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貝羅漢止咳沖劑有何功效?
最近總是咳嗽,差不多有一個多星期了,喉嚨有痰,鼻子呼吸快不行了,就去醫院檢查了一下,醫生說是正常的感冒現象,給開了川貝羅漢止咳沖劑,所以我想了解一下這藥有什么功效啊。川貝羅漢止咳沖劑有什么功效呢?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川貝羅漢止咳沖劑是一種常用于治療咳嗽的中成藥,其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利咽平喘、疏風解表等功效,適用于多種咳嗽癥狀。 1. 清熱潤肺:能清除肺熱,緩解因肺熱引起的咳嗽、咳痰不爽等癥狀。 2. 化痰止咳:促進痰液排出,減輕咳嗽,使呼吸道保持通暢。 3. 利咽平喘:對咽喉腫痛、呼吸急促等癥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4. 疏風解表:有助于驅散體表的風邪,減輕感冒引起的咳嗽。 5. 綜合調理:通過多種中藥成分的協同作用,調整人體的氣血和臟腑功能,促進身體恢復健康。 總之,川貝羅漢止咳沖劑對于感冒引起的咳嗽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具體效果因人而異。在使用時應遵循醫囑,同時注意飲食清淡、多喝水、多休息。如果用藥后癥狀無改善或加重,應及時就醫。
2025-02-21 01:18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川貝羅漢止咳沖劑主要用于清肺,止咳,祛痰。用于傷風咳嗽。忌食辛辣、油膩食物。該藥品適用于傷風咳嗽,其表現為咳嗽,咯痰不爽,常伴有鼻塞流涕,頭痛,惡風。希望可以幫助到你。你好,川貝的功效: 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熱燥咳,干咳少痰,陰虛勞嗽,咯痰帶血。功能治虛勞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街、肺痿、肺癰、喉痹、乳癰。川貝的作用:本品味苦,性微寒,歸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之功,可用于治療痰熱咳喘,咯痰黃稠之證;又兼甘味,故善潤肺止咳,治療肺有燥熱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證,及陰虛燥咳勞嗽等虛證。
2015-12-27 02:3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脾胃虛寒及有濕痰者不宜治療肺炎的偏方如下:雪梨2個,川貝母4克,冰糖30克,濕豆粉10克。將梨洗凈,削皮,去核,切成12瓣,川貝母洗凈,梨塊裝入蒸碗內,入川貝母、冰糖,加開水50毫升,用濕棉紙封嚴碗口,上籠蒸2小時取出,梨塊擺人盤內,原汁倒入鍋中,加清水少許,用濕豆粉勾芡,淋在梨上。隨意服食。本方適用于肺炎之屬于風熱閉肺者。
2015-12-26 23:48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熱燥咳,干咳少痰,陰虛勞嗽,咯痰帶血。治虛勞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街、肺痿、肺癰、喉痹、乳癰
2015-12-26 22:30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①《本草經集莊》:"厚樸、白薇為之使。惡槐花。畏秦艽、礬石、莽草。反烏頭。"②《本草經疏》:"寒濕痰及食積痰火作嗽,濕痰在胃惡心欲吐,痰飲作寒熱,脾胃濕痰作眩暈及我厥頭痛中惡嘔吐,胃寒作泄并禁用。"①治肺熱咳嗽多痰,咽喉中干:見母(去心)一兩半,甘草(炙)三分,杏仁(湯浸去皮、尖、炒)一兩半。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含化咽津。(《圣濟總錄》貝母丸)②治傷風暴得咳嗽:貝母(安心)三分,款冬花、麻黃(去根節)、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各一兩,甘草(炙銼)三分。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圣濟總錄》貝母湯)③治傷寒后暴嗽、喘急;欲成肺萎、勞嗽:貝母一兩半(煨令微黃)。桔梗一兩(去蘆頭),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紫菀一兩(洗去苗土),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藥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二十丸;如彈子大,綿襄一丸,含咽亦佳。(《圣惠力》貝母丸)④治小兒咳嗽喘悶:貝母(去心,麩炒)半兩,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搗羅為散,如二、三歲兒,每一錢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黃末少許,食后溫分二服,更量兒大小加減。(《圣濟總錄》貝母散)⑤治百日咳:川貝母五錢,黃郁金、葶藶子、桑白皮、白前、馬兜鈴各五分。共軋為極細末,備用。1.5~3歲,每次二分;4~7歲,每次五分;8~10歲,每次七分,均一日三次,溫水調沖,小兒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江蘇中醫》(2):36,1965)⑥治久嗽咽嗌妨悶,咽痛咯血:貝母不以多少,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后含化,日可三服。(《雞峰普濟方》貝母丸)⑦治肺癰肺萎:川貝一兩,天竺黃、硼砂各一錢,文蛤五分(醋炒)。為末,以枇杷葉刷凈蜜炙,熬膏作丸,芡實大,噙咽之。(《醫級》貝母括痰丸)⑧治吐血衄血,或發或止,皆心藏積熱所致:貝母一兩(炮令黃)。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漿調下二錢。(《圣惠方》)⑨治憂郁不伸,胸膈不寬:貝母去心,姜汁炒研,姜汁面糊丸,每次七十丸。(《集效方》)⑩化痰降氣,止咳解郁,消食除脹:貝母(去心)一兩,姜制厚樸半兩。蜜丸梧子大,每白湯下五十丸。(《衛生雜興》)⑾下乳:牡蠣、知母、貝母,三物為細末,同豬蹄湯調下。(《湯液本草》三母散)⑿治瘰疬便毒:皿母、皂角子各半斤。為細末,用皂角半斤銼碎,搓揉濃水,濾過作膏子,和藥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晨酒下。(《昔濟方》貝母丸)⒀治喉痹腫脹:貝母、山豆根、桔梗、甘草、荊芥、薄荷,煎湯服。(《本草切要》)⒁治乳癰初發:貝母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即以兩手覆按于桌上,垂乳良久乃通。(《仁齋直指加)⒂治冷淚目昏:貝母一枚,胡椒七粒,為末點之。(《儒門事親》)⒃治小兒鵝口,滿口白爛:貝母去心為末,半錢,水五分,蜜少許,煎三沸,繳凈抹之,日四、五度。
2015-12-26 13:0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