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未滿月嬰兒一天排便五六次且一拉就哭,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也可能與腹部不適、腸道感染、乳糖不耐受、肛門周圍皮膚問題等有關。 1. 生理現象:未滿月的嬰兒胃腸功能尚未發育完善,排便次數相對較多,且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排便時可能因神經反射而哭鬧。 2. 腹部不適:可能因喂養不當導致胃腸脹氣、腸痙攣,引起腹部不適,排便時哭鬧。 3. 腸道感染:如細菌、病毒感染,可導致腸道炎癥,引起腹痛、腹瀉,排便時哭鬧。 4. 乳糖不耐受:嬰兒腸道內乳糖酶缺乏,無法完全消化乳糖,出現腹瀉、腹痛,排便時哭鬧。 5. 肛門周圍皮膚問題:如尿布疹、皮膚破損等,排便時會刺激皮膚,引起疼痛和哭鬧。 如果嬰兒持續哭鬧、精神不佳、吃奶不好或出現發熱等異常,應及時就醫,明確原因。家長要注意觀察嬰兒的情況,保持嬰兒臀部清潔干燥。
2025-02-06 22:31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您參考一下從嬰幼兒糞便性狀發現異常吧:小兒由于年齡、飲食、排便習慣等的不同,每天排便次數可以不盡相同。嬰幼兒糞便的次數和性質常反映著小兒胃腸道的生理和病理狀態。母乳喂養兒、人工喂養兒以及混合喂養兒在排便次數上、糞便性狀方面各有特點。我們如果掌握了這些特點,就可以通過嬰幼兒糞便了解其消化道功能情況,及時調整食物的量及比例,促進嬰幼兒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預防和減少腹瀉,并可以及早地發現一些疾病,做到有病早治。一、母乳喂養兒糞便:未加輔食的母乳喂養嬰兒,糞便呈黃色或金黃色,稠度均勻如藥膏狀,或有種樣的顆粒,偶爾稀薄而微呈綠色,呈酸性反應,有酸味但不臭。每天排便2-4次,如果平時每天僅有1-2次大便,突然增至5-6次大便,則應考慮是否患病。如果平時大便次數較多,但小兒一般情況良好,體重不減輕而照常增加,不能認為有病。嬰兒在加輔食后大便次數可以減少。1周歲以上的小兒大便次數右減至一天一次。二、人工喂養大便:以牛乳喂養的嬰兒,大便色淡黃或呈土灰色,質較硬,呈中性或堿性反應。由于牛奶中的蛋白質多,有明顯的蛋白分解后的臭味。大便每天1-2次,如果增加奶中的糖量,則排便次數增加,便質柔軟。三、混合喂養兒糞便:無論人乳或牛乳喂養,若同時加食淀粉類食物,則大便量增多,硬度比單純牛奶喂養稍減,呈暗褐色,臭味增加。若將蔬菜、水果等輔食加多,則大便與成人近似。初加菜泥時,大便中常排出小量的綠色菜泥,有的父母往往以為是消化不良,停止添加菜泥。實際上這種現象是健康嬰兒更換食物時常有的事。如果沒有腹瀉,不必停止加輔食,數日以后胃腸習慣了,這種情況隨之消失。對嬰幼兒糞便性狀的觀察可以了解其消化情況。如果嬰兒糞便的臭味明顯,則表示蛋白消化不良,這時應適當減少奶量或將奶沖稀。如果糞便中多泡沫,則表示碳水合物消化不良,就必須減少甚至停止吃淀粉類的食物。若大便外觀如奶油狀,則顯示脂肪消化不良,應減少油脂類食物的攝入。糞便的顏色與膽汁的化學變化有關。在小腸上部時由于膽紅素及膽紅素的作用,故呈黃綠色;到結腸時膽綠素還原成膽紅素,而呈黃色。母乳喂養兒的大便偏酸性,可因氧化性細菌作用將膽紅素變為膽綠素,所以母乳喂養兒的正常糞便略呈綠色。但牛乳喂養兒的糞便偏堿性,可以進一步還原變為無色的糞膽原,所以大便顏色較淡。如果牛乳喂養兒排出綠色大便,則表示腸的蠕動加速或腸道有炎癥,為腹瀉的一種象征。有些家長沒有這方面的知識,錯誤地認為孩子排綠色的大便是受了某種驚嚇,這是錯誤的。有些疾病可以從嬰幼兒的糞便中反映出特點。如果小兒有膽道梗阻情況,則大便呈灰白色。胃腸道上部出血或服用了鐵劑,可排出黑色的大便,有的似柏油樣。如果大便中帶有鮮紅的血絲,可能由直腸息肉、結腸息肉和肛門裂所致,應做進一步的檢查。若除有血液外,同時含有大量的粘液而糞質較少,結合病兒陣發性腹痛的癥狀,可考慮是否為腸套疊。如果大便帶有膿血并有腥臭味,可考慮為痢疾。總之,細心觀察的父母能從嬰幼兒的糞便中及時地發現問題。若為食物結構搭配不當導致的消化不良,通過及時調整搭配,適當減少某一類食物的入量,使異常的大便得到糾正。但如果糞便異常不屬一般消化不良情況,且合并有全身癥狀,應立即送醫院做進一步檢查,以免延誤。祝寶寶健康快樂!
2016-02-28 05:1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