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歲三高患者新梗舊灶,病情復雜,怎么辦?
我父親今年56歲,去年12月份一天突然眩暈,惡心嘔吐。坐不起來,到醫院檢查高壓210(我父親是三高),做CT雙側基底節腔梗,醫生說有一點小的血栓,住院10天,每天輸液好像有鹽酸丁格地爾,燈盞花素還有一種藥我沒記住,還口服降壓藥。出院后恢復得還可以,現在每天吃降壓藥壽比山和尼驀地平片,還口服養血清腦顆粒。血壓基本在高壓140--150,低壓90-100。但是他得病之后現在好像比較喜歡睡覺,平時吃完就睡,言語也不多,反應也好像慢了。前幾天我又帶他去醫院查了一下,做了脛部彩超,說左側椎動脈供血不足,正常的流量應該是大于100,他左邊的流量才20多。他現在總感覺渾身沒勁,尤其是左手更是使不上勁,這是不是拴住了左邊呢?昨天又做了一個核磁共振,發現除了陳舊性的病灶之外又有了一個新的梗塞處在右邊,醫生給開了疏血通和丁格蒂爾還有降血脂的藥和阿司匹林,這到底應該怎么辦呢?作核磁共振的結論是:1.右側基底節區及側腦室旁異常信號,考慮急性腦梗死2.雙側基底節區左側丘腦,雙側腦室旁腔隙灶及軟化灶3.腦白質脫髓鞘改變4.基底動脈明顯增粗,建議結合臨床,必要時行MRA進步檢查5.雙側篩竇粘膜增厚,蝶竇囊腫這是不是很嚴重阿?哪位好心的醫生能給解釋一下?我都不懂什么意思,醫生說很嚴重,說那倆種藥要輸14天。現在輸3天了不見好轉還有什么好的方法么?最嚴重的后果是什么?謝謝了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56 歲男性,三高基礎上突發眩暈,檢查發現雙側基底節腔梗、椎動脈供血不足、新梗塞灶等問題。病情較為復雜,涉及多種因素,如基礎疾病控制、梗塞灶影響、血管狀況、腦白質改變及鼻竇問題等。 1.基礎疾病:患者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些是腦血管病的重要危險因素。長期控制不佳易導致血管損傷和粥樣硬化,增加梗塞風險。 2.梗塞灶:新舊梗塞灶會損害腦組織,影響相應區域的功能,導致肢體無力、嗜睡、反應慢等癥狀。 3.血管狀況:椎動脈供血不足影響腦部血供,加重腦功能障礙。基底動脈增粗可能提示血管病變。 4.腦白質脫髓鞘改變:反映腦白質的慢性損傷,可能影響神經傳導和腦功能。 5.鼻竇問題:雙側篩竇粘膜增厚和蝶竇囊腫一般不直接導致當前主要癥狀,但可能提示存在炎癥或局部結構異常。 患者病情較為嚴重,需要綜合治療,包括控制基礎病、改善腦循環、營養神經等。治療需要一定時間,短期內可能效果不明顯。建議繼續遵醫囑治療,定期復查,同時注意生活方式調整。
2025-02-09 20:39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多發腦梗死。有點血管性癡呆的表現。現在先輸液控制腦血栓。以后把三高癥狀控制好一些,然后長期口服心腦血管病二級預防藥物,預防多次發病。
2016-03-03 13:43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血壓控制不是太好,人還是要適當活動,片子有梗塞灶,其它沒有什么特別,不用擔心,繼續用藥,不要讓你的心情影響老人,平時有空多陪家人。有需要幫助可用其它方式聯系我們。
2016-03-03 13:1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腦血管造影適應癥:①顱內血管性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栓塞、狹窄、閉塞性疾病、動脈病、動靜脈畸形、動靜脈瘺等。②顱內占位性病變,如顱內腫瘤、膿腫、囊腫、血腫等。③顱腦外傷所致各種腦外血腫。④手術后觀察腦血管循環狀態。
2016-03-03 13:04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1)脫水劑:對較大面積的梗死應及時應用脫水治療,如20%甘露醇250ml靜脈點滴,每日2~4次,有心律紊亂者或心功能不全者禁用.此外可選用10%甘油500ml靜脈點滴,每日1次.該藥作用起效較慢,但持續時間較長,且無反跳作用.(2)抗血小板聚集藥:可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靜脈點滴,每日1次,10~14次為一療程.有心,腎疾患者慎用.此外,可口服小劑量阿司匹林,30~50mg每日1次:有出血傾向或潰瘍病患者禁用.(3)鈣拮抗劑:此類藥物可選擇性擴張腦血管,增加缺血區腦血流量,對腦缺血,缺氧等損傷有保護作用.常用臨床治療的有:腦益嗪25mg口服,每日3次,鹽酸氟桂嗪(西比靈)5~10mg/次,口服,每晚1次.(4)血管擴張劑:根據局部腦血流測定的研究,近年來有人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應用血管擴張藥提出了異議,認為這類藥不能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急性期(發病后兩周以內),因血管擴張藥可引起“腦內盜血”現象,并可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危險.但多數學者認為血管擴張藥可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極早期(起病3小時以內)或多用于中風恢復期(發病2周至半年).臨床常用血管擴張藥有:罌粟堿,90~120mg加入生理鹽水500ml或5%葡萄糖500ml,靜脈點滴,每日1次,7~1O次為一療程.菸酸200~300mg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500ml靜脈點滴,每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5)血栓溶解劑:關于血栓溶解劑將已形成的血栓溶解,在理論上是一種可取的治療方法,但臨床上應用時療效欠理想,其原因可能是血栓溶解劑使血栓內纖維蛋白溶解系統激活的同時,血液內該系統也被激活,使纖維蛋白溶解酶原量明顯下降,破壞了正常的凝血過程,易引起全身出血;其次,溶血栓劑治療僅適用于發病的早期,血栓老化后血栓溶解劑則難以發揮作用,當腦組織因梗死后供血恢復,腦功能也難以恢復,且易導致梗死區的出血,即出血性梗死.盡管如此,血栓溶解劑目前仍被較多地應用于臨床,常用藥物有:鏈激酶,首次劑量要大,一般為20萬~50萬U加入生理鹽水100ml中靜滴,30分鐘內滴完,維持劑量為每小時5萬~10萬U加入生理鹽水或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持續滴注,直至血栓溶解或病情不再發展為止,一般應用12小時至5天.蛇毒抗栓酶,是蛇毒酶制劑,用法是0.5U加入5%葡萄糖鹽水500ml中靜滴,每日1次,10~15天為一療程.(6)抗凝治療: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息者,應用抗凝治療即被動的使機體增加肝素或類肝素含量,以加強抗凝過程,阻止凝血或血栓形成,在理論上講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個體對抗凝藥物的敏感性,耐受性差異較大,因此每個人治療劑量應是不同的,治療過程中應定時監測全血凝血時間及(或)凝血酶原時間,另外治療前應作顱CT肯定排除腦出血內臟活動性出血,以及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絕對禁忌證.嚴重高血壓者舒張壓大于13.3kPa也應慎用.常用藥物有藻酸雙酯鈉,又稱多糖硫酸,用量2~4mg/kg加入葡萄糖液500ml中靜脈滴注,每分鐘20~30滴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或口服0.1g/次,每日3次.肝素鈉,靜脈給藥作用快,多用于緊急狀態(如腦梗死)起病的頭1~2天,靜脈給藥6000~12500U,溶于5%葡萄糖液或生理鹽水500~1000ml,靜脈滴注,20滴/分,8~12小時1次.
2016-03-03 11:55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