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類風濕性關節炎至今尚無特效療法,仍停留于對炎癥及后遺癥的治療,采取綜合治療,多數患者均能得到一定的療效。現行治療的目的在于:①控制關節及其它組織的炎癥,緩解癥狀;②保持關節功能和防止畸形;③修復受損關節以減輕疼痛和恢復功能。(一)一般療法發熱及關節腫痛、全身癥狀嚴重者應臥床休息,至癥狀基本消失為止。待病情改善兩周后應逐漸增加活動,以免過久的臥床導致關節廢用,甚至促進關節強直。飲食中蛋白質和各種維生素要充足,貧血顯著者可予小量輸血,如有慢性病灶如扁桃體炎等在病人健康情況允許下,盡早摘除。(二)藥物治療1.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用于初發或輕癥病例,其作用機理主要抑制環氧化酶使前列腺素生成受抑制而起作用,以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但不能阻止類風濕性關節炎病變的自然過程。本類藥物因體內代謝途徑不同,彼此間可發生相互作用不主張聯合應用,并應注意個體化。(1)水楊酸制劑:能抗風濕,抗炎,解熱,止痛。劑量每日2~4g,如療效不理想,可酌量增加劑量,有時每日需4~6克才能有效。一般在飯后服用或與制酸劑同用,亦可用腸溶片以減輕胃腸道刺激。(2)吲哚美辛:系一種吲哚醋酸衍生物,具有抗炎、解熱和鎮痛作用。患者如不能耐受阿斯匹林可換用本藥,常用劑量25mg每天2~3次,每日100mg以上時易產生副作用。副作用有惡心、嘔吐、腹瀉、胃潰瘍、頭痛、眩暈、精神抑郁等。(3)丙酸衍生物:是一類可以代替阿斯匹林的藥物,包括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和芬布芬(fenbufen)作用與阿斯匹林相類似,療效相仿,消化道副作用小。常用劑量:布洛芬每天1.2~2.4g,分3~4次服。萘普生每次250mg,每日2次。副作用有惡心、嘔吐、腹瀉、消化性潰瘍、胃腸道出血、頭痛及中樞神經系統紊亂如易激惹等。(4)滅酸類藥物:為鄰氨基苯酸衍生物,其作用與阿斯匹林相仿。抗炎酸每次250mg,每日3~4次。氯滅酸每次200~400mg,每日3次。副作用有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瀉及食欲不振等。偶有皮疹,腎功能損害,頭痛等。2.金制劑目前公認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肯定療效。常用硫代蘋果酸金鈉(gold,sodiumthiomalatemyochrysin)。用法第一周10mg肌注,第二周25mg。若無不良反應,以后每周50mg。總量達300~700mg時多數病人即開始見效,總量達600~1000mg時病情可獲穩定改善。維持量每月50mg。因停藥后有復發可能,國外有用維持量多年,直至終身者。金制劑用藥愈早,效果愈著。金制劑的作用慢,3~6個月始見效,不宜與免疫抑制劑或細胞毒藥物并用。若治療過程中總量已達1000mg,而病情無改善時,應停藥。口服金制劑效果與金注射劑相似。副作用有大便次數增多,皮疹,口腔炎,腎損害等,停藥后可恢復。口服金制劑金諾芬(Auranofin)是一種磷化氫金的羥基化合物。劑量為6mg每日一次,2~3月后開始見效。對早期病程短的患者療效較好。副作用比注射劑輕,常見為腹瀉,但為一過性,緩解顯效率62.8%。3.青霉胺是一種含疏基的氨基酸藥物,治療慢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一定效果。它能選擇性抑制某些免疫細胞使IgG及IgM減少。副作用有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蛋白尿,過敏性皮疹,食欲不振,視神經炎,肌無力,轉氨酶增高等。用法第一個月每天口服250mg,第二個月每次250mg,每日2次。無明顯效果第三個月每次250mg,每日三次。每次總劑量達750mg為最大劑量。多數在3個月內臨床癥狀可改善,癥狀改善后用小量維持,療程約一年。4.氯喹有一定抗風濕作用,但顯效甚慢,常6周至6個月才能達到最大療效。可作為水楊酸制劑或遞減皮質類固醇劑量時的輔助藥物。每次口服250~500mg,每日2次。療程中常有較多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和食欲減退等。長期應用須注意視網膜的退行性變和視神經萎縮等。5.左旋咪唑可減輕疼痛、縮短關節僵硬的時間。劑量為第一周50mg,每日1次,第二周50mg,每日2次,第三周50mg,每日3次。