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BR>走路左右搖擺,稍有疼痛感,已被確診為先天性雙側髖關節脫位. 我們的x光片貴醫院醫生已有看過的,說可以手術,要住三個月的院,成功率是60至70,費用大概要三萬.因為是朋友代辦的,具體情況不太了解,望醫生給予詳細說明,不勝感激. 我想知道,現在手術,若失敗了會有什么后果?需要一次手術還是多次?患者是我小妹,家人沒有人合適陪她去只能等我放暑假,暑假北京很熱可以手術嗎?我的家是安徽的,路途遙遠,在住院期間家人可以陪床看護嗎?我們是農村的是否有可能爭取到優惠條件?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疾病概述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比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后脫位多見,出生時即存在,女多于男,約6:1,左側比右側多一倍,雙側者較少。主要由于髖臼、股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肌肉先天性發育不良或異常,導致關節松弛,半脫位或脫位,此外,胎兒在子宮內位置不正常,髖關節過度屈曲,也易致本病,另外遺傳因素不也較明顯。調早期治療,嬰幼兒期治療最佳,年齡越大效果越差,一般認為2-3歲后治療,即使非常成功,致35歲后將發生髖關節痛,因此強調新生兒普查,及時診治獲得痊愈。疾病描述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一種并不少見的先天性畸形。不同的種族、地區發病情況差別很大。我國六大城市對新生兒調查結果,平均發病率為3.9%。癥狀體征(一)站立前期新生兒和嬰兒臨床表現較輕,癥狀常常不明顯。主要特點是髖臼發育不良,活關節不穩定。往往不能引起家長的注意。如果發現有下列體征時應視為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可能。1.兩側大腿內側皮膚皺褶不對稱,患側皮皺加深增多。2.患而會陰部增寬,雙側脫位時更為明顯。3.患者髖關節活動少,活動時受限。蹬踩力量較健側弱。常處于屈曲位,不能伸直。4.患者肢體短縮。5.牽拉患者下肢時有彈響聲或彈響感,有時患者會哭鬧。 (二)脫位期患而一般開始行走的時間較正常而晚。單側脫位時,患而步態波跛行。雙側脫位者,站立時骨盆前傾,臀部后聳,腰部前凸特別明顯,行走呈鴨行步態。患者仰臥位,雙側髖、膝關節各屈曲90°時,雙側膝關節不在同一平面。推拉患側股骨時,股骨頭可上下移動,似打氣筒樣。內收肌緊張,髖關節外展活動受限。Trendelenburg征(單足站立試驗)呈陽性:在正常情況,用單足站立時,臀中、小肌收縮,對側骨盆抬起,才能保持身體平衡。如果站立側患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時,因臀中、小肌肉松弛,對側骨盆不但不能抬起,反而下降。疾病病因發病原因迄今仍不十分清楚。經研究已注意到遺傳因素;髖臼發育不良及關節韌帶松弛;以及胎兒在子宮內胎位異常,承受不正常的機械性壓力,影響髖關節的發育等引起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病理生理髖臼發育不良及關節韌帶松弛;以及胎兒在子宮內胎位異常,承受不正常的機械性壓力,影響髖關節的發育等引起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診斷檢查(一)站立前期可作下列檢查。1.髖關節屈曲外展試驗雙髖關節和膝關節各屈曲90°位時,正常新生兒及嬰兒髖關節可外展80°左右。外展受限在70°以內時應疑有髖關節脫位。檢查時若聽到響聲后即可外展90°表示脫位已復位。2.Galeazzi征或Allis征雙髖屈曲90°,雙腿并攏,雙側內踝對齊,患者膝關節平面低于肩側。 