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神經官能癥看什么科
胃神經官能癥看什么科?有時排便不暢,腸鳴、下腹痛.我最近一段時間胃老是不好,癥狀就是胃老想痙攣往上反,想干噦,特別是吃了飯以后,一般也不惡心,就像神經性的似的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請到胃腸內科檢查診治。胃神經官能癥,或稱胃神經癥,是以胃腸運動和分泌功能紊亂,而無器質性病變為特征的綜合征,可表現為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噯氣(吞氣癥)和神經性厭食等。多與腸神經官能癥并見合稱"胃腸神經官能癥"。本病的發病率較高,多見于青壯年,以女性居多。1.病因病理本病以精神因素為起因,以神經失調為病理,而以胃的功能紊亂為主要表現。經研究證實,精神因素致病以植物性神經失調及內分泌失調的變化作為生理基礎。神經因素的致病作用,一方面取決于精神因素的性質和強度,另一方面取決于該類因素對個體引起的情感體驗。即使同一因素在不同個體引起的情感體驗也存在很大差異,這種差異與個體素質、既往經歷以及患者的世界觀有關機時這些精神因素均可影響高級神經的正常活動,導致胃神經節的興奮與抑制作用失調,引起胃的運動、消化、分泌等功能障礙,而出現諸端癥狀。胃神經官能癥在病原菌理解剖方面沒有器質性病變,但診斷本病宜慎重,因有些疾病初期病理改變并不明顯,如果冒然斷定是單純的神經調節紊亂,往往會貽誤病情,喪失早期治療機會。同時體內的器質性病變也往往會成為發病因素,因植物性神經和內臟的病灶反過來也可以向中樞神經發出不良刺激,而使高級神經活動發生障礙。這就是說在甘種情況下胃神經官能癥可以是器質性病變的繼發癥,兩者可以并存,且又相互影響。此外,在胃腸道器質性疾病痊愈后,少數也可遺留胃腸神經官能癥。2.臨床表現本病起病大多緩慢,病程可積年累月,發病呈持續性或反復發作。臨床表現以胃部癥狀為主,患者常有反酸、噯氣、厭食、惡心、嘔吐、劍突下灼熱感、食后飽脹、上腹不適或疼痛,可同時伴有神經官能癥的其他常見癥狀如倦怠、健忘、頭痛、心悸、胸悶、盜汗、遺精和憂慮等。常見的臨床類型有: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噯氣(吞氣癥)、神經性厭食等,現分述之:①神經性嘔吐:往往在進食完畢后突然發生嘔吐,一般無明顯惡心,嘔吐并不費力,嘔吐量不多,且不影響食欲或食量,常在嘔吐后即可進食,因此多無明顯營養障礙。神經性嘔吐還可伴有癔病的臨床表現如夸張、做作、易受暗示、突然發作等,間歇期完全正常,因此也稱為"癔病性嘔吐"。此外,嘔吐也有條件反射性的,不良刺激物如某些食物、藥物,甚至某種特定的環境也能引起惡心和嘔吐。
2016-03-07 22:59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去精神內科實際的診斷,建議采用中藥結合針灸配合心理治療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中藥可以起到調理情緒,醒腦開竅、疏肝滌痰、調理氣血,調整機體的臟腑功能及平衡陰陽的作用。無藥物依賴性,標本兼治腸神經官能癥: 1、便秘可予滑潤劑如石臘油、氧化鎂、安他樂和植物粘液性物質。 2、腹瀉可用復方苯乙哌啶1-2片,每日2-3片,或0.25%奴夫卡因100-200毫升灌腸,一日一次。易蒙停1粒,每日2-3次。 三、中醫中藥治療。神經性嘔吐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加減。神經性噯氣用旋復代赭湯加減。情緒性腹瀉可選用止瀉藥方或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
2016-03-07 18:56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請到胃腸內科檢查診治。胃神經官能癥,或稱胃神經癥,是以胃腸運動和分泌功能紊亂,而無器質性病變為特征的綜合征,可表現為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噯氣(吞氣癥)和神經性厭食等。多與腸神經官能癥并見合稱"胃腸神經官能癥"。本病的發病率較高,多見于青壯年,以女性居多。1.病因病理本病以精神因素為起因,以神經失調為病理,而以胃的功能紊亂為主要表現。經研究證實,精神因素致病以植物性神經失調及內分泌失調的變化作為生理基礎。神經因素的致病作用,一方面取決于精神因素的性質和強度,另一方面取決于該類因素對個體引起的情感體驗。即使同一因素在不同個體引起的情感體驗也存在很大差異,這種差異與個體素質、既往經歷以及患者的世界觀有關機時這些精神因素均可影響高級神經的正常活動,導致胃神經節的興奮與抑制作用失調,引起胃的運動、消化、分泌等功能障礙,而出現諸端癥狀。胃神經官能癥在病原菌理解剖方面沒有器質性病變,但診斷本病宜慎重,因有些疾病初期病理改變并不明顯,如果冒然斷定是單純的神經調節紊亂,往往會貽誤病情,喪失早期治療機會。同時體內的器質性病變也往往會成為發病因素,因植物性神經和內臟的病灶反過來也可以向中樞神經發出不良刺激,而使高級神經活動發生障礙。這就是說在甘種情況下胃神經官能癥可以是器質性病變的繼發癥,兩者可以并存,且又相互影響。此外,在胃腸道器質性疾病痊愈后,少數也可遺留胃腸神經官能癥。2.臨床表現本病起病大多緩慢,病程可積年累月,發病呈持續性或反復發作。臨床表現以胃部癥狀為主,患者常有反酸、噯氣、厭食、惡心、嘔吐、劍突下灼熱感、食后飽脹、上腹不適或疼痛,可同時伴有神經官能癥的其他常見癥狀如倦怠、健忘、頭痛、心悸、胸悶、盜汗、遺精和憂慮等。常見的臨床類型有: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噯氣(吞氣癥)、神經性厭食等,現分述之:①神經性嘔吐:往往在進食完畢后突然發生嘔吐,一般無明顯惡心,嘔吐并不費力,嘔吐量不多,且不影響食欲或食量,常在嘔吐后即可進食,因此多無明顯營養障礙。神經性嘔吐還可伴有癔病的臨床表現如夸張、做作、易受暗示、突然發作等,間歇期完全正常,因此也稱為"癔病性嘔吐"。此外,嘔吐也有條件反射性的,不良刺激物如某些食物、藥物,甚至某種特定的環境也能引起惡心和嘔吐。②神經性噯氣(吞氣癥):有反復發作的連續性噯氣,患者企圖通過噯氣來解除胃腸充氣所造成的腹部不適或飽脹。事實上是由于不自覺地反復吞入大量空氣才噯氣不盡。此病也有癔病表現,多在有人在場時發作或加重。③神經性厭食:是以厭食、嚴重的體重減輕(至少超過原體重的20%)和閉經為主要表現。此癥在國內外有增多趨勢,患者多為青春期女性,對于進食和肥胖有根深蒂固的病態心理。厭食往往出于企圖節制飲食以保持體形美的動機。患者多數自覺良好,行動活潑敏捷,對自己的困境處之泰然,有的可自相矛盾地對食物保持興趣,甚至貪食飽餐而后偷偷嘔掉。在少數病例,嘔吐是主要的癥狀。長期少食,體重極度減輕可達原體重的40~50%而呈惡病質。患者常有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表現為閉經、低血壓、心動過緩、體濕過低、饑餓感喪失等。
2016-03-07 18:15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