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小腸間質瘤術后有一定的復發風險,治療方法多樣,包括手術、藥物治療、靶向治療等。復發風險受腫瘤大小、核分裂象、基因突變等因素影響。 1.腫瘤大小:腫瘤越大,術后復發風險相對越高。 2.核分裂象:核分裂象多,復發可能性增大。 3.基因突變:不同基因突變類型,復發風險不同。 4.手術切除程度:完整切除腫瘤能降低復發率。 5.術后輔助治療:如使用伊馬替尼等靶向藥物進行輔助治療,可減少復發。 6.定期復查:密切監測病情變化,有助于早期發現復發。 總之,小腸間質瘤患者術后應遵循醫生建議,積極治療并定期復查,以降低復發風險,提高生活質量。
2025-01-26 17:29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復發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只要在平時多多注意,主要是在飲食上多多注意,保持合理的飲食習慣,注意適當的進行改善,慢慢的進行調整。另外注意自己的情致,保持情致舒暢,不要把這放在心上,平時注意自己的飲食等生活習慣,應該是沒有大的問題的。
2016-02-25 15:41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病情分析: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的概念最早由Mazur和Clark在1983年提出,以區分一組既不是平滑肌來源也不是神經源性的消化道腫瘤。將GIST定義為包括生物學行為與起源不明的全部胃腸道梭形細胞腫瘤。1998年,Kindblon等研究表明,GIST與胃腸道肌間神經叢周圍的Cajal細胞相似,均有c-kit基因、CD117、CD34表達陽性。ICC為胃腸起搏細胞,因此,有人又將其稱之為胃腸道起搏細胞腫瘤(GastrointestinalPacemakerCellTumor,GIPACT)。但GIST可發生于胃腸道外,如大網膜、腸系膜等,且GIST瘤細胞無ICC功能,因此目前也有認為GIST可能不是起源于ICC,而是起源于與ICC同源的前體細胞(間葉干細胞),這也可解釋部分瘤細胞中有灶性肌源性標記表達。目前小腸間質瘤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手術治療和分子靶向治療,而手術治療目前是唯一有治愈可能的治療手段。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小腸間質瘤的首次治療非常重要,假如采取合理的首次治療,療效將會明顯的提高。小腸間質瘤治療方案主要是以手術為主。手術方式根據不同部位不同腫瘤分級等因素來定,原則同治療其他實體瘤一致,仍是完整切除腫瘤及其轉移或浸潤的組織。
2016-02-25 02:49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目前小腸間質瘤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手術治療和分子靶向治療,而手術治療目前是唯一有治愈可能的治療手段。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小腸間質瘤的首次治療非常重要,假如采取合理的首次治療,療效將會明顯的提高。小腸間質瘤治療方案主要是以手術為主。手術方式根據不同部位不同腫瘤分級等因素來定,原則同治療其他實體瘤一致,仍是完整切除腫瘤及其轉移或浸潤的組織。
2016-02-25 02:42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病情分析:復發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只要在平時多多注意,主要是在飲食上多多注意,保持合理的飲食習慣,注意適當的進行改善,慢慢的進行調整。另外注意自己的情致保持情致舒暢,不要把這放在心上,平時注意自己的飲食等生活習慣,應該是沒有大的問題的。
2016-02-24 19: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