副作用有眩暈、惡心、過敏性皮疹、視力減退、嗜睡、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肝功能損害、蛋白尿等。6.免疫抑制劑適用在其它藥物無效的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停藥情況下或激素減量的患者。常用的有硫唑嘌呤,每次50mg,每日2~3次。環磷酰胺每次50mg,每日2次。待癥狀或實驗室檢查有所改善后,逐漸減量。維持量為原治療量的1/2~2/3。連續用3~6個月。副作用有骨髓抑制、白細胞及血小板下降,肝臟毒性損害及消化道反應、脫發、閉經、出血性膀胱炎等。氨甲蝶吟(MTX)有免疫抑制與抗炎癥作用,可降血沉,改善骨侵蝕,每周5~15mg肌注或口服,3個月為一療程。副作用有厭食、惡心、嘔吐、口腔炎、脫發、白細胞或血小板減少、藥物性間質性肺炎與皮疹。可能成為繼金和青霉胺之后被選用的另一緩解性藥物。7.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對關節腫痛,控制炎癥,消炎止痛作用迅速,但效果不持久,對病因和發病機理毫無影響。一旦停藥短期內即復發。對RF、血沉和貧血也無改善。長期應用可導致嚴重副作用,因此不作為常規治療,僅限于嚴重血管炎引起關節外損害而影響重要器官功能者,如眼部并發癥有引起失明危險者,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者,心臟傳導阻滯,關節有持續性活動性滑膜炎等可短期應用,或經NSAIDS、青霉胺等治療效果不好,癥狀重,影響日常生活,可在原有藥物的基礎上加用小劑量皮質類固醇。如奏效不著可酌情增加,癥狀控制后應逐步減量至最小維持量。醋酸氫化潑尼松混懸液可作局部關節腔內注射,適用于某些單個大關節頑固性病變,每次關節腔內注射25~50mg,嚴防關節腔內感染和骨質破壞。去炎舒松特丁乙酸酯,是一種適合關節內給藥的長效皮質類固醇,一次量為10mg,膝關節為30mg。8.雷公藤經國內多年臨床應用和實驗研究有良好療效。有非甾類抗炎作用,又有免疫抑制或細胞毒作用,可以改善癥狀,使血沉和RF效價降低,雷公藤多甙60mg/d,1~4周可出現臨床效果。副作用有女性月經不調及停經,男性精子數量減少,皮疹,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腹痛腹瀉等。停藥后可消除。昆明山海棠,作用與雷公藤相似,每次2~3片,每天3次。療程3~6月以上。副作用頭昏、口干、咽痛、食欲減退、腹痛、閉經。9.其它治療胸腺素、血漿去除療法等尚待探索。(三)理療目的在于用熱療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使肌肉松弛,達到消炎、去腫和鎮痛作用,同時采用鍛煉以保持和增進關節功能。理療方法有下列數種:熱水袋、熱浴、蠟浴、紅外線等。理療后同時配以按摩,以改進局部循環,松弛肌肉痙攣。鍛煉的目的是保存關節的活動功能,加強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在急性期癥狀緩解消退后,只要患者可以耐受,便要早期有規律地作主動或被動的關節鍛煉活動。(四)外科治療以往一直認為外科手術只適用于晚期畸形病例。目前對僅有1~2個關節受損較重、經水楊酸鹽類治療無效者可試用早期滑膜切除術。后期病變靜止,關節有明顯畸形病例可行截骨矯正術,關節強直或破壞可作關節成形術、人工關節置換術。負重關節可作關節融合術等。一般說來早期即予積極的綜合性治療,恢復大多較好。起病急的優于起病緩者,男性較女性為好,僅累及少數關節而全身癥狀輕微者,或累及關節不屬對稱分布者,往往病程短暫,約有10%~20%患者因治療不及時而成殘廢。本病不直接引起死亡,但嚴重晚期病例可死于繼發感染。
2016-01-21 19:19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措施類風濕關節炎至今尚無特效療法,仍停留于對炎癥及后遺癥的治療,采取綜合治療,多數患者均能得到一定的療效。現行治療的目的在于:①控制關節及其它組織的炎癥,緩解癥狀;②保持關節功能和防止畸形;③修復受損關節以減輕疼痛和恢復功能。(一)一般療法發熱關節腫痛、全身癥狀來者者應臥床休息,至癥狀基本消失為止。待病情改善兩周后應逐漸增加活動,以免過久的臥床導致關節廢用,甚至促進關節強直。飲食中蛋白質和各種維生素要充足,貧血顯著者可予小量輸血,如有慢性病灶如扁桃體炎等在病人健康情況允許下,盡早摘除。(二)藥物治療1.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用于初發或輕癥病例,其作用機理主要抑制環氧化酶使前腺素生成受抑制而起作用,以達到消炎為止痛的效果。