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昏迷十個月,如何促醒及飲食安排
高血壓引起的腦出血,已經形成腦疝,并且做了開顱手術,術后一直昏迷,至今已有十個月,屬于植物生存狀態.每天早上吃一粒降壓藥和一粒得巴金,晚上只吃一粒得巴金.不需要吸痰器吸痰,在喝水的時候會把痰咳出來.吃飯是把飯剁碎,用勺子從嘴喂.小便正常,大便三四天排一次.刺激他的時候他有反應.吃飯的時候會挑食,不喜歡吃的就往外吐. 我想知道:有什么藥可以加快他的蘇醒.在飲食方面都可以吃什么?大米可以吃么?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高血壓腦出血形成腦疝術后昏迷十個月,促醒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康復訓練、神經刺激等,飲食需營養均衡、易于消化。同時要注意預防并發癥,密切觀察患者情況。 1.藥物治療:可使用醒腦靜注射液、神經節苷脂鈉注射液、依達拉奉注射液等,但藥物效果因人而異,需遵醫囑使用。 2.康復訓練:包括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等,由專業康復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方案。 3.神經刺激:如正中神經電刺激、經顱磁刺激等,有助于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4.飲食安排:主食方面大米可以吃,還應攝入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魚類、蛋類、豆類;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保證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入;適當補充膳食纖維,預防便秘。 5.預防并發癥:注意定期翻身,防止壓瘡;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肺部感染;監測血壓、血糖等指標。 患者的蘇醒需要綜合治療和長期護理,家屬要有耐心和信心,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期待患者狀況逐漸改善。
2025-02-06 14:43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腦出血(cerebralhemorrhage)是指自發性腦實質內出血。高血壓是腦出血的主要原因。其它原因有腦血管畸形、動脈瘤、腦動脈炎、血液病、應用溶栓抗凝藥后、淀粉樣血管病及腦腫瘤。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腦出血的機理高血壓如超過腦小動脈平滑肌的最大收縮能力,血管就被動擴張,平滑肌和內膜受損害,通透性增加,血漿成分滲入導致小動脈纖維素性壞死,小動脈平滑肌可透明性變,小動脈壁變薄膨出成微小動脈瘤;小動脈壁和微小動脈瘤在血壓突然升高時破裂是引起腦出血最常見的原因。腦出血的腦部損傷機制腦內血腫壓迫周圍腦組織,使其缺血、缺氧、水腫、顱內壓升高,阻礙靜脈回流,又更加重腦缺血,與腦水腫、顱內高壓形成惡性循環導致腦疝和繼發腦干出血而危及生命。腦出血多為單獨的出血灶。血腫擠壓周圍的腦組織,引起腦水腫、顱內壓增高及組織移位,導致天幕疝、小腦扁桃體疝,前者壓迫腦干,使腦干繼發出血、壞死,是腦出血常見的致死原因。出血數月后血腫即有自溶現象,末期可成為囊腔,稱為中風囊,腔內可見黃色液體。腦出血臨床表現和病理過程取決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多少。多數病人動態下突然發病,起病急驟,常伴頭痛、嘔吐,這是因顱內壓驟然升高所致。病情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達到高峰,嚴重者出現意識喪失,存在生命危險。因此,內科治療的關鍵在于減輕顱內壓、腦水腫及控制血壓,同時正確處理窒息、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以及心臟癥狀等并發癥。本文討論了腦出血的急性期治療,著重于并發癥的處理措施。腦出血急性期指發病的3~4周。