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孫占娟 主治醫師
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風濕免疫科
-
順產生孩子一般是要胎位正常,孩子不是過于大,母親體質也好,這種情況可以選擇順產生孩子,在順產生孩子之前必須多走動走動,有助于生的快。順產生孩子相對來說對母親的傷害會比較小,恢復的比較快,對胎兒也好,建議您如果各方面條件都正常,可以選擇順產生孩子,術后可以口服些補氣養血的藥物治療,注意飲食,多喝水,多吃點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刺激性大的食物。作息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
2019-01-04 19:07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于風濕熱,它是由很多的原因引起的疾病,所以癥狀也各不相同。在臨床上風濕熱的表現主要以關節炎或者心臟炎等。1、酒性辛熱,能祛散寒邪,如是寒濕體質或是證屬寒濕內阻的,可飲用一些藥酒。 2、祖國醫學中具特殊功效的蛇蟲類藥食妙品,如烏梢蛇、蝮蛇、蝎子、蜈蚣、蚯蚓、蜂房、僵蠶等,一般以浸酒、研末單味或復方做成藥膳食療,對改善風濕熱的關節炎腫痛等證候有一定療效。 3、痹證屬風濕熱型:食療中宜多吃清涼食品,如金銀花露、菊花茶、薏苡仁粥、綠豆、蘆根等;同時以北黃芪、忍冬藤、海風藤、黃柏、牛膝等藥食兼用之品在食療中配餐或水煎內服,往往可在半個月左右控制癥狀,使關節腫痛消失或減輕,關節功能改善。 4、痹證屬風寒濕型:食療中宜用性溫熱之品,以祛除寒濕,如食用豬、牛、羊肉及骨湯等;還宜用具補氣血、益肝腎與祛風濕之功為一體之食品、藥食兼用之品,如蛇肉、狗肉、鱔魚、雞血藤、附子、桂枝、細辛、黃芪、丹參、黃精、川芎等。
2016-01-21 16:19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與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它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以成人為多見,受累關節以大關節為主。開始侵及下肢關節者占85%,膝和踝關節最為常見,其次為肩、肘和腕,手和足的小關節很少見。你現在還處于發展期.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如有鏈球菌感染,應予積極徹底治療。注意氣候變化,天氣變寒冷時,及時添加衣服。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受潮、過度勞累及精神刺激,預防感冒,以減少自然因素對疾病的影響。風濕性關節炎如治療不及時、不合理、不徹底、反復發作最終會侵犯到心臟,造成心臟功能、結構上的改變,導致風濕性心臟病的發生。可選用帕夫林一次0.3一日2-3次,正清風痛寧2-4片每日3次,扶他林25—50毫克,每日3次.為了清除鏈球菌感染的影響,發病初期主張并用青霉素80萬單位,肌注,每日2—3次,療程10—14天。對青霉素過敏者,可改用紅霉素或多西環素等.飲食 應給容易消化,富于蛋白質,鈣類及維生素C的飲食。重癥病例可額外供給維生素B群。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可適當地限制鹽及水分的攝入。為防止胃部膨脹壓迫心臟而增加心臟負荷,可采取少量多餐。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患者亦應適當限鹽。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可因外感風寒濕邪,合而為病入絡,流注關節阻遏氣血,或因肝腎虛弱,衛陽不固,腠理不密,風邪水濕乘虛而入,侵犯臟腑,郁于筋脈,留于關節而成,或因少年氣盛,內有蘊熱,復感風寒濕邪,熱為外邪所郁,流注臟腑,肌肉,關節而為熱痹.走穿疼痛行為痹.中醫對本病已形成了獨特的理論.所以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此病效果更加突出.風濕性關節炎以大關節游走性炎癥為主,治愈后一般不遺留殘疾。但極少數患者有復發可能性,也可固定于1—2個關節發病,嚴重者可引起軟骨破壞,導致關節功能障礙。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只要及早確診,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經常到醫院隨診復查,并預防引起復發的因素,風濕性關節炎是能夠治愈的。
2016-01-20 23:4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風濕熱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西醫主要以抗菌素及激素治療。但是只能暫時緩解癥狀,建議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飲食 應給容易消化,富于蛋白質,鈣類及維生素C的飲食。
2016-01-20 23:0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風濕熱? Bouillaud綜合征(Bouillaud syndrome)異名:風濕熱。是一種常見的反復發作的急性或慢性身性結締組織炎癥,主要累及心臟、關節、中樞神經系統、皮膚和皮下組織。6~15歲為高發年齡。本病發病與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的感染相關,故發展中國家的發病率較發達國家高。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冬春多見,遍及世界各地。我國各地發病情況不一,風濕熱總發病率約為22/10萬,其中風濕性心臟病患病率為0.22‰ 。以風濕性心臟病為例,20世紀80年代,中、小學生發病率北方為0. 11‰~1. 09‰,南方為0.37‰~3.6‰。首次發病年齡多為6~15歲,3歲以下少見,近年來發病年齡有向后推遲的趨勢。發病率無性別和種族差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