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缺血性肌攣縮好發于前臂掌側和小腿后側,這兩個部位的解剖結構和血液供應特點使其更容易發生這種病癥。 1. 前臂掌側:前臂的肌肉和神經相對集中,血管分布較為復雜。當受到嚴重創傷或長時間壓迫,導致血液供應嚴重不足時,易引發缺血性肌攣縮。 2. 小腿后側:小腿后側的肌肉豐富,且多為長肌,對血液供應的需求較高。一旦出現血管損傷或受壓,容易出現缺血性改變,進而導致肌攣縮。 3. 解剖因素:這兩個部位的肌肉和神經之間的間隙較小,一旦發生腫脹或缺血,容易相互擠壓,加重損傷。 4. 損傷機制:常見的損傷原因包括骨折、脫位、長時間的外固定等,這些情況可能直接壓迫血管,影響血液流通。 5. 癥狀表現:患者會出現疼痛、肌肉僵硬、活動受限等癥狀,嚴重時會導致肢體功能障礙。 總之,了解缺血性肌攣縮的好發部位及相關機制,有助于早期預防和及時診斷治療,減少其帶來的不良后果。
2025-02-05 21:31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本病的發病原因是腫脹過度繼發的肌筋間膜綜合癥,由于腫脹過大導致動脈,及神經受壓時間過長肢體得不到很好的供血繼發的肌肉神經組織缺血性病理改變.其治療恢復在于早期,治療方案增強受累神經的血供,恢復其功能以支配調節肌肉壞死纖維化,并軟化脹力性軟組織粘連中西醫復和治療才能獲得理的恢復改善,極積治療本病可達70%以上的恢復,否則致殘率95%以上
2016-02-28 09:29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