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直腸狹窄是怎樣形成及如何治療
問題描述:1989年出生,18天齡在南京兒童醫院,以"先天性直腸狹窄”收入,該院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乙狀結腸擴張,遠端狹窄,取腸壁組織活檢診斷為"先天性巨結腸”,遂行"乙狀結腸造瘺術”,術后兩月因造瘺腸管粘膜外翻提前"巨結腸根治術",術后病理切除腸段肌間神經叢正常,確診為"先天性直腸狹窄,繼發性巨結腸”,術后,大小便控抑都較差,后到1996年據“家庭醫生報”介紹到山東醫科大學附屬一院陳雨歷教授專看此類疾病,于1996年3月5日就診于該院,以“神經源性膀胱,神經源性肛腸”住院,經查膀胱容量小,約150ml,為反射亢進型神經源性膀胱,伴雙側輸尿管返流,盆底肌癱瘓,膀胱頸下移,行“雙側骼腰肌移植盆底肌+雙側輸尿管移植+雙側錐狀肌膀胱頸懸吊+末段回腸漿肌層膀胱擴大術”,術后發生膀胱皮膚瘺,后于1997年,1998年兩年在該院行瘺管切除,膀胱修補述現小便基本靠導尿,大便控制較差.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先天性直腸狹窄的形成原因多樣,治療方法也因病情而異,包括手術治療、擴肛治療、飲食調整、藥物輔助及定期復查等。 1.形成原因: 胚胎發育異常:直腸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出現結構異常。 遺傳因素:某些遺傳基因的突變可能導致。 孕期影響:母親孕期感染、接觸有害物質等。 其他先天性畸形并發:如先天性肛門閉鎖等。 后天因素:出生后局部炎癥、創傷等。 2.治療方法: 手術治療:對于嚴重狹窄,通過手術重建直腸結構。 擴肛治療:輕度狹窄可采用定期擴肛改善。 飲食調整:保證營養均衡,多攝入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預防便秘。 藥物輔助:使用潤腸通便的藥物,如乳果糖口服液、聚乙二醇電解質散等,但需遵醫囑。 定期復查:監測恢復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先天性直腸狹窄需要綜合治療,患者及家屬應積極配合醫生,遵循治療方案,以促進康復。
2025-02-13 11:48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神經源性膀胱,膀胱已失去功能,建議長期帶尿管.多喝水,定期更換.
2015-12-20 09:02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先天性巨結腸? 先天性巨結腸癥(congenital megacolon)又稱腸管無神經節細胞癥(aganglionosis).因Hirschsprun首先對本病做詳盡的描述,故也稱為Hirschsprung病(簡稱HD)。是一種神經峭細胞源性疾病和多基因遺傳病,是新生兒期低位腸梗阻的常見原因之一。其發病率在1/2000~1/5000,男女為4:1。本病有家族性發生傾向,有報道為4%。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