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口吃是可以治療的。口吃的產生與遺傳因素、神經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語言環境因素、發育因素等有關。 1.遺傳因素:口吃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如果家族中有口吃患者,個體發生口吃的概率可能增加。 2.神經生理因素:大腦某些區域的功能異常,例如與語言產生相關的區域,可能影響語言的流暢性。 3.心理因素:緊張、焦慮、壓力等情緒會加重口吃現象。在情緒穩定、放松的狀態下,口吃可能會減輕。 4.語言環境因素:如果成長過程中周圍的語言環境復雜、混亂或者受到過度的語言矯正壓力,可能導致口吃。 5.發育因素:兒童在語言發育階段,如果出現語言能力發展不協調,也可能引發口吃。 對于口吃的治療,可從多方面入手。首先,進行語言訓練,包括呼吸訓練、發音訓練等。其次,心理治療也很重要,如通過放松訓練來減輕緊張情緒。還可以參加口吃矯正班,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系統的矯正。也可嘗試一些輔助工具,如節拍器,按照節拍說話有助于改善口吃。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營造輕松的語言環境,避免過度緊張。 總之,口吃是可以治療的,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采用多種方法相結合來改善口吃狀況。
2025-01-22 06:58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不遺傳,患了口吃其實自己也可以經過努力來改善的.(1)解除說話時的緊張情緒,并注意消除不良刺激.(2)加強說話訓練.(3)說話前不要亂想,不要給自己心理暗示,語速適當放緩,使表達自然.
2016-02-18 21:08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不要不好意思啦,我回答你們的問題也是我的工作,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在這社會上有很多人都認為口吃具有遺傳因素的存在,其中包括許多學者與口吃者本人.理由是口吃者家庭中有口吃者,有的父母之間,有的祖父母之間等,這從表面上來看的確是與遺傳有關系的,但我們只要仔細分析一下,卻不是怎么回事.爺爺有口吃,孫子不一定有口吃,父母有口吃,孩子不一定有,而口吃者有,但父母不一定有.為了進一步弄清這問題,我們可以先從語言成立的過程來談一下,一個小孩剛出生后是不會說話的,剛開始只會發簡單的伊伊呀呀的音,一般性要到一周歲之后,才會說話,而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只能說一些簡單的詞,后來隨著這小孩逐漸的長大,小孩的語言也越來越豐富,一般在102歲左右才完成整個語言系統.而完成這整個語言的系統中,小孩必須要通過學習(模仿與溫習)才能完成.如一個小孩是先天聾子的話,那將來這小孩必定是啞巴,為什么?因為他不能接觸有聲語言,所以無法學習有聲語言,所以是啞巴,我想這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再比如,把一個中國出生的小孩從小寄養在英國,請問他長大后,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呢還是一口流利的漢語呢?答案是很明顯的,盡管他身上流傳著中國人的遺傳因素,但嘴里發出的還是英語.由此可見,語言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勞動的成果,同樣的口吃也是語言,只不過是病態,所以口吃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由于某種原因造成的.同時也可以這樣說,語言能力是先天的,使用語言能力是后天的.大多數的口吃者的性格是急操的,說話時往往想一下子把所有的話都倒出來,俗話說“欲速則不達”,這樣反而說不出來,越說不出來,心里越著急,越著急越說不出來如此形成惡性循環,這時當然說不出來了.因此口吃矯正還需要把急操的性格養成平和的性格,如這樣的話,口吃者就能養成有話慢慢說的好習慣了,如養成這樣的好習慣,對于口吃矯正是有極大的幫助的.
2016-02-18 20:13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口吃病與心理因素有直接關系,心理障礙、條件反射和習慣勢力是口吃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消除心理障礙,矯正不良的講話習慣是矯治口吃的根本目的。其實口吃患者最嚴重的問題并非完全在嘴上,而主要的原因在思維上,只有我們思想健康了,再加上科學的方法,就可以克服口吃
2016-02-18 18:44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化忠 主治醫師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東區
二級甲等
兒科
-
口吃是由于環境、習慣引起的,是功能性的。它不會遺傳。可以進行功能訓練,說話慢些,不要著急,可能會恢復的。
2016-02-18 17:34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