但不能阻止類風濕性關節炎病變的自然過程。本類藥物因體內代謝途徑不同,彼此間可發生相互作用不主張聯合應用,并應注意個體化。⑴水楊酸制劑:能抗風濕,抗炎,解熱,止痛。劑量每日2~4g,如療效不理想,可酌量增加劑量,有時每日需4~6克才能有效。一般在飯后服用或與制酸劑同用,亦可用腸溶片以減輕胃腸道刺激。⑵吲哚美辛:系一種吲哚醋酸衍生物,具有抗炎、解熱和鎮痛作用。患者如不能耐受阿斯匹林可換用本藥,常用劑量25mg每天2~3次,每日100mg以上時易產生副作用。副作用有惡心、嘔吐、腹瀉、胃潰瘍、頭痛、眩暈、精神抑郁等。⑶丙酸衍生物:是一類可以代替阿斯匹林的藥物,包括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oproxen)和芬布芬(fenbufne)作用與阿斯匹林相類似,療效相仿,消化道副作用小。常用劑量:布洛芬每天1.2~2.4g,分3~4次服,萘普生每次250mg,每日2次。副作用有惡心、嘔吐、腹瀉、消化性潰瘍、胃腸道出血、頭痛及中樞神經系統紊亂如易激惹等。⑷滅酸類藥物:為鄰氨基苯酸衍生物,其作用與阿斯匹林相仿。抗類酸每次250mg,每日3~4次。氯滅酸每次200~400mg,每日3次。副作用有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瀉及食欲不振等。偶有皮疹,腎功能損害,頭痛等。2.金制劑目前公認對風濕性關節炎有肯定療效。常用硫代蘋果酸金鈉(gold,sodiumthiomalatemyochrysin)。用法第一周10mg肌注,第二周25mg。若無不良反應,以后每周50mg。總量達300~700mg時多數病人即開始見效,總量達600~1000mg時病情可獲穩定改善。維持量每月50mg。因停藥后有復發可能,國外有用維持量多年,直線終身者。金制劑用藥愈早,效果愈著。金制劑的作用慢,3~6個月始見效,不宜與免疫抑制劑或細胞毒藥物并用。若治療過程中總量已達1000mg,而病情無改善時,應停藥。口服金制劑效果與金注射劑相似。副作用有大便次數增多,皮疹,口腔炎,緊損害等,停藥后可恢復。口服金制劑金諾芬(Auranofin)是一種磷化氫金的羥基化合物。劑量為6mg每日一次,2~3月后開始見效。對早期病程短的患者療效較好。副作用比注射劑輕,常見為腹瀉,但為一過性,緩解顯效率62.8%。3.青霉胺是一種含巰基的氨基酸藥物,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有一定效果。它能選擇性抑制某些免疫細胞使IgG及IgM減少。副作用有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蛋白尿,過敏性皮疹,食欲不振,視神經炎,肌無力,轉氨酶增高等。用法第一個月每天口服250mg,第二個月每次250mg,每日2次。無明顯效果第三個月每次250mg,每日三次。每次總劑量達750mg為最大劑量。多數在3個月內臨床癥狀改善,癥狀改善后用小劑量維持,療程約一年。4.氯喹有一定抗風濕作用,但顯效甚慢,常6周至6個月才能達到最大療效。可作為水楊酸制劑或遞減皮質類固醇劑量時的輔助藥物。每次口服250~500mg,每日2次。療程中常有較多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和食欲減退等。長期應用須注意視網膜的退行性變和視神經萎縮等。5.左旋咪唑可減輕疼痛、縮短關節僵硬的時間。劑量為第一擊50mg,每日1次,第二周50mg,每日2次,第三周50mg,每日3次。副作用有眩暈、惡心、過敏性皮疹、視力減退、嗜睡、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肝功能損害、蛋白尿等。6.免疫抑制劑適用在其它藥物無效的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停藥情況下或激素減量的患者常用的有硫唑嘌呤,每次50mg,每日2~3次。環磷酰胺每次50mg,每日2次。特癥狀或實驗室檢查有所改善后,逐漸減量。維持量為原治療量的1/2~2/3。連續用3~6個月。副作用有骨髓抑制、白細胞及血小板下降,肝臟毒性損害及消化道反應、脫發、閉經、出血性拼膀光炎等。氨甲蝶呤(MTX)有免疫抑制與抗炎癥作用,可降血沉,改善骨侵蝕,每周5~15mg肌注或口服,3個月為一療程。副作用有厭食、惡心、嘔吐、口腔炎、脫發、白細胞或血小板減少、藥物性間質性肺炎與皮疹。可能成為繼金和青霉胺之后被選用的另一緩解性藥物。7.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對關節腫痛,控制炎癥,消炎止痛作用迅速,但效果不持久,對病因和發病機理毫無影響。