搶救腦出血的三大原則是管理血壓、管理腦壓、處理合并癥。患者絕對臥床,避免情緒緊張,保持安靜,注意頭部抬高15~20度。昏迷患者取半側臥位,頭部偏向一側,給予間斷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隨時觀察生命體征,并預防發生嘔吐后誤吸等,嚴格按昏迷患者處理常規進行處置。腦出血患者可出現發熱,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1)感染性發熱:主要由肺部感染引起。伴有意識障礙、吞咽困難、言語障礙以及異常咳嗽的患者,嘔吐或口腔分泌物堵塞氣管可發生吸入性肺炎或墜積性肺炎。此外,肺部感染還可源于機械輔助呼吸措施不當導致的醫源性感染,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導致的二重感染以及長時間住院引發的交叉感染等。防治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措施如下:①患者白天盡可能抬高床頭30度,進食時則為90度。鼓勵患者經常咳嗽與深呼吸,飲水不要用吸管。有明顯意識障礙者應取側臥位并將口角放低,或取仰臥位,以利咽部分泌物的排出。對昏迷嘔吐患者,嘔吐后應將口腔內異物用床邊吸引器吸干凈,以防吸入氣管。②為防止鼻飼飲食返流,鼻飼速度不應過快,并須注意溫度適宜,鼻飼前先充分吸痰,鼻飼后將床頭抬高30度持續2小時,短時間內盡量不吸痰,以防引起嘔吐。在出現胃液返流時,可適當減少每日鼻飼量,嚴重者暫勿進食。拔管時要注入少量氣體,以免管頭食物在抽出時落入氣管。③加強呼吸道護理,意識障礙不能進食者必須加強口腔護理,每2~3小時翻身拍背一次。更應重視吸痰問題,并發肺炎患者痰多如果不能徹底吸出,即使使用大量抗生素,亦不能使肺炎得到滿意控制。④嚴重的肺部感染造成體溫高、痰黏稠不易咳出,并且意識障礙在短時間內不能恢復,經藥物治療無效或有窒息者,可考慮氣管切開,以利排痰、氣管內給藥和減少經咽部吸痰所造成的黏膜損傷。⑤積極治療腦出血,控制腦水腫,爭取早期恢復意識,以利肺部感染早期控制。⑥如已有肺部感染,則必須應用大量廣譜抗生素治療。腦出血并發呼吸道感染多為醫院內病原菌感染,以革蘭陰性菌感染最多見(50%~60%),如大腸桿菌、肺炎桿菌、綠膿桿菌等,葡萄球菌約占10%,肺炎球菌較少見(5%)。對革蘭陰性菌感染的經驗用藥為:氨基糖苷類+半合成青霉素(廣譜)或頭孢菌素類;依克沙+羧氨芐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腦出血后泌尿道感染的發病率僅次于呼吸道感染,感染細菌多為寄居于皮膚黏膜的革蘭陰性桿菌。長期留置導尿(1周以上)者應注意防止泌尿道感染,尤其是女性患者。為減少泌尿道感染應盡量避免導尿,如確需導尿時應嚴格消毒,并采用消毒封閉引流系統。無癥狀的菌尿癥一般不必治療,以免引起耐藥菌寄殖。有癥狀者可依據分離的病原菌和藥敏試驗選用抗生素,多數菌尿癥在導尿管拔除或加用抗生素后消除。一般泌尿道感染可選用氨基糖苷類+氨芐青霉素或第三代頭孢類菌素+氨芐青霉素。(2)中樞熱:系丘腦下部體溫調節中樞受損所致,常見于嚴重的腦出血破入腦室、原發性腦室出血、腦干出血或重型腦干梗塞。臨床表現為持續性高熱,體溫多在39℃以上,患者無汗,軀干皮溫高而肢端發涼,不伴寒戰,沒有與體溫改變相應的心率改變,用解熱藥無效。退熱的處理以物理降溫為主,包括酒精擦浴、溫水擦浴、冰墊冰帽降溫和冰水灌腸等。體質虛弱的老年患者,使用解熱藥需慎重,防止虛脫。條件許可又有適應證時,可選用亞低溫療法。有報道,中樞性高熱與腦內多巴胺受體功能失調有關,故使用該受體的激動劑溴隱亭可能有效。(3)脫水熱:系由于脫水過度,水分補充不足,導致血液濃縮,顱內體溫調節中樞受累而引起的發熱。此外,脫水過度還可導致患者因體液不足致排痰困難,也增加了脫水熱的發生。對于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皮膚干燥、尿量減少而紅細胞壓積增大,應考慮到脫水熱的可能。處理方法首先應調整脫水劑量,其次也可進行物理降溫。(4)吸收熱:主要見于出血性腦卒中,以蛛網膜下腔出血多見,系血液吸收過程中,紅細胞溶解釋放出各種產熱因子而引起的發熱,常見于發病后的第1~2周內,以低至中度熱居多,不伴有感染中毒征象和下丘腦受損癥狀,處理可采用物理降溫。
2016-02-29 03:14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