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腦淋巴瘤
8.28日出現一側肢體麻木、抽搐癥狀,口眼歪斜,嗆咳嘔吐。當地醫院經CT、核共振檢查懷疑原發性腦淋巴瘤1.該病應采取什么治療措施2.該病和一般的惡性淋巴瘤一樣嗎?治療方法是不是一樣?3.如何才能較快地掛到您的號,得到您的治療?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淋巴瘤原發于中樞神經系統少見,發生率約占顱內原發腫瘤的1%左右。近年來文獻報道,無論是免疫功能正常還是免疫功能缺陷者均有增加趨勢,有作者統計近20年其發病率較過去上升2倍~4倍。王建華等研究發現本病發病年齡45歲~83歲,平均年齡53歲,多見于中老年人。臨床表現無特征性,常見表現為頭痛、頭暈、嘔吐、言語不清、癲癇及肢體功能障礙等。12例病人中,單發8例,多發4例。病變主要發生在額葉、顳葉及基底節區,大多數病灶位于靠近中線的腦實質深部。全部為B細胞型非何杰金淋巴瘤。病例影像學表現:CT平掃表現為團塊狀斑片狀等或稍高密度影,病灶邊緣清楚,病灶周圍見輕或中度水腫,占位效應多輕微,增強掃描后見病灶明顯均勻強化,邊緣可見臍樣切跡。MRI表現:病變在T1加權圖像上多呈等信號,其次為低信號,在T2加權圖像上亦多為稍高信號,其次為等或高信號。注射GdDTPA增強掃描后,病灶均勻強化,邊緣可見臍樣切跡。MRI對瘤周水腫顯示較CT清楚,而且顯示腫瘤周邊水腫與腫瘤體積的不一致性,腫瘤體積較大而周邊水腫顯示輕微甚至沒有。綜上所述,腦原發淋巴瘤少見,其影像學表現中,具有相對特殊性者有以下幾點:多發于中、老年人,且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病灶多為單發,亦可多發;平掃CT表現多呈等或稍高密度,MR表現T1加權多呈等或稍低信號、T2加權信號不高,呈等、低或稍高信號;增強掃描CT和MR均呈單個或多發團塊狀均勻強化;病灶輪廓清楚,邊緣可見臍樣切跡;病灶周圍見輕度水腫,水腫范圍與病灶大小呈不一致性;病變占位效應多較輕微;病灶多位于腦室周圍,常靠近中線分布。
2016-01-30 12:0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淋巴瘤的情況是會導致嚴重的,同時出現頭痛,要多注意進行及時的手術的治療為宜,能有效的得到緩解。
2016-01-30 08:29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應首先獲取病理診斷,CT、IMR等影像資料不能確診。原發性腦淋巴瘤的治療與其他腦腫瘤不同,原發性腦淋巴瘤與其他部位的淋巴瘤治療也不同。由于腦原發淋巴瘤對放射治療非常敏感,故正確的影像診斷的意義更加重要。其影像表現缺乏特征性需與腦膜瘤、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轉移瘤、膠質母細胞瘤鑒別:第一,腦膜瘤,單發的均勻強化的與腦表面接觸的淋巴可酷似腦膜瘤,兩者CT與MRI所見相似,腦膜瘤瘤體增強效應較淋巴瘤更明顯,MRI多方位掃描重建圖像可顯示瘤體與腦膜的關系密切,MRI可見腦外腫瘤的特征,T2WI上鄰近蛛網膜下腔增寬,腫瘤周圍有高信號的腦積液包繞,增強可見腦膜尾征,此有利于對腦膜瘤的診斷;另外二者血管造影表現不同,腦膜瘤染色均勻呈雪團狀,而淋巴瘤與此相反,可資鑒別。第二,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兒童或青年多發生于幕下,發生在幕上的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年齡稍大,以實性為多,好發于視交叉和下丘腦,較少發生于大腦半球,病灶邊緣光滑規則,周圍不伴水腫或僅見輕微水腫,增強掃描后見病灶明顯均勻強化。MRI圖像T1WI上呈低信號,T2WI上呈高信號。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的好發年齡、部位及病灶邊緣光滑規則可資與腦原發性淋巴瘤鑒別。第三,轉移瘤,當腫瘤發生在皮層及皮層下且多發時,與轉移瘤鑒別較難。往往呈小瘤體伴大面積水腫,瘤體和水腫間比例不相稱,瘤體的不均勻性或環形強化,有原發腫瘤病史,有利于對轉移瘤的診斷。另外PET(正電子發射體層成像)全身顯像對于顱內多發病灶的鑒別診斷有重要幫助。第四,膠質母細胞瘤,CT平掃膠質母細胞瘤常為低密度或等密度,腫瘤內可有鈣化,有明顯瘤周水腫,增強掃描常不均勻強化,有時環狀強化且有壁結節。有作者報道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陽性患者并發腦淋巴瘤時較常見瘤體內壞死囊變及環形強化,而本組均為免疫功能正常者,據此是否可作為與膠質母細胞瘤的鑒別依據,因病例較少難以定論,但應予以重視。
2016-01-30 05:15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