一旦停藥短期仙即復發。對RF、血沉和貧血也無改善。長期應用可導致嚴重副作用,因此不作為常規治療,僅限于嚴重血管炎引起關節外損害而影響理要器官功能者,如眼部并發癥有引起失明危險者,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者,心臟傳導阻滯,關節有持續性活動性滑膜炎等可短期應用,或經NSAIDS、青霉胺等治療效果不好,癥狀重,影響日常生活,可在原有藥物的基礎上加用小劑量皮質類固醇。發奏效不著可酌情增加。癥狀控制后應逐步減量至最小維持量。醋酸氫代潑尼松混懸液可作局部關節腔內注射,適用于某些單個大關節頑固性病變,每次關節腔內注射25~50mg,嚴防關節腔內感染和骨質破壞。去炎舒松特丁乙酸酯,是一種適合關節內給藥的長效皮質類固醇,一次量為10mg,膝關節為30mg。8.雷公藤經國內多年臨床應用和實驗研究有良好療效。有非甾類抗炎作用,又有免疫抑制或細胞毒作用,可以改善癥狀,使血沉和RF效價降低,雷公藤多甙60mg/d,1~4周可出現臨床效果。副作用有女性月經不調及停經,男性精子數量減少,皮疹,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腹痛腹瀉等。停藥后可消除。昆明山海棠,作用與雷公藤相似,每次2~3片,每天3次。療程3~6月以上。副作用頭昏、口干、咽痛、食欲減退、腹痛、閉經。9.其它治療胸腺素、血漿去除療法等尚待探索。(三)理療目的在于用熱療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使肌肉松弛,達到消炎、去腫和鎮痛作用,同時采用鍛煉以保持和增進關節功能。理療方法有下列數種:熱水袋、熱浴、蠟浴、紅外線等。理療后同時配已按摩,以改進局部循環,松弛肌肉痙攣。鍛煉的目的是保存關節的活動功能,加強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在急性期癥狀緩解消退后,只要患者可以耐受,便要早期有規律地作主動或被動的關節鍛煉活動。(四)外科治療以往一直認為外科手術只適用于晚期畸形病例。目前對僅有1~2個關節受損較重、經水楊酸鹽類治療無效者可試用早期滑膜切除術。后期病變靜止,關節有明顯畸形病例可行截骨矯正術,關節強直或破壞可作關節成形術、人工關節置換術。負重關節可作關節融合術等。一般說來早期即予積極的綜合性治療,恢復大多較好。起病急的優于起病緩者,男性較女性為好,僅累及少數關節而全身癥狀輕微者,或累及關節不屬對稱分布者,往往病程短暫,約有10%~20%患者因治療不及時而成殘廢。本病不直接引起死亡,但嚴重晚期病例可死于繼發感染。以上是對“哪一位專家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最好?”這個問題的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祝您健康!
2016-01-21 15:35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你好,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有游走性關節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晚期則表現為關節僵硬和畸形,功能喪失,導致殘疾.若不能及時控制或治愈,終鈄導致殘廢.類風濕在沒有變形之前是可以治愈的,如果變形就只能控制不發展.治療從提高免疫系統和滋補肝腎著手全面調理,配合調和脾胃.去風通絡,活血散寒,消腫止痛。治療用純中藥追風舒筋療法就可以,沒有任何副作用,療效好,療程短。不要用西藥,副作用太大,不要用冷水,注意防寒保暖,不要勞累,注意休息。
2016-01-21 10:34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有游走性關節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晚期則表現為關節僵硬和畸形功能喪失導致殘疾.若不能及時控制或治愈終鈄導致殘廢.類風濕在沒有變形之前是可以治愈的如果變形就只能控制不發展.治療從提高免疫系統和滋補肝腎著手全面調理配合調和脾胃.去風通絡活血散寒消腫止痛治療用純中藥追風舒筋療法就可以沒有任何副作用療效好療程短不要用西藥副作用太大不要用冷水注意防寒保暖不要勞累注意休息
2016-01-21 05:11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