一日三次,一日療法,或10mg/kg,每日三次,連用2日,遠期治愈率可達90%以上。對急性血吸蟲病,有迅速退熱和改善全身癥狀的作用,遠期療效也可達87%。有心、肝等并發癥的晚期患者多能順利完成療程。 副作用輕微、短暫。可在服藥后短期內發生腹部不適、腹痛、惡心,以及頭昏、頭痛、肌束顫動等。少數出現心電圖改變。
2012-11-04 23:07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您的癥狀不是血吸蟲特有的癥狀,許多消化道的疾病都可以有以上癥狀。您需做三甲醫院,請消化科、感染科醫師系統檢查,查找病因,然后治療。
2012-11-04 23:0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您好:不知道您需要了解血吸蟲的什么問題呢?建議詳細的進行描述。
2012-11-03 23:07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官景印 主任醫師
濟南血液醫院
其他
男科
-
你好:乙肝是傳染病,傳播途徑一是通過輸血和血液制品傳播;二是由于醫療器械被污染造成的醫源性傳播。(現在,規范的醫院里輸血與使用血液制品都是安全的,一次性器械也被廣泛使用,所以這兩種途徑已經不是主要的了)。第三條途徑是性傳播,即通過精液和陰道分泌物傳播。第四條是最重要的傳播途徑--母嬰傳播,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婦可在孕期、分娩期或產后傳染給嬰兒。 血吸蟲病即便長時間沒有治療也不會引發乙肝。
2012-09-30 09:45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