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歲女性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后續如何治療
患者女,43歲,10年前生小孩后,背部壓痛,關節疼,經吃中藥治療,基本康復。但未化驗。今年5月1日手中指關節及踝關節腫脹壓痛,在當地縣醫院輸了7天液體(按風濕治療)癥狀基本消失,5月8日去省三院查ESR24CRP2.35RF167CCP110ANAI100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給藥白芍總苷0.6一日三次美洛昔康7.5一日二次痹祺膠囊1.2一日二次。堅持服藥癥狀好轉。5月19日查血常規肝功能正常ESR18.。處理繼續用上述三種藥,藥量不變。7月13日各關節未見明顯不適,血常規肝功能正常ESR21.C反應蛋白1.4。處理繼續用上述三種藥,藥量痹祺膠囊減半。各關節未見明顯不適。9月20日血常規肝功能正常ESR22.C反應蛋白0.9。處理,痹祺膠囊減掉,再逐步減白芍和美洛昔。現在只剩下美洛昔康,但感覺身上有兩塊皮膚癢,查說是濕疹。一下步應怎治療類風濕。,下一步應怎樣治療類風濕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感染、環境等因素有關。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等。對于該患者,后續治療需綜合考慮病情、藥物反應等。 1. 藥物治療:可繼續使用美洛昔康緩解癥狀,同時可考慮加用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等改善病情抗風濕藥。這些藥物能延緩病情進展,但使用時需注意監測血常規、肝腎功能等。 2. 物理治療:如熱敷、按摩、針灸等,有助于緩解關節疼痛和肌肉緊張。 3. 生活方式調整:保持良好的姿勢,避免關節過度負重。注意保暖,避免寒冷潮濕環境。適當進行關節活動和功能鍛煉,增強肌肉力量。 4. 定期復查:定期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血沉、C 反應蛋白等指標,評估病情和藥物副作用。 5. 心理調節:保持樂觀心態,避免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有利于病情控制。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患者需要積極配合醫生,遵循醫囑治療,定期復查,以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質量。
2025-01-09 09:51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飲食療法是指利用食物進行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中醫學認為藥食同源,食物也是藥物,只要使用得當,配之得法,也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由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程遷延,恢復緩慢,患者必須長期服藥治療,配合飲食調理不僅可以增加療效,而且可以彌補藥物治療的不足和抑制藥物的毒副反應,對該病的治療與康復十分有益,應用時應掌握如下原則: 辨證配食辨證配食是食療的基本原則。“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涼者溫之”為治療大法。配膳時要根據“證”的陰陽、虛實、寒熱,分別給予不同的飲食治療。一般而言,風痹者宜用蔥、姜等辛溫發散之品;寒痹者宜用胡椒、干姜等溫熱之品,而禁忌生冷;濕痹者宜用苡米、黑豆等利濕之品;熱痹者一般濕熱之邪交織,藥膳要求清中能利,而不宜食用辛辣刺激之品。 適當烹飪凡食療物品,一般不采取炸、烤、熬、爆等烹調方法,以免有效成分破壞,或使其性質發生改變而失去治療作用。應該采取蒸、燉、煮、煲湯、酒浸、泡等方法。烹飪的目的在于即使其味美可口,又使其保持藥性。 合理飲食飲食要節制,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常見久病體虛,故飲食不可過量,進食要守時、適量,不可暴飲暴食、饑餓失常,飲食應以清淡為主。膳食應高蛋白、中脂肪、低糖、高維生素、中熱量和低鹽。少量多餐,少刺激性食物,多味佳可口易消化的食物。膳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和脂肪的比例以3:2:1為合適。多用植物油,少用動物油,動植物脂肪比例為2:1為宜。以色拉油、玉米油、橄欖油、葵花子油和魚油(不是魚肝油)為佳。飲食中熱卡的分配以早餐30%、午餐40%、下午餐10%、晚餐20%為合適。飲水量應根據病情和個體飲食習慣決定。
2015-12-08 15:52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風濕病藥物治療治療的原則是早期診斷和盡早合理,常用的抗風濕病藥物如奈普生,阿斯匹林,布洛芬調理的
2015-12-08 10:04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類風濕你可以小劑量吃點阿司匹林,也可以吃英太青,扶他林.有激素類的藥物最好少吃.
2015-12-08 01:27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