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太不公平了,我有一個朋友,
病情描述發病時間、主要癥狀、癥狀變化等):老天太不公平了,我有一個朋友,兩口子都是孤兒的,一直沒有孩子,治了很久了可算有了個自己的孩子,沒想到孩子有先天性的巨結腸的,想問一下這個病的癥狀有哪些呢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臨床表現:1、胎便排出延遲,頑固性便秘腹脹患兒因病變腸管長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痙攣段越長,出現便秘癥狀越早越嚴重。多于生后48小時內無胎便排出或僅排出少量胎便,可于2~3日內出現低位部分甚至完全性腸梗阻癥狀,嘔吐腹脹不排便。痙攣段不太長者,經直腸指檢或溫鹽水灌腸后可排出大量胎糞及氣體而癥狀緩解。痙攣段不太長者,梗阻癥狀多不易緩解,有時需急癥手術治療。腸梗阻癥狀緩解后仍有便秘和腹脹,須經常擴肛灌腸方能排便,嚴重者發展為不灌腸不排便,腹脹逐漸加重。2、營養不良發育遲緩長期腹脹便秘,可使患兒食欲下降,影響了營養的吸收。糞便淤積使結腸肥厚擴張,腹部可出現寬大腸型,有時可觸及充滿糞便的腸袢及糞石。3、巨結腸伴發小腸結腸炎是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癥,尤其是新生兒時期。其病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長期遠前幾天梗阻,近端結腸繼發肥厚擴張,腸壁循環不良是基本原因,在此基礎上一些患兒機體免疫功能異?;蜻^敏性變態反應體質而產生了小腸結腸炎。也有人認為是細菌和病毒感染引起,但大便培養多無致病菌生長。結腸為主要受累部位,粘膜水腫、潰瘍、局限性壞死,炎癥侵犯肌層后可表現漿膜充血水腫增厚腹腔內有滲出,形成滲出性腹膜炎?;純喝戆l問突然惡化,腹脹嚴重、嘔吐有時腹瀉,由于腹瀉及擴大腸管內大量腸液積存,產生脫水酸中毒高燒、肪快、血壓下降,若不及時治療,可引起較高的死亡率。1.癥狀及體征(1)不排胎便或胎便排出延遲:新生兒HD24h未排出黑色胎便者占94%~98%,川中武司報道正常新生兒生后24h以內排胎便者占97.7%,過期產兒為100%,而24~48h以后排便者可能有器質性病變。由于病變腸管痙攣,胎糞無法通過狹窄區,以致大量潴留于乙狀結腸形成腹脹。約有72%需經處理(塞肛、洗腸等)方能排便,經過治療后有時患兒可以維持數天或1周排便功能,多數患兒又出現便秘。僅有少數病兒出生后胎便排出正常,1周或1個月后出現癥狀。(2)腹脹:腹脹為早期癥狀之一,約占87%。新生兒期腹脹可突然出現,也可逐漸增加,主要視梗阻情況而定。至嬰幼兒時期由于幫助排便的方法效果愈來愈差,以致不得不改用其他方法,久之又漸失效。便秘呈進行性加重,腹部逐漸膨隆。常伴有腸鳴音亢進,雖不用聽診器亦可聞及腸鳴,尤以夜晚清晰。病兒也可能出現腹瀉,或腹瀉、便秘交替。便秘嚴重者可以數天,甚至1~2周或更長時間不排便。患兒呈蛙形腹,伴有腹壁靜脈怒張,有時可見到腸型及腸蠕動波。觸診時有時可觸及糞石。至幼兒期腹圍明顯大于胸圍,腹部長度亦大于胸部。腹脹如便秘一樣呈進行性加重,大量腸內容、氣體滯留于結腸。腹脹嚴重時膈肌上升,影響呼吸?;純撼识俗粑?,夜晚不能平臥。(3)嘔吐:新生兒HD嘔吐者不多,但如不治療,梗阻加重則嘔吐可逐漸加重,甚至吐出膽汁或糞液。至嬰幼兒期常合并低位腸梗阻癥狀,嚴重時有嘔吐,其內容為奶汁、食物。最后由于腸梗阻和脫水需急診治療,經洗腸、輸液及補充電解質后病情緩解。經過一段時間后上述癥狀又復出現。(4)腸梗阻:Klein統計新生兒腸梗阻中,HD占第2位,第1位為壞死性腸炎。梗阻多為不完全性,有時可發展成為完全性,新生兒期梗阻情況不一定與無神經節細胞腸段的長短成正比,Martin均曾見到全結腸型無神經節細胞癥1歲之前仍可排便之病例。除少數合并小腸結腸炎病兒外,多數患兒經過治療可以緩解一段時間。