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特約醫生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由病毒引起、硬蜱傳播的自然疫源性傳染病。臨床上以發熱、頭痛、出血、低血壓休克等為特征。
2016-01-16 21:37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特約醫生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本病于1944年發現于俄國的克果米亞,1956年又發現于非洲的剛果。1965年在我國首先發現于新疆的巴楚地區,塔里木河流域兩岸為本病的自然疫源地,以上游較為嚴重,在北疆和南疆地區經常出現新的自然疫源地,除新疆外,1982年在云南地區發現數例本病抗體陽性的病人。1988年在青海半荒漠地區的綿羊血清中有陽性抗體存在,1991年在四川草原的綿羊血清中也查到本病的陽性抗體,說明本病在我國西北和西南地區存在著較廣泛的自然疫源地。俄國的克里米亞,頓河下游,伏爾加河盆地,以及非洲等地均有本病流行,亦稱克里米亞出血熱,或者叫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
2016-01-16 20:33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特約醫生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傳染源主要是疫區的綿羊和塔里木兔,此外,山羊、牛、馬、駱駝、野兔、狐貍也可能為本病的傳染源,急性期病人也是傳染源。亞洲璃眼蜱(一種硬蜱)是本病的主要傳播媒介,蜱主要存在于胡楊樹下的樹枝落葉內,通過叮咬傳播給人和動物,病毒可經蜱卵傳代,故亞洲璃眼蜱也是本病毒的儲存宿主。此外,接觸帶毒的羊血或急性期病人的血液通過皮膚傷口感染人,攝入病毒污染的食物也可感染本病。 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青壯年為多,發病與放牧有關。疫區人群有隱性感染、發病后第6天出現中和抗體,兩周達高峰,病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 流行季節為3~6月,4~5月為高峰,呈散發流行。
2016-01-16 18:5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特約醫生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新疆出血熱是由病毒引起、硬蜱傳播的自然疫源性傳染病。臨床上以發熱、頭痛、出血、低血壓休克等為特征。本病的基本病理變化是全身毛細血管擴張、充血、通透性及脆性增加,導致皮膚黏膜以及全身各臟器組織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實質性器官肝、腎上腺,腦垂體等有變性、壞死,腹膜后有膠凍樣水腫。
2016-01-16 13:25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特約醫生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新疆出血熱有以下癥狀表現和體征:潛伏期2~10日。需注意的地方是,疫區人群有隱性感染、發病后第6天出現中和抗體,兩周達高峰,病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臨床特點有:起病急驟,寒戰、高熱、頭痛、腰痛、全身痛、口渴、嘔吐、面與胸部皮膚潮紅、球結膜水腫、軟腭和頰粘膜出血點、上胸、腋下、背部有出血點和出血斑、有鼻衄。熱程約1周。熱退前后出現低血壓休克、出血現象,如消化道出血、血尿、子宮出血等,病程約10~14日。基本病理變化為:全身毛細血管擴張、充血、通透性及脆性增加,導致皮膚粘膜以及全身各臟器組織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實質性器官肝、腎上腺,腦垂體等有變性、壞死,腹膜后有膠凍樣水腫。診斷主要依靠流行病學資料,包括在流行地區、流行季節有效牧或野外工作史,有與羊、兔、牛等或急性期病人接觸史、蜱類叮咬史等。病程中有明顯出血現象和(或)低血壓休克等。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和血小板數均減少,分類中淋巴細胞增多,有異常淋巴細胞出現。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等雙份血清抗體效價遞增4倍以上。若具以上各點,則可以確診。
2016-01-16 09:17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