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經常掏耳朵后出現兩耳孔發癢、流黃色液體的情況,可能是外耳道炎、外耳道濕疹、中耳炎、真菌感染或耵聹腺分泌異常等原因導致。 1. 外耳道炎:頻繁掏耳可能損傷外耳道皮膚,引發細菌感染,導致炎癥。表現為耳孔瘙癢、疼痛、流黃水。治療通常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 2. 外耳道濕疹:皮膚過敏或刺激可引起。除了癢和流液,還可能有紅斑、丘疹。可外用糖皮質激素軟膏,如丁酸氫化可的松軟膏。 3. 中耳炎:中耳腔炎癥蔓延至外耳道。常有耳痛、聽力下降。需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膠囊。 4. 真菌感染:外耳道環境改變易滋生真菌。有瘙癢、脫屑、分泌物增多。可用抗真菌藥物,如克霉唑溶液。 5. 耵聹腺分泌異常:掏耳刺激耵聹腺,使其分泌過多或異常。一般調整生活習慣可改善。 總之,出現這種情況應避免繼續掏耳,保持耳部清潔干燥。如癥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
2025-01-16 19:28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你好慢性外耳道炎,是細菌感染引起的彌漫性炎癥,引起耳朵腫脹,疼痛,流膿液。建議不要掏耳朵,這是誘因,如果耳朵癢的話,可以用酒精棉簽擦洗,滴用氧氟沙星滴耳液。
2015-12-16 23:5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慢性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膚和皮下膚組織的慢性或復發性炎癥。主要為耳部不適和癢感,常有少量分泌物,聽力稍減退,外耳道皮膚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痂皮系愛少量膿液或碎屑。有時揭去痂皮可致出血,鼓膜可渾濁、增厚,或因鼓膜上皮受損,其表面有少量肉芽形成。也極易造成耳聾耳鳴。所以要重視治療。慢性外耳道炎的治療十分困難,首先應去除病因,避免過敏原,定期清理外耳道,根據細菌培養結果,局部滴用敏感的抗生素溶液或外耳道內填入浸有抗生素溶液的小紗條。
2015-12-16 23:12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你好,經常掏耳朵是外耳道炎的誘發因素之一。所以要避免經常掏耳朵。你外耳道炎病史較長,可以到耳鼻喉科做個外耳道分泌物培養,明確是那種微生物感染引起,以便針對性用藥。
2015-12-16 16:0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