3.Ortolani及Barlow試驗(“彈進”及“彈出”試驗)(1)Ortoani(“彈進”)試驗:新生兒仰臥位,助手固定骨盆。檢查者一手拇指置于股內側上段正對大轉子處,其余指置于股骨大轉子外側。另一手將同側髖、膝關節各屈90°,并逐步外展,同時置于大轉子外側的四指將大轉子向前、內側推壓,此時可聽到或感到一“彈跳”,這是脫位的股骨頭通過杠桿作用滑入髖臼而產生。即為陽性,就可診斷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因新生兒哭鬧、亂動或內收肌攣縮時,該體征可能變化為陰性,但并不能排除脫位的存在。(2)Barlow(“彈出”)試驗:在上述的體位,使髖關節逐步內收,檢查者用拇指向外、后推壓,若股骨頭自髖臼脫出,可聽到或感到一“彈跳”。當解除推壓力時,股骨頭可滑回髖臼內,亦可出現“彈跳”,即為陽性。陽性結果表示有可能脫位,目前還未脫位,應診斷為不穩定髖。上述方法不適用3個月以上的嬰幼兒,因有可能造成損害。4.患側股內收肌緊張、攣縮5.B超檢查可早期發現新生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一種有用而又無損傷的方法,進行普查時可用此法最為方便有效。6.X線檢查對疑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患者,應在出生后3個月以上(在此之前髖臼大部分還是軟骨)拍雙側髖關節的骨盆正位片。X線片上可發現髖臼發育不良,板半脫位或脫位。拍攝X線片時,應加性腺防護板。(1)髖臼角測定:髖關節的發育狀況常用髖臼角的傾斜度來測定。通過雙側髖臼軟骨(亦稱Y形軟骨)中心點連一直線并加以延長,稱Y線。再從Y線軟骨中心點向骨性髖臼頂部外側上緣最突出點連一條線,此線稱C線。C線與Y線的夾角即為髖臼角或叫做髖臼指數。正常新生兒為30°-40°,1歲23°-28°,3歲20°-25°。大于此范圍者表示髖臼發育不全,說明此髖臼窩較淺,即使股骨頭的骨化中心在髖臼內,以后仍有可能發生脫位。(2)股骨頭的位置及關節四區劃分法Shenton線(股骨頸與閉孔連線)測量法:正常情況下,閉孔上緣和股骨頸內側緣可連成弧形曲線。當髖關節脫位后此線不能連成完整的弧線,也稱為Shinton線中斷。關節四區劃分法:由髖臼外上緣向Y線作一垂直線,將髖臼分為四個區。正常情況下,股骨頭的骨化中心在內下區內。如不在此區內,依程度不同可分為半脫位或脫位。h-f測量法:新生兒和嬰兒時股骨頭骨骺未出現,此時可用測量h和f的方法來觀察。h為股骨頸部上端外側與Y線的垂直距離。f為股骨頸上端內側處(A點)向Y線引一平行線,此線向內側與坐骨支的相交點為B點。A和B之間距離為f。當脫臼時,h變小,f增大。VonRosen拍片法:雙側下肢伸直外展45°,髖關節內旋位拍片。正常情況下股骨干中軸線向上延長,此線通過髖臼內側。半脫位、脫位時此線通過髖臼外側。(3)股骨頭骨化中心較健側小。因發育受到影響所致。(4)患側股骨頸前傾角大,正位X線片上股骨頸越短、粗,則前傾角越大。(二)脫位期Trendelenburg征(單足站立試驗)呈陽性:在正常情況,用單足站立時,臀中、小肌收縮,對側骨盆抬起,才能保持身體平衡。如果站立側患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時,因臀中、小肌肉松弛,對側骨盆不但不能抬起,反而下降。X線拍片檢查可明確脫位性質和程度。治療方案本病的預后關鍵在于早期診斷。治療越早,效果越佳。隨年齡的增大,病理改變越重,治療效果越差。1歲以內,使用帶蹬吊帶法。生后8-9周,發現髖關節有半脫位或脫位,可使用帶蹬吊帶6-9個月。僅限制髖關節的伸展活動,其他活動均不受限。除個別髖關節內有阻礙復位因素外,絕大多數患兒都可達到復位治療,亦不會發生股骨頭無菌壞死。也有用連衣襪套法及外展為襁褓支具法,維持4個月以上。1-3歲:對一部分輕型患兒,仍可使用帶蹬吊帶法治療。若使用4-6周后不能復位者,可改用手法整復,石膏固定法。整復方法:全麻下,患兒仰臥位,患側髖、膝關節各屈曲90°,沿大腿長軸方向牽引,同時壓迫大轉子部位,使股骨頭納入髖臼內。