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髖關節脫臼固定后關節有聲響咋回事
我爺爺去年冬天的時候因為下雪天路滑摔了一跤,當時去醫院檢查髖關節脫臼了,因為年紀大了沒有再醫院治療,回家后找了接骨醫生給固定煮了,可是后來關節部位老是有咔嚓咔嚓的響動是怎么回事呢。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爺爺髖關節脫臼固定后關節老是有咔嚓咔嚓的響動,可能是由于關節復位不完全、軟骨磨損、肌肉力量不平衡、創傷性關節炎、關節周圍組織粘連等原因造成的。 1. 關節復位不完全:如果當初接骨復位未達到理想狀態,關節結構異常,活動時就可能產生聲響。 2. 軟骨磨損:脫臼可能導致關節軟骨損傷,軟骨不光滑,運動時摩擦增加,從而出現響聲。 3. 肌肉力量不平衡:受傷后周圍肌肉力量改變,關節活動時協調性變差,易產生異常聲響。 4. 創傷性關節炎:受傷引發的炎癥反應,破壞關節結構,導致關節活動時出現響聲。 5. 關節周圍組織粘連:損傷后的組織在修復過程中形成粘連,限制關節正?;顒?,也會有聲響。 總之,出現這種情況需要引起重視。建議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詳細檢查,如 X 線、CT 等,以明確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2025-02-07 13:06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又稱關節脫位.因外力或其它原因造成關節各骨的關節面失去正常的對合關系.因外傷引起者為外傷性脫位;因關節病變引起者為病理性脫位;脫位后,關節面完全喪失對合關系者為完全脫位;部分喪失者為半脫位.外傷性脫位較多見,且多發生在青壯年.最易發生脫位的關節是肘關節,其次是肩及髖關節.傷后關節局部疼痛,腫脹,活動障礙及出現畸形,多可據此作出診斷.為了確定脫位的方向,程度及是否合并骨折,X線檢查是必要的.對脫臼者應及時進行手法復位,越早越好.復位后應使關節固定于穩定位置2~4周;解除固定后還應進行主動的功能鍛煉,以利恢復關節功能.如果手法復位失敗,應行手術切開復位. 復發性或俗稱習慣性肩關節脫臼,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自己可以把肩關節弄脫位,然后,又可以再弄回正常位置,也就是患者可以”表演〃自己的肩關節自由進出;第二類是最常見的,主要是因為創傷,也就是經由外力造成肩關節脫位后的后遺癥對于先天性的習慣性脫位的治療,由于沒有明顯病灶,問題出在組織結構松弛,所以原則上以保守(非手術)復健治療為主,訓練肩關節周圍的肌肉,以加強肌力來幫助穩定關節.成效約為80%,除非得已,才以手術方式縮緊關節囊膜,減少關節活動的范圍以維持穩定.至于,創傷性肩關節脫位的治療則分兩方面來說:在急性期,也就是第一次脫臼發生時,以往都是使用保守關節復位術后就”靜觀其變〃,但是對于年輕人及愛好運動患者的高復發率(80%―95%),也讓我們開始思考更好的治療方式以降低”明明知道,必然會發生〃的不良預后.近年來,由于關節鏡手術的發展,以微創傷口的手術技術,針對年輕人,運動員,愛好運動的患者,或特殊職業的軍人,警察等在其第一次肩關節脫臼后,適時予以修補剝離的肩盂唇韌帶,以減少日后復發的機會及所帶來的困擾,與復發后再治療的復雜性.關節鏡手術的結果可以將這些高復發率患者復發的機會降至10%―20%以下.另一方面,保守復健治療對于創傷后習慣性脫位的效果并不好,成功率不到20%.但這些病灶如果以手術的方式矯正,縫合撕離的韌帶并收緊松弛的關節囊膜,術后以肩吊帶保護二至四周,并開始被動關節活動,八周開始肌力訓練,十二周恢復日常生活活動,四至六個月恢復運動.我們統計過去10年間手術成功率可達95%.近年來,我們更開始使用關節鏡手術的方式來治療,除了前述急性期第一次肩關節脫位的患者,更對于某些習慣性脫位而其病灶受傷并不是太嚴重的患者進行修補.關節鏡手術的好處是傷口小(三個小洞),術后較不痛,較容易復健,關節不易僵硬,容易恢復正常活動范圍及功能.短期的治療效果和開放式手術的結果差不多.
2016-03-03 03:17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