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董洪昌 主任醫師
九江泌尿科醫院
精神心理
-
你好,這種就是面癱,根據你所說情況你媽媽出現面癱癥狀是從出生時就有的,也就是說病史有21年了,一般情況下對于腦神的恢復的最佳時機是3-6月最長也可達1年左右,再往后腦神經恢復的可能性就不大了,治療上建議采用中醫治療的方法,中醫治療面癱已經有很長的歷史,而且效果也較好
2016-10-28 16:54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面部神經癱瘓,還是從小就有.其實有很多方法來治療.我在上課的是后聽過老師說過一幅中藥,對面癱的治療很有效果的啊還有一些處方西藥都對面癱有好的效果的哈!去找一下醫生她肯定能夠幫助你的啊
2016-01-11 09:44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所謂面神經它是人大腦內的第7對腦神經,屬于混合性的神經,由感覺根和運動根組成,它在腦干表面位于腦橋下方小腦下腳與橄欖之間的隱窩處.面神經的顱內段在巖骨內地程較長,當顳骨巖部發生骨折時,面神經干易受傷而出現面癱癥狀.面癱分為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兩種,這要看面神受損的部位而定的,一般情況下周圍性面癱出現的癥狀較典型,具體表現為:受傷側額紋消失,眼瞼不能閉合,鼻唇溝消失,口角歪斜,舌前2/3味覺障礙,聽覺或淚腺分泌障礙及面肌抽搐等,這樣常會導致角膜潰瘍,疼痛等嚴重后果,所以要加強這方面的保護.中樞性面癱的上述癥就不太典型了,因為它是受雙側支配的.意見:根據你所說情況,你出現面癱癥狀是從出生時就有的,也就是說病史有21年了,一般情況下對于腦神的恢復的最佳時機是3-6月,最長也可達1年左右,再往后腦神經恢復的可能性就不大了.治療上大體有中醫針炙,理療及營養神經等對癥處理,尚無特殊好的方法.根據面癱出現的相應癥狀作相應的處理(比如:眼瞼閉合不全的話,要保持角膜濕潤防止角膜潰瘍的發生),嚴防再出現嚴重的并發癥.
2016-01-10 22:50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面神經受損是由于大腦發出的面神經收到損傷,從而引起面神經支配的肌肉出現異常,常見的有面癱
2016-01-10 21:49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面神經損傷不完全可以修復,可用針灸治療.面癱是面神經麻痹的簡稱,分為周圍性和中樞性兩種.其中周圍性面癱發病率很高,而最常見者為面神經炎或貝爾麻痹.平常人們所常說的面癱,在多數情況下是指面神經炎而言.因為面癱可引起十分怪異的面容,所以常被人們稱為“毀容病”. 所謂的面癱,就是面部肌肉癱瘓,它是由支配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的面神經受到損傷而引起面部肌肉運動障礙,例如有的人嘴歪了,眼也閉合不嚴,吃飯后想漱漱口也很困難,或感到臉部麻木,尤其在笑時,臉部兩側就顯得極不對稱其實,也稱作面神經麻痹,中醫稱之為“口僻”或“口眼歪斜”.其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面神經水腫,髓鞘或軸突有不同程度的變性,以在莖乳突孔和面神經管內的部分為著.面癱的分類 以顏面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常見病,叫面神經麻痹,又稱為面癱.以其損害的部位不同,也可以分為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和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兩種. 中樞性面神經麻痹:中樞性面癱是指病損位于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中樞之間,即當一側皮質腦干束受損時引起的面癱.由于面神經核上部的細胞接受兩側皮質腦干束的纖維,其軸突組成面神經運動纖維,支配同側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經核下部的細胞只接受對側皮質腦干束的纖維,其軸突組成面神經的運動纖維,支配同側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樞性面癱時表現為病變對側眼裂以下的顏面表情肌癱瘓,常伴有與面癱同側的肢體癱瘓(即是平時說的腦血管疾患(腦中風),除了面部有面癱的癥狀外,還伴隨有肢體功能障礙),無味覺和唾液分泌障礙等臨床特點.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指面神經運動纖維發生病變所造成的面癱(俗稱“歪嘴”).病變可位于面神經核以下的部位,例如腦橋下部,中耳或腮腺等.其病變側全部表情肌癱瘓,表現為眼瞼不能閉合,不能皺眉,鼓腮漏氣,嘴歪眼斜,眼睛流淚等,可伴有聽覺改變,舌前2/3的味覺減退及唾液分泌障礙等臨床特點.其中最常見者為面神經炎(即貝爾麻痹).而沒有肢體功能障礙.病因 發病原因多數是脈絡空虛,感受風寒.其次是肝腎陰虛,風陽上擾.