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手指上的疔瘡一般稱為“蛇頭疔”“蛇眼疔”等。疔瘡是一種常見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性疾病,多由細菌感染引起,常見的致病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其發病迅速,病情較重。 1. 病因:多因肌膚不潔,刺傷后火毒侵襲,或外感火熱之邪所致。 2. 癥狀:局部紅腫熱痛,逐漸出現膿頭,疼痛劇烈,可伴有發熱、惡寒等全身癥狀。 3. 診斷:根據發病部位、癥狀、局部體征等進行診斷。 4. 治療:早期可外用金黃膏、玉露膏等;若已成膿,應及時切開排膿。同時,可口服清熱解毒的中藥,如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等。也可應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頭孢呋辛等,但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5. 預防:注意手部衛生,避免刺傷、劃傷;出現傷口及時消毒處理。 總之,手指上的疔瘡需要及時診斷和治療,以防病情加重。患者應遵循醫生建議,注意休息和飲食,促進恢復。
2025-02-07 21:03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注意局部清潔衛生,可以口服抗生素,外用百多邦治療。建議注意個人衛生情況,尤其局部的清潔,生活規律,飲食清淡,多飲水,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祝你健康
2016-03-01 18:1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癤癰:瘡之類瘰疬:生于頸部的一種感染性外科疾病。在頸部皮肉間可捫及大小不等的核塊,互相串連,其中小者稱瘰,大者稱疬,統稱瘰疬。俗稱疬子頸或老鼠瘡。多見于青少年及原有結核病者,好發于頸部、耳后,也有的纏繞頸項,延及鎖骨上窩、胸部和腋下。
2016-03-01 18:09
-
-
網友匿名追問:2017-12-22 16:58
脖子后面反復長癤子,一直以為是火癤子,也在找中醫調理但是效果不大、看到您說的覺得我的就是這種情況、一個地方有好幾個、
-
張煥臣醫生對該追問進行回答:2017-12-24 08:58
-
張煥臣 主治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0 0 -
癤子主要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建議口服 替硝唑片,阿莫西林膠囊,同時外涂百多邦 ,平時注意 清淡飲食,多喝水,多吃新鮮果蔬,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癤是人體皮膚單個毛囊或皮脂腺因細菌感染(一般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在人體的頭、面、頸、腋和臀等部位尤易發生。癤在初患時紅腫熱痛,成熟后其中央出現黃白色小膿頭,待自行破潰,膿栓排空即愈。但若處理不當,如胡亂擠壓會使細菌隨血液進入顱腦(海綿竇或腦膜),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則病情就十分危險。另外,營養不良、抵抗力較弱的小兒會有病情纏綿多發,此起彼伏,以致進入癤病期的情況,給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癤子,中醫認為是熱毒侵入皮膚而發病,屬于瘡瘍熱證,所以又稱“熱癤”。細小如釘而反應較重的癤子,則稱為“疔瘡”。癤子以頭、面、頸、背、臀等處最為多見;疔瘡主要見于顏面及手指、足趾。癤子雖小,但也不可忽視對它的預防和治療。首先,要注意皮膚的清潔衛生,否則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脂腺及皮下組織,就會化膿而發病。平時用野菊花、金銀花、蒲公英、綠豆衣各12克,甘草6克,煎水代茶飲用,也有助于預防癤子的發生。也可少量服用六神丸。一旦發生癤子,宜內外兼治。內服清熱解毒中藥,可用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馬齒莧各15克,水煎服用。外敷清熱解毒中藥,可用新鮮馬齒莧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或用敗醬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葉60克,加少許食鹽,搗爛,外敷患處,每日換藥2~4次,對尚未化膿的癤子效果較好。已經化膿的,必須讓癤子成熟潰破,膿液流出,才能逐漸愈合。癤子表現為皮膚疼痛、腫脹,里面充滿膿汁。發生在毛囊由細菌感染引起時,雖然有些人的鼻子帶有細菌,但其感染源尚不清楚。癤子一般發生在潮濕的部位,如腋窩、腹股溝和頸背部等。
2016-03-01 12:10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建議您應該及時去醫院皮膚科就診檢查治療,可以考慮服用維生素C和撲爾敏片等藥物治療,這個緩解癥狀是很快的,但是反復發作應該檢查過敏源,服用中藥調理。
2016-03-01 09:54
-
追問是開放提問,不一定是原來醫師回答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