達到整復后,由于蛙式石膏容易影響股骨頭發育及產生缺血性改變,故目前國內、外小兒外科已不用蛙式石膏而改為“人字位石膏”,即髖關節僅外展80°左右,膝關節微屈,上石膏后允許患兒帶石膏踩地活動。4歲以上:此時脫位程度加重,骨與軟組織的繼發改變也較嚴重,手法整復難以成功,應采用手術治療。行沙爾特骨盆截骨術。股骨頸前傾角大于45°者應加作股骨旋轉截骨術。成人:成人可考慮作查理骨盆內移截骨術。如果一側髖關節脫位程度較高,經牽引未能下移,伴嚴重疼痛,且影響生活者,可行股骨轉子下截骨術來改變負重力線,改善癥狀。疾病預防無特殊用藥安全此病有家族遺傳特點,女孩發病比男孩多。是小兒比較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新生兒及嬰兒的檢查,比較容易,并能早期做出診斷。其表現是大腿皮紋和臀部皺折不對稱,患病的一側大腿和臀部皺折增多并且上移。當小兒平躺時,將兩髖和兩膝各屈到90°后,正常兒可外展兩髖至70°~80°,若不能外展到上述度數,即表示可疑。應該及早去醫院診斷。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治療越早越好,如果在嬰兒期治療,孩子將來走路正常,也不會在以后的生活中有什么影響。但是如果耽誤了治療,就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跛行,或是髖關節炎。皮膚受損護理措施:1、指導患兒家屬皮膚護理的要點,以利配合。2、每天給患兒擦洗全身。3、及時更換嬰兒尿布,定時接留小兒尿液,大小便污染后及時擦拭,保持皮膚干爽,防止尿布性發炎發生。4、保持床單位整潔,防止零食、碎屑磨碎皮膚。5、對長期臥床患兒,每班檢查皮膚情況,定時變換體位,減輕皮膚受壓,預防褥瘡發生。6、使用支具、石膏、牽引、術后病人嚴防壓瘡。7、將銳利用物(刀、叉、剪)和熱水瓶遠離患兒,以防刺傷和燙傷。8、對行走不穩的患兒予以保護,以防跌傷。
2016-01-10 13:00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當地省城醫院就可以,不一定來北京.再說農村合作醫療,省城醫院是指定醫院,可以報60%.手術是截骨.復位.一般不會失敗.
2016-01-10 12:5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你好!有必要的話,是需要手術治療的.
2016-01-10 09:5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確實需要手術治療費用各地不盡相同
2016-01-10 06:55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本病的預后關鍵在于早期診斷。治療越早,效果越佳。隨年齡的增大,病理改變越重,治療效果越差。 1歲以內,使用帶蹬吊帶法。生后8-9周,發現髖關節有半脫位或脫位,可使用帶蹬吊帶6-9個月。僅限制髖關節的伸展活動,其他活動均不受限。除個別髖關節內有阻礙復位因素外,絕大多數患兒都可達到復位治療,亦不會發生股骨頭無菌壞死。也有用連衣襪套法及外展為襁褓支具法,維持4個月以上。 1-3歲:對一部分輕型患兒,仍可使用帶蹬吊帶法治療。若使用4-6周后不能復位者,可改用手法整復,石膏固定法。 整復方法:全麻下,患兒仰臥位,患側髖、膝關節各屈曲90°,沿大腿長軸方向牽引,同時壓迫大轉子部位,使股骨頭納入髖臼內。達到整復后,由于蛙式石膏容易影響股骨頭發育及產生缺血性改變,故目前國內、外小兒外科已不用蛙式石膏而改為“人字位石膏”,即髖關節僅外展80°左右,膝關節微屈,上石膏后允許患兒帶石膏踩地活動。 4歲以上:此時脫位程度加重,骨與軟組織的繼發改變也較嚴重,手法整復難以成功,應采用手術治療。行沙爾特骨盆截骨術。股骨頸前傾角大于45°者應加作股骨旋轉截骨術。 成人:成人可考慮作查理骨盆內移截骨術。如果一側髖關節脫位程
2016-01-10 00:07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