再次是七情過極(喜,怒,憂,思,悲,恐,驚),還有內囊受損,顱內出血,顱內腫瘤,感染(如腦膜炎),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腫瘤(如聽神經瘤),外傷(如碰摔傷),中毒(如酒精),代謝障礙(如糖尿病),營養缺乏(如維生素B族),免疫障礙,血管機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經核發育不全等諸多因素.特別的,本病的最常見誘因有:掏耳朵,剔牙,飲酒和正在大出汗時突然受涼.臨床表現 面癱的臨床表現臨床主要為雙側一重一輕型面肌癱瘓,表現為不能蹙額與皺眉,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畏光,流淚及Bell現象.口角歪向較健側,鼓腮時從重病側漏氣,漱口時從重病側漏水,流口水,進食時食物停留于重病側牙頰之間.單側型面癱較少見,其臨床癥狀和雙側一重一輕型相似.中醫稱之為口歪眼斜,俗稱吊線風,瞄準風(就像木工吊線,士兵瞄準一樣).如雙側同等程度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時,則面無表情,不會笑,雙眼不能閉嚴,口唇不能閉嚴,進食時腮內存留食物,言語不清.中醫稱之為全面癱,俗稱植物癱,傻癱.此三種周圍性面癱起病急,多數是在清晨洗漱時或與他人交談時發現,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尤其是單側型和雙側一重一輕型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其輕重程度會相互轉換;或原發病側肌肉已萎縮,較健康一側開始癱瘓.這就是常見的口角先歪向一側,后來又歪向另一側的道理.另外,還有慢性外中風,不屬于周圍性面癱,面肌并不癱瘓,口不歪,眼也不斜,表現為頭疼,頭緊,耳后疼,耳后緊,頸疼,肩疼,背疼,腰疼,腿疼,腳手發涼,背涼,半身涼,半身緊,面涼,面疼,面緊,面麻,面癢,面抽搐,面痙攣,怕涼,怕風等不適感.也屬外中風范疇,要比急性面癱好治的多,但如治療不當會遷延多年不愈或導致慢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癥狀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時,引起病灶同側全部顏面肌肉癱瘓.也就是說,上下部面肌都發生癱瘓,由于眼輪匝肌麻痹,故眼瞼不能充分閉合,閉眼的同時眼球上竄,在角膜下緣露出鞏膜帶(貝爾氏征).患者閉嘴時,頰肌極為松馳,故口角下垂,船帆征陽性.抬眉受限,額紋變淺或消失,眉毛較健側低,瞼裂變大,內眼角不尖,眼淚有時外溢.示齒或笑時,口角向健側牽引,口呈斜卵圓形.說話時,發唇音不清楚.由于頰肌的麻痹,食物貯留于頰肌與牙齦之間,以致患者必須用筷子將食物掏出.乳兒發生面神經麻痹時,吸吮受限. 雙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時,面部無表情,雙側額紋消失,雙眼不能閉嚴,貝爾氏征陽性.雙側鼻唇溝變淺,口唇不能閉嚴,口角漏水,進食時,腮內存留食物,言語略含混不清.鑒別診斷 根據起病形式和臨床特點,診斷并不困難.本病應與中樞性面癱,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引起的面神經麻痹,以及后顱窩炎癥,腫瘤所致的面神經麻痹等相鑒別.治療 面癱發生的主要病因在于患者平素氣血虧虛,加之以憂思惱怒,或飲酒飽食,或房室勞累,或疲勞過度,或外邪侵襲等誘因,正氣衛外之職受損,風邪乘虛入于經絡,以致氣血運行受阻,肌膚筋脈失于濡養而致.或患者嗜食肥厚味,痰濕素盛,外風侵襲人體時引動痰顯流竄經絡,經絡痹阻,而引起口眼斜之證,或情志過極,肝陽偏旺,肝風夾雜痰炎橫竄經絡,上潛竅絡而發病.總之,本病的根本病因在于臟腑氣血虛衰,加之外邪侵襲.辨證施治 中醫對本病的治療以祛風,除痰,通絡為主,主用牽正散加減. 本病的治療還應針對患者的表現出來的癥侯分析病機側重何在,而施以不同的治本之法. 1,正氣兩虛:表現為神疲乏力,容易感冒,氣短汗出,納減便溏,苔薄,脈細軟等.治宜益氣扶正,方用補陽還五湯,補中益氣湯或玉屏風散加減. 2,痰濕偏盛:表現為頭身困重,咯痰黃白,納呆胸痞,苔膩,脈滑.漢宜化濕祛痰,方用滌痰湯加減. 3,肝風痰火:表現為面赤眩暈,急躁易怒,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平肝熄風,滋陰清熱,方用天麻鉤藤飲. 其他治療:除內服藥物外,對本病的治療還有針灸與敷貼法.針灸以祛風通絡為治療原則,取穴風池,陽白,四白,合谷等.穴位敷帖可用馬錢子銼粉,約1-2分撒于膏藥或膠布上,貼在患側的下關穴,每隔2-3日更換1張.治療期間可作面部按摩,局部熱敷.預防 預防面癱要從小處做起,避免空調,電扇直吹身體,感到有點涼了就要調整風向或關掉電器.遇到大風和寒冷的天氣,出門時要輕拍,輕按面部,耳后,頸部的一些重要穴位,增加自己的御寒能力.要以樂觀平和的精神狀態面對工作和生活,減輕心理壓力,避免過度勞累.如果面部出現麻木等不適,應該及早就醫. 要點: 1,炎炎盛夏要避免因為貪涼而直接對著空調,電扇吹. 2,如出現癥狀應及早就醫,避免發展成難治性面癱. 3,面癱的治療需要一定的時間,不要情緒急躁.
2016-01-10 20:48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