無神經節細胞腸管持續性痙攣狹窄,使病兒長期處于不完全性低位梗阻狀態,隨著便秘癥狀的加重和排便措施的失效,病情可轉化為完全性腸梗阻,而須立即行腸造瘺術以緩解癥狀。個別患者平時雖能排出少量稀便氣體,但腸腔內已有巨大糞石梗阻。(5)肛門指檢:直腸肛管指診對于診斷新生兒巨結腸癥至關緊要。它不但可以查出有無直腸肛門畸形,同時可了解內括約肌的緊張度、壺腹部空虛以及狹窄的部位和長度。當拔出手指后,由于手指的擴張及刺激,常有大量糞便、氣體排出呈“爆炸樣”,腹脹立即好轉。如有上述情況應首先考慮巨結腸的可能。嬰幼兒時期肛檢有時可觸及糞塊,拔出手指時或有氣體及稀臭糞便排出。(6)一般情況:新生兒由于反復出現低位性腸梗阻,患兒食欲不振,營養不良、貧血、抵抗力差,常發生呼吸道及腸道感染,如腸炎、肺炎、敗血癥、腸穿孔而死亡。至幼兒期,除上述癥狀外,患兒長期處于低蛋白血癥,生長發育均差,加之腸內大量細菌繁殖毒素吸收,心、肝、腎功能均可出現損害.嚴重時患兒全身水腫,以下肢、陰囊更為顯著。2.臨床分型先天性巨結腸癥的分型相當混亂,有人以解剖為依據,有人以臨床為準繩,也有人按治療方法的不同而分類。甚至名詞相同而病變范圍各異,如“短段型”的定義,有的作者以病變局限于直腸遠端為準,而另一些作者則認為病變累及直腸近端,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亦屬短段。有鑒如此,我們參照病變范圍,結合治療方法的選擇,臨床及療效的預測暫作如下分型(圖1)。(1)超短段型:病變局限于直腸遠端,臨床表現為?/div>2014-12-0620:14:44向我提問
2016-03-06 09:30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臨床表現:1、胎便排出延遲,頑固性便秘腹脹患兒因病變腸管長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痙攣段越長,出現便秘癥狀越早越嚴重。多于生后48小時內無胎便排出或僅排出少量胎便,可于2~3日內出現低位部分甚至完全性腸梗阻癥狀,嘔吐腹脹不排便。痙攣段不太長者,經直腸指檢或溫鹽水灌腸后可排出大量胎糞及氣體而癥狀緩解。痙攣段不太長者,梗阻癥狀多不易緩解,有時需急癥手術治療。腸梗阻癥狀緩解后仍有便秘和腹脹,須經常擴肛灌腸方能排便,嚴重者發展為不灌腸不排便,腹脹逐漸加重。2、營養不良發育遲緩長期腹脹便秘,可使患兒食欲下降,影響了營養的吸收。糞便淤積使結腸肥厚擴張,腹部可出現寬大腸型,有時可觸及充滿糞便的腸袢及糞石。3、巨結腸伴發小腸結腸炎是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癥,尤其是新生兒時期。其病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長期遠前幾天梗阻,近端結腸繼發肥厚擴張,腸壁循環不良是基本原因,在此基礎上一些患兒機體免疫功能異?;蜻^敏性變態反應體質而產生了小腸結腸炎。也有人認為是細菌和病毒感染引起,但大便培養多無致病菌生長。結腸為主要受累部位,粘膜水腫、潰瘍、局限性壞死,炎癥侵犯肌層后可表現漿膜充血水腫增厚腹腔內有滲出,形成滲出性腹膜炎?;純喝戆l問突然惡化,腹脹嚴重、嘔吐有時腹瀉,由于腹瀉及擴大腸管內大量腸液積存,產生脫水酸中毒高燒、肪快、血壓下降,若不及時治療,可引起較高的死亡率。1.癥狀及體征(1)不排胎便或胎便排出延遲:新生兒HD24h未排出黑色胎便者占94%~98%,川中武司報道正常新生兒生后24h以內排胎便者占97.7%,過期產兒為100%,而24~48h以后排便者可能有器質性病變。由于病變腸管痙攣,胎糞無法通過狹窄區,以致大量潴留于乙狀結腸形成腹脹。約有72%需經處理(塞肛、洗腸等)方能排便,經過治療后有時患兒可以維持數天或1周排便功能,多數患兒又出現便秘。僅有少數病兒出生后胎便排出正常,1周或1個月后出現癥狀。(2)腹脹:腹脹為早期癥狀之一,約占87%。新生兒期腹脹可突然出現,也可逐漸增加,主要視梗阻情況而定。至嬰幼兒時期由于幫助排便的方法效果愈來愈差,以致不得不改用其他方法,久之又漸失效。便秘呈進行性加重,腹部逐漸膨隆。