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睡覺的時候就會覺得最近的頸靜脈痛,以...
病情描述發病時間、主要癥狀、癥狀變化等):每天睡覺的時候就會覺得最近的頸靜脈痛,以前也吃過一些藥,但是一點效果都沒有,都是騙人錢的,所以就一直沒有在治療,現在每天疼痛,實在是忍受不了了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頸內靜脈(v.jugularisinterna)為頸部最大的靜脈干。上于頸靜脈孔處與顱內乙狀竇相續。與頸內動脈和頸總動脈同行在頸動脈鞘內。至胸鎖關節后方與鎖骨下靜脈匯合成頭臂靜脈。由于頸內靜脈壁附于頸動脈鞘,管腔經常處于擴張狀態,有利于血液的回流。頸內靜脈損傷時,管腔不能閉鎖,可導至氣體進入靜脈,發生空氣栓塞。頸內靜脈的屬支有顱內和顱外支兩種。1)顱內支通過硬腦膜竇收集腦膜、腦、視器、前庭蝸器及顱骨的血液。2)顱外支①面靜脈:起自內眥靜脈,經鼻翼及口角外側斜向下后方,在下頜角附近接受下頜后靜脈的前支,下行至舌骨高度,注入頸內靜脈,面靜脈收集面前部軟組織的血液。面靜脈在口角平面以上一般無靜脈瓣,借內眥靜脈、眼靜脈與顱內海綿竇相交通。又可經面深靜脈、翼靜脈叢、眼下靜脈與海綿竇相通。故面部,尤其是鼻根至兩側口角間的三角區,發生感染時,若處理不當(如擠壓等),感染可經上述途徑傳入顱內,故臨床上稱此區為危險三角。②下頜后靜脈:由顳淺靜脈和上頜靜脈在腮腺內匯合而成。收集同名動脈分布區域回流的血液。下頜后靜脈分前、后兩支,分別注入面靜脈和頸外靜脈。上頜靜脈起自翼靜脈叢,而翼靜脈叢經眼下靜脈或卵圓孔及破裂孔的導血管與海綿竇相交通。3)頸外靜脈是頸部最大的淺靜脈,由下頜后靜脈的后支,耳后靜脈和枕靜脈匯合而成。沿胸鎖乳突肌表面下行至其下端后方穿頸深筋膜注入鎖骨下靜脈,頸外靜脈位置表淺,在皮下可見到,臨床兒科作為注射、輸液、抽血的部位。頸內靜脈擴張癥(InternalJugularVeinPhlebectasia)表現為頸內靜脈的紡錘形擴張,它不同于扭曲狀的靜脈曲張,由Harris于1928年首先報道,Gerwig于1952年又進一步闡明其特點。在以往的報道中,頸內靜脈擴張癥又被稱作先天性靜脈囊腫(Congenitalvenouscyst)、靜脈性動脈瘤(Venousaneurysm)、靜脈擴張(Venectasia,Venousectasia)、動脈瘤性靜脈曲張(neurysmalvarix)以及靜脈瘤(Venoma)。本癥臨床罕見,容易被口腔頜面外科臨床所忽視。現對其發病情況、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等作一論述。1發病情況頸內靜脈擴張癥臨床少見,迄今為止國外可查及的文獻,證據確鑿的病例48例,臨床實際發病肯定高于這一數字。男性發病明顯多于女性,48例中男性為39例,女性為9例,男女之比大于4∶1。該病兒童多發,10歲以下發病為38例,占79.2%,年齡較大患者,亦多可追溯到兒童期發作的病史。發生于右側者38例,左側5例,雙側5例。頸內靜脈擴張主要發生在頸內靜脈的下1/3段,而且頸外靜脈、頸前靜脈、面后靜脈也可發生類似擴張。本病的自然發展過程尚未見記載,目前尚未見因靜脈擴張而致破裂的報道。2病因、病理大多數頸內靜脈擴張無明確的病因,既無明確的遠端阻塞,又無局部炎癥或明確的外傷史,因而被認為是一種自發性疾病。有學者認為,頸靜脈淋巴囊的殘留是該病的致病因素。眾所周知,淋巴系統起源于靜脈,開始于6個淋巴囊,其中2個成對,即頸靜脈淋巴囊及后淋巴囊;另外2個非成對,除頸靜脈淋巴囊外,其他淋巴囊都相繼與起源靜脈分離,建立獨立的系統,而頸靜脈淋巴囊則一直保持著與頸靜脈系統的聯系。若兩者間的瓣膜發育良好,則可阻止血液反流入淋巴管內;發育欠佳或缺如時,則可導致胸腔內壓力增大,殘留的淋巴囊增大。還有一些關于致病因素的解釋包括:上縱隔的增大壓破,頸內靜脈側支的形成,前斜角肌功能亢進,肺尖部與鎖骨頭間頸靜脈的壓迫,無名靜脈的壓迫,外傷或先天性靜脈壁肌層的缺損等。關于右側多發的原因,曾有如下解釋:右側頸內靜脈較左側更偏側面,右側的無名靜脈也較左側更直接接觸右肋部,這樣當右側肺尖部擴張時,鎖骨頭與無名靜脈間的壓力增大,產生暫時性右頸內靜脈擴張。這一理論雖能很好解釋右側多發的原因,但是又有學者通過兩側頸內靜脈插管測壓的辦法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胸腔內壓力增大時,兩側頸內靜脈的壓力幾近相等,頸內靜脈內并沒有因阻塞所致的壓力增加,從而動搖了這種解釋的正確性。總之,目前為止,其確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組織病理學檢查,大多顯示為局限性的靜脈壁擴張,而靜脈結構正常。一些學者認為沒有明顯異常,但Danis的研究顯示,病變的彈性組織變性,局限性內膜增厚,平滑肌細胞增多。近期研究顯示,兒童患者中擴張的頸內靜脈壁內肌層變薄,而成人患者中基層缺如。3臨床表現頸內靜脈擴張癥主要表現為右頸下1/3部的囊性膨隆,兒童常見。該膨隆于瓦爾薩瓦檢查(Valsalvamaneuver,將口鼻閉住,作深呼氣,以行咽鼓管檢查)時明顯,故常為耳鼻咽喉科首先發現。日常生活中閉氣、哭泣、打噴嚏、彎腰時,亦可使其膨隆明顯;放松時,該膨隆消失。膨隆位于胸鎖乳突肌后緣,當用手自上而下觸壓時,腫脹明顯變小,甚至消失。有時可聞及靜脈雜音,但無搏動,無痛,無吹風樣動脈雜音。4診斷及鑒別診斷瓦爾薩瓦檢查或有胸腔內壓力增大動作時,頸下部出現膨隆,均應考慮頸靜脈擴張癥的可能。確診需
2016-01-12 17:2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