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脫位三次,受傷處能痊愈嗎及注意事項
醫生那我想再問下我的肩關節脫位過三次~經肩關節脫位造成受傷的地方(關節囊韌帶等)會再固定和敷藥等調理后痊愈嗎?是不是過程比較慢?那請問平時有哪些動作需要注意以免再損傷?感謝醫生請給予答復<BR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肩關節脫位多次,經過治療,受傷的關節囊、韌帶等有痊愈的可能,但恢復過程通常較慢?;謴推陂g要注意避免某些動作,防止再次損傷。具體包括避免過度外展、外旋、劇烈運動、提重物、突然用力等。 1. 避免過度外展:肩關節過度外展可能導致關節不穩定,增加脫位風險。 2. 避免外旋動作:外旋幅度過大易使關節受力不均,影響恢復。 3. 避免劇烈運動:如籃球、足球等對抗性強的運動,可能造成意外損傷。 4. 避免提重物:會增加肩關節負擔,不利于韌帶和關節囊修復。 5. 避免突然用力:如猛甩手臂,可能引發脫位。 總之,肩關節多次脫位后的恢復需要耐心和細心,注意保護肩關節,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康復訓練,有助于促進恢復,減少再次損傷的可能。
2025-01-13 18:2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不要輕忽習慣性肩關節脫位的重要性,診斷要先確定(病史詢問、理學檢查及磁振造影),才決定治療方向。非因受傷引起的習慣性脫臼最好以復健的方式治療。由受傷造成的脫臼則最好已手術的方式治療。唯有將不穩定的關節轉為穩定的關節,才有機會享受無拘無束的活動,并減少關節炎發生的機會。
2015-12-14 00:1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關節的穩定因素有以下幾個:首先,肱骨頭外形近于半圓形,肩盂關節面呈凹窩狀,與肱骨頭相吻合,這是肩關節的穩定因素之一。其二,關節囊和韌帶,關節囊、韌帶緊張時,可限制肱骨頭過度移位。其三,盂唇可加深盂窩。其四,通過肩部的肌肉的協調收縮也是保證肩關節穩定的因素。但是,肱骨頭大而肩盂小,關節囊大而松弛,這些又都易造成肩關節不穩。1)創傷性前脫位創傷性脫位是正常的肩關節遭受外力損傷后使其變得不穩定,而前脫位是最常見的盂肱關節脫位類型。運動員在擊球或發球時,肩關節極度的外展和外旋,上臂后伸,造成肱骨頭的頂壓,致使前關節囊和韌帶以及盂唇軟骨的損傷,外力繼續作用可使肱骨頭向前脫位。創傷性前脫位患者表現為肩部疼痛、畸形、活動受限、患者常用另一側手扶持受傷的一側的前臂,頭偏向受傷側。運動員在做扣球或發球時,即肩關節水平外展外旋時疼痛。2)創傷性后脫位一般在肩關節前方出現直接外力的情況下,如防守過程中肩關節過度伸展時肩前放觸地,可出現肩關節后脫位。運動員常在魚躍救球時出現疼痛。急性脫位應先行冰敷,肩部制動,及時往??漆t院拍X光片排除骨折,再進行復位及其它治療。制動一般需4周以上,然后按康復計劃開始加強肌肉力量的訓練,以保護關節,使其穩定。肩關節脫位常易反復發生,并常合并盂唇、關節囊損傷。此時應行手術治療。關節鏡微創手術,肩關節鏡下修補損傷盂唇、關節囊,恢復肩關節穩定性,術后配合康復訓練,最大限度恢復患者肩關節功能。創傷性肩關節不穩肩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因為肩胛盂小,肱骨頭大而圓,關節囊又較松馳。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體育鍛煉中,肩關節是人體最易遭受損傷的關節之一。以往肩關節損傷誤診率較高,多診斷為肩周炎、肱二頭肌長頭肌腱鞘炎等。采取微創方法,在關節鏡下進行肩袖、盂唇損傷,肩峰撞擊綜合癥,創傷性肩關節不穩定等肩關節常見損傷的相關治療,這是較為成熟的手術。
2015-12-13 20:58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肩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因為肩胛盂小,肱骨頭大而圓,關節囊又較松馳。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體育鍛煉中,肩關節是人體最易遭受損傷的關節之一。以往肩關節損傷誤診率較高,多診斷為肩周炎、肱二頭肌長頭肌腱鞘炎等。采取微創方法,在關節鏡下進行肩袖、盂唇損傷,肩峰撞擊綜合癥,創傷性肩關節不穩定等肩關節常見損傷的相關治療,這是較為成熟的手術。
2015-12-13 15:14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肩關節脫位? 肩部關節脫位包括肩關節、肩鎖關節及胸鎖關節脫位,不包括肩胛與胸壁假關節。占全身關節脫位的40%以上,且多發生在青壯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肩關節脫位分前脫位和后脫位,前者較多見。因脫位與肱骨頭所在的位置不同,又分肩胛盂下脫位、喙突下脫位及鎖骨下脫位。肩關節后脫位很少見。小節只就肩關節前脫化進行論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