常伴有腸鳴音亢進,雖不用聽診器亦可聞及腸鳴,尤以夜晚清晰。病兒也可能出現腹瀉,或腹瀉、便秘交替。便秘嚴重者可以數天,甚至1~2周或更長時間不排便?;純撼释苄胃梗橛懈贡陟o脈怒張,有時可見到腸型及腸蠕動波。觸診時有時可觸及糞石。至幼兒期腹圍明顯大于胸圍,腹部長度亦大于胸部。腹脹如便秘一樣呈進行性加重,大量腸內容、氣體滯留于結腸。腹脹嚴重時膈肌上升,影響呼吸?;純撼识俗粑?,夜晚不能平臥。(3)嘔吐:新生兒HD嘔吐者不多,但如不治療,梗阻加重則嘔吐可逐漸加重,甚至吐出膽汁或糞液。至嬰幼兒期常合并低位腸梗阻癥狀,嚴重時有嘔吐,其內容為奶汁、食物。最后由于腸梗阻和脫水需急診治療,經洗腸、輸液及補充電解質后病情緩解。經過一段時間后上述癥狀又復出現。(4)腸梗阻:Klein統計新生兒腸梗阻中,HD占第2位,第1位為壞死性腸炎。梗阻多為不完全性,有時可發展成為完全性,新生兒期梗阻情況不一定與無神經節細胞腸段的長短成正比,Martin均曾見到全結腸型無神經節細胞癥1歲之前仍可排便之病例。除少數合并小腸結腸炎病兒外,多數患兒經過治療可以緩解一段時間。無神經節細胞腸管持續性痙攣狹窄,使病兒長期處于不完全性低位梗阻狀態,隨著便秘癥狀的加重和排便措施的失效,病情可轉化為完全性腸梗阻,而須立即行腸造瘺術以緩解癥狀。個別患者平時雖能排出少量稀便氣體,但腸腔內已有巨大糞石梗阻。(5)肛門指檢:直腸肛管指診對于診斷新生兒巨結腸癥至關緊要。它不但可以查出有無直腸肛門畸形,同時可了解內括約肌的緊張度、壺腹部空虛以及狹窄的部位和長度。當拔出手指后,由于手指的擴張及刺激,常有大量糞便、氣體排出呈“爆炸樣”,腹脹立即好轉。如有上述情況應首先考慮巨結腸的可能。嬰幼兒時期肛檢有時可觸及糞塊,拔出手指時或有氣體及稀臭糞便排出。(6)一般情況:新生兒由于反復出現低位性腸梗阻,患兒食欲不振,營養不良、貧血、抵抗力差,常發生呼吸道及腸道感染,如腸炎、肺炎、敗血癥、腸穿孔而死亡。至幼兒期,除上述癥狀外,患兒長期處于低蛋白血癥,生長發育均差,加之腸內大量細菌繁殖毒素吸收,心、肝、腎功能均可出現損害.嚴重時患兒全身水腫,以下肢、陰囊更為顯著。2.臨床分型先天性巨結腸癥的分型相當混亂,有人以解剖為依據,有人以臨床為準繩,也有人按治療方法的不同而分類。甚至名詞相同而病變范圍各異,如“短段型”的定義,有的作者以病變局限于直腸遠端為準,而另一些作者則認為病變累及直腸近端,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亦屬短段。有鑒如此,我們參照病變范圍,結合治療方法的選擇,臨床及療效的預測暫作如下分型(圖1)。(1)超短段型:病變局限于直腸遠端,臨床表現為內
2016-03-06 07:2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
Q: 先天性巨結腸患者需注意什么 -
Q: 先天性巨結腸是由什么原因導致的 -
Q: 孩子三天未排便會是先天性巨結腸嗎 -
Q: 如何準確區分寶寶便秘與先天性巨結腸 -
Q: 先天性巨結腸如何應對? -
Q: 先天性巨結腸手術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
Q: 先天性巨結腸是怎樣形成的? -
Q: 先天性巨結腸屬于常見病嗎 -
Q: 先天性巨結腸一定要做手術治療嗎 -
Q: 先天性巨結腸的成因有哪些?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先天性巨結腸? 先天性巨結腸癥(congenital megacolon)又稱腸管無神經節細胞癥(aganglionosis).因Hirschsprun首先對本病做詳盡的描述,故也稱為Hirschsprung病(簡稱HD)。是一種神經峭細胞源性疾病和多基因遺傳病,是新生兒期低位腸梗阻的常見原因之一。其發病率在1/2000~1/5000,男女為4:1。本病有家族性發生傾向,有報道為4%。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