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活易累、畏風寒、雨天關節酸痛,是關節熱嗎?
大概是年前開始吧!每次只要多干些活就會感覺很累,而且開始畏懼風寒。下雨天的時候關節也開始酸痛,這一年來也吃了不少藥,但就是不見效果。朋友說我這種是關節熱,我想問一下關節熱的具體癥狀是怎么樣的?應該怎么治療才會好得快?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關節熱是一種中醫病癥概念,通常表現為關節紅腫、疼痛、發熱,活動受限,可能伴有全身發熱、口渴、心煩等癥狀。導致關節出現類似問題的原因較多,如風寒濕邪侵襲、勞損、免疫功能異常、感染、代謝紊亂等。 1. 風寒濕邪侵襲:外界環境中的風寒濕邪侵入關節,導致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引發關節不適。 2. 勞損:長期過度勞累或姿勢不當,使關節承受過大壓力,造成損傷和炎癥。 3. 免疫功能異常:自身免疫系統錯誤攻擊關節組織,引起炎癥反應。 4. 感染:細菌、病毒等病原體感染關節,引發炎癥和疼痛。 5. 代謝紊亂:如尿酸代謝異常導致痛風性關節炎,或鈣磷代謝紊亂引發骨質疏松性關節病。 出現關節不適癥狀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如血常規、風濕因子檢測、X 線等,以明確病因,并采取針對性治療。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如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雙氯芬酸鈉,抗風濕藥如甲氨蝶呤,以及中藥調理等)、物理治療(如熱敷、針灸、按摩等),同時要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和受寒。
2024-12-12 03:06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您好,風濕熱癥狀表現為:多數病人發病前1~5周先有咽炎或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時周身疲乏,食欲減退,煩躁。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關節炎,心臟炎,皮下小結,環形紅斑及舞蹈病等。一)發熱大部分病人有不規則的輕度或中度發熱。二)關節炎典型的表現是游走性多關節炎三)心臟炎為臨床上最重要的表現。
2015-12-04 08:33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風濕病是風濕疾病的總稱.風濕熱是風濕病的一種.風濕病的常見癥狀有哪些?風濕病常見的主要癥狀有:1·疼痛:是中醫風濕病的常見癥狀,病人感到比較痛苦的自覺表現.2·關節腫脹:是指關節周圍浮腫而脹的一種癥狀.3·發熱4·麻木5·肢節屈伸不利:是指四肢關節,脊柱等活動受限或困難的一種癥狀;可單發或多個關節同時發生.6·多汗7·皮膚癥狀:硬化或紅斑出現.8·皮下結節9·晨僵:是患者早晨醒來后,自覺關節僵硬,屈伸不利的一種癥狀.10·畏寒惡風:是風濕病常見的癥狀之一,可以表現全身的癥狀,也可以表現為肢體關節的局部癥狀.以上是風濕病常見的主要癥狀.
2015-12-03 19:18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由于手部經常暴露于外,與外界接觸最多最廣,最易感手風寒濕邪.所以患者平時應注意手部的保暖,防風,防濕.還應注意保持各關節的正常功能姿勢,以免發生強直畸形.風濕性疾病患者在烹飪食物時應注意:食物在給人體提供營養的同時,如果烹飪得當,又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即食療作用.凡用于食療的食品,一般不應采用炸,烤,熬,爆等烹調方法,以防止其有效成分過多地被破壞.或使其性質發生改變而失去食品對疾病應有的作用.食療食品應該采用蒸,燉,煮,煲湯等方法.進行食療應少量多餐,細水長流,不可一次食用過多,以免損傷脾胃功能.
2015-12-03 18:35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孩子目前存在風濕性心臟炎.風濕熱一般考慮鏈球菌感染,需按療程用青霉素治療,8-12周口服潑尼松.
2015-12-03 14:48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風濕熱? Bouillaud綜合征(Bouillaud syndrome)異名:風濕熱。是一種常見的反復發作的急性或慢性身性結締組織炎癥,主要累及心臟、關節、中樞神經系統、皮膚和皮下組織。6~15歲為高發年齡。本病發病與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的感染相關,故發展中國家的發病率較發達國家高。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冬春多見,遍及世界各地。我國各地發病情況不一,風濕熱總發病率約為22/10萬,其中風濕性心臟病患病率為0.22‰ 。以風濕性心臟病為例,20世紀80年代,中、小學生發病率北方為0. 11‰~1. 09‰,南方為0.37‰~3.6‰。首次發病年齡多為6~15歲,3歲以下少見,近年來發病年齡有向后推遲的趨勢。發病率無性別和種族差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