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小兒口腔粘膜薄而嫩,易被過熱食物燙傷,過硬食物擦傷或進食時咬傷,繼而發生感染導致口腔潰瘍.有的幼兒在腹瀉或營養不良時也會發生口腔潰瘍.一旦潰瘍形成,所進食物的化學成分就會對潰瘍面產生刺激,引起創面疼痛,此時,小兒會表現出拒食,煩躁甚至發熱的癥狀,直接影響幼兒身體健康.小兒發生口腔潰瘍后,除做好口腔的清潔護理外,藥物治療是不可缺的.現介紹一種簡易的藥物治療方法:取品服維生素c1片,放在一起研成細粉,用消毒棉蘸少量散粉敷于潰瘍面上,每隔2小時一次,1-2天創面即可愈合.藥粉剛敷上創面時有疼痛感,但很快會消失.上述治療方法之所以能夠奏效,主要是:維生素c能促進傷口愈合;而人體缺乏核黃素時會發生口角潰瘍.將這兩種藥物直接敷于創面,能使藥粉較快發揮作用,縮短治療時間.口舌生瘡是小兒,特別是嬰幼兒常見的疾病.中醫根據口瘡的形狀和發生的部位不同,分別叫做“鵝口瘡”,“口瘡”和“口糜”.若發生于口的兩角者,又名“燕口瘡”.引起口瘡的病因是多方面的,病情亦有輕有重,輕者僅影響小兒乳食的攝入,重者可出現全身不適的癥狀,所以對小兒的口瘡病應早期發現及時治療護理,并針對不同的病因,在平時應做好預防.早期發現小兒出生后,應經常查看小兒的口腔,若見舌上布滿白屑,其狀如鵝口或雪片者,或似奶塊而不易擦去者,即是患了鵝口瘡病.對先天不足的早產兒,或久病體弱兒,特別是消化不良腹瀉的患兒,更需經常查看口腔有無白屑或舌上,口頰兩側黏膜,口唇內側,齒齦,上腭的咽部有無生瘡.若嬰幼兒突然不吮奶,不愿飲水,或拒絕喂食,或聞口臭,語音不出,或見流口水等時,要注意查看孩子的口腔是否有口瘡.當幼兒訴口痛時,一般來講口舌生瘡為多(除牙痛外).若孩子患其他的疾病,同時較長期服用兩種以上的抗生素時,也要多查看患兒的口腔有無口瘡發生.及時治療患兒口瘡被發現后,家長也不要太著急,應想辦法積極治療,病情較輕的可以試用以下方法治療:
2016-01-30 22:1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本病是嬰幼兒常見的一種口腔粘膜霉菌病,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其病因是嬰兒出生時母親陰道有霉菌感染,或奶頭,奶瓶消毒不徹底或營養不良,或長期濫用抗生素致口腔內菌群失調,或不適當應用激素治療,均易導致感染.母乳喂養者,每次喂奶前后,母親均應洗手,洗乳頭.人工喂養者,對用過的奶嘴,奶瓶,應先用4%的蘇打溶液浸泡消毒半小時現清洗,煮沸消毒后備用. 患兒的洗漱用具(臉盆,毛巾,漱杯等)和食具應單獨使用,用畢煮沸消毒15分鐘. 宜給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而溫涼的流質或半流質,避免攝入過酸,過咸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疼痛.同時多喂水,以清潔口腔,防止感染. 注意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若有輕度發熱,煩躁不安,應去醫院;若發現口腔粘膜上有乳凝塊樣物,向咽部以下蔓延,亦應送醫院治療,以防止發生呼吸困難等嚴重并發癥.小偏方:用紅糖水清洗涂抹
2016-01-30 17:45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 鵝口瘡比較容易治療,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與魚肝油滴劑調勻,涂搽在創面上,每4小時用藥一次,療效顯著反復發作、癥狀嚴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藥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進行綜合治療
2016-01-30 03:43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
Q: 什么是鵝口瘡及如何有效治療? -
Q: 孩子患鵝口瘡后感冒拉肚子不吃飯怎么辦 -
Q: 鵝口瘡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
Q: 兩個月寶寶患鵝口瘡不吃奶如何處理 -
Q: 5 歲男孩患鵝口瘡應如何治療 -
Q: 出現鵝口瘡應如何處理 -
Q: 經常長口瘡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
Q: 高危 2 個月后有無可能患鵝口瘡? -
Q: 35 天寶寶患鵝口瘡應如何處理 -
Q: 鵝口瘡的癥狀表現有哪些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口瘡? 口瘡是口腔黏膜、舌局部出現淺表、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黃白色潰爛點,以灼熱疼痛反復發作為特征的口腔黏膜病。口瘡又名口瘍、口疳等。該病名首見于《素問·氣交變大論》“歲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瘡”。本病好發于唇、舌、頰、牙齦、硬腭等部位,可單發或多發,局部有劇烈的燒灼樣疼痛,一般10天左右可痊愈,是一種發病率最高、比較頑固的口腔黏膜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生,每于進食不慎,營養不良,過度疲勞,睡眠不足等情況時發作。多見于青壯年,女性略多于男性。臨床上可分為實證與虛證兩類。虛證常易復發,有的病史長達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西醫學所稱的復發性口瘡、特發性阿弗他性口炎、復發阿弗他性潰瘍,或復發性口腔潰瘍,與本病相似,故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