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治療頸椎病的藥方
我父親已經五十多歲了,以前的時候就是經常出差什么的,倒是也不是特別的累,但是最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總是說頸椎不是特別的舒服,有時候坐著的時間稍微的長一點,頸椎就疼的厲害,之前都是沒有過這樣的狀況發生的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您好,人到中年之后會出現頸腰椎的退行性病變,與不良的姿勢有很大的關系.根據您所形容的癥狀比較符合頸椎病.初期可以保守治療列如理療,牽引,中藥,按摩.保守治療無效建議針刀或是微創治療.積極治療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轉.天氣變涼,導致肌肉和小血管痙攣,會導致疼痛加重.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太勞累,勞逸結合,注意保暖,不要長時間保持頸部的一個姿勢,睡一個低點的枕頭,和肩膀齊平的.希望能幫到您,祝您早日康復.
2016-01-10 09:05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建議用高氏風濕骨病康復袋,是中藥外敷藥很安全。以上是對“求治療頸椎病的藥方”這個問題的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祝您健康!
2016-01-10 06:20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方名】益腎堅骨湯。【出處】孫程祥方。【分類】肝腎虧損,氣血不足,經絡不暢。【組成】黃芪30克,補骨脂15克,骨碎補12克,菟絲子12克,狗脊12克,川斷12克,枸杞子12克,干地黃20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川芎12克,雞血藤30克,葛根12克。【方訣】【功用】益腎養血,和絡止痛【主治】頸椎增生【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2016-01-09 23:4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建議老人經常出去放放風箏、游泳都是不錯的緩解脖子壓力的方法。還有就是站立時抬頭挺胸。有些人站立時習慣駝背,往前伸脖子,這樣會增加脖子的受力。抬頭挺胸這個小動作可以減輕脖子的負擔。
2016-01-09 19:26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以及頸部損傷等引起脊柱內外平衡失調、刺激或壓迫頸部血管、神經、脊髓而產生的一系列癥狀。主要的癥狀有頸肩痛、頭暈、頭痛、上肢麻木,嚴重者有雙下肢痙攣、行走困難。此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男性發病略高于女性。祖國醫學關于頸椎病的論述,散見于“痹癥”、“痿癥”、“頭痛”、“眩暈”、“項強”、“項筋急”和“項肩痛”等內容中。 引起頸椎病的原因 1.頸部的慢性勞損長期低頭工作,引起頸部的肌肉、韌帶與關節的勞損,使頸椎的生理曲度改變,促使小關節的增生和退變,從而導致頸椎病的發生。 2.外傷頭頸部的任何一種損傷都可成為頸椎病的發病因素。 3.頸椎的退行性變該病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因年高肝腎不足引起頸椎的鈣化。頸椎間盤、椎體、椎間小關節等的退行性變,是頸椎病發生的主要原因。 4.其他外邪的侵襲、毒邪的感染、先天性的畸形都可引起頸椎病的發生。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 頸椎病按病變的部位、范圍以及受壓組織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癥狀,臨床上將其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和椎動脈型。其中以神經根型最常見,約占頸椎病的60%左右,后兩型則較少。 1.神經根型頸椎病多見于30歲以上人群,男多于女,重體力勞動者較多見。可單側發病,也可雙側發病。它是頸椎側后方的突出物壓迫或刺激頸神經根所引起的。其癥狀主要是頸肩疼痛,向一側或兩側上肢放射。疼痛為酸痛、鈍痛或灼痛,伴有針刺或過電樣竄痛,重者為陣發性劇痛。頸部后伸等活動時,疼痛加劇,部分患者有頭暈、頭痛、耳鳴,勞累或受寒后易誘發疼痛。上肢有發沉、酸軟無力、握力減退或持物易墜落現象,麻木和疼痛部位往往相同,多出現在手指或前臂。 2.脊髓型頸椎病該病以慢性進行性四肢癱瘓為特征。早期雙側或單側下肢發緊、麻木、疼痛、僵硬發抖、無力、打軟腿或易絆倒、步態笨拙、走路不穩或有踩棉花感。繼而一側或雙側下肢麻木、疼痛、燒灼感。手部肌肉無力、發抖、活動不靈活、持物不穩。甚至四肢癱瘓、小便潴留或失禁、臥床不起。患者常有頭頸部疼痛、半邊臉發燒、面部出汗異常等。 3.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常有頭痛頭暈、頸后伸或側彎時眩暈加重,甚至猝倒。猝倒后頸部位置改變而立即清醒,會出現耳鳴、耳聾、視物不清、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易落地等癥狀。 頸椎病的治療原則 1.痹癥型表現:以肩頸、上肢的疼痛、麻木為主。治療方法:溫經活血。 2.眩暈型表現:以發作性眩暈、頭痛、目眩、轉動頭頸即發眩暈或猝倒為主。治療方法:若屬氣虛下陷者,宜補中益氣;若屬痰瘀交阻者,宜祛濕化痰、散瘀通絡;若屬肝腎不足、風陽上亢者,宜滋水涵木、調和氣血。 3.癱瘓型表現:以下肢運動障礙、發抖、病起緩慢、間歇性發作為主。治療方法: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2016-01-09 17:52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