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急性白血病化療后發燒肋骨疼,除化療還有何法?
爺爺一個月前被診斷為急性白血病,期間住院治療.化療了十幾天,總是反得的發燒,發燒時兩側肋骨疼痛。爺爺現在非常的瘦,不能起床,十分的痛苦。我們一家人看著心情都很難受,怎么要老人家受這樣苦。爺爺年齡大,做化療很痛苦,除非了化療還有其他的治療方法嗎?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患者常出現發熱、貧血、出血等癥狀。對于年齡較大的患者,除化療外,還可考慮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造血干細胞移植、支持治療及中醫治療等。 1. 靶向治療:如伊馬替尼、達沙替尼等藥物,能針對白血病細胞中的特定靶點發揮作用。 2. 免疫治療:像利妥昔單抗等,通過調節免疫系統來對抗白血病細胞。 3. 造血干細胞移植:找到合適的供體進行移植,有治愈的可能,但風險較高。 4. 支持治療:包括輸血改善貧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輸注血小板防止出血等。 5. 中醫治療:可輔助調理身體,減輕化療副作用,但不能替代主要治療方法。 總之,對于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療方法的選擇需綜合考慮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病情等因素。建議在正規醫院,由專業醫生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2024-12-12 11:20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你好M5相對于其他類型的治愈率相對低,一般是40%左右。治療主要是中西醫結合治療,分三步:第一步采用中藥涼血解毒結合化療取得血液學緩解。第二步采用扶正祛邪中藥結合化療或DC-CIK細胞治療取得遺傳學或分子生物學緩解。第三步采用解毒祛邪中藥配合DC白血病疫苗、DC-CIK細胞免疫治療清除微小殘留白血病細胞達到治愈。骨髓移植的成功率為50%,治愈率為30%。但是其風險大、費用高。費用首次大概需要40萬左右,之后要服用免疫抑制劑。
2015-12-03 22:14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你好!急性白血病的治療包括兩個重要環節:1改善患者一般狀況,防治并發癥,為抗白血病治療創造條件;2大量殺滅白血病細胞,促進正常造血功能的恢復,具體措施為:感染防治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措施,必須結合中藥治療,中藥很關健,可以減輕化療的付反應還能殺白血病細胞,調解免疫力但是現在的問題是老年人,能不能經得起化療,這是很重要的一點,詳細的還是得要去醫院找專業的醫生咨詢為好。
2015-12-03 20:4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你好,因為大多數病例的誘因尚不清楚,大多數情況下是無法預防的。盡量減少與毒素、輻射、化學試劑等因素的接觸可能降低發病的危險性。病情緩解之后,針對脊柱給予化療或放療以處理可能侵襲入脊髓液的任何白血病細胞。后續治療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復發,給予持續時間為一年的化療。對復發病例或其它治療無效的病例,其治療選擇是在高劑量化療后行骨髓移植。
2015-12-03 20:39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急性白血病是源于造血干細胞的克隆性惡性疾病。在骨髓和其它造血組織中任何一類異常原始或幼稚細胞的過度增生,并釋放至外周周血液中,造成骨髓中其他細胞生成繁殖受抑和各器官的白血病細胞浸潤。臨床表現為貧血、繼發感染、出血,肝脾淋巴結腫大及其他浸潤的表現。我院是中醫治療血液病的專科醫院。運用我院的龜鹿生血湯”,“犀角地黃素”、“青黃散”等,腎、脾、骨髓三經同治通過“清毒換髓”、“祛瘀生新”和“滋補肝腎”修復損傷的骨髓造血干細胞,改善造血微環境,防止造血干細胞增殖分化異常血細胞成份基因突變和幼稚細胞惡性克隆,達到控制疾病進一步發展和恢復骨髓造血的目的從而有效的治療白血病.
2015-12-03 15:4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是因造血干/祖細胞于分化過程的不同階段發生分化阻滯,凋亡障礙和惡性增殖而引起的一組異質性的造血系統惡性腫瘤。特征是白血病細胞大量增殖,在外周血、骨髓、肝、脾、淋巴結及其他組織器官廣泛浸潤,正常血細胞生成減少。主要臨床表現為貧血、出血、反復感染及白血病細胞浸潤各組織、肝脾和淋巴結腫大血及繼發感染等。小兒白血病中90%以上為急性白血病,老年人急性白血病近年有逐漸增高趨勢。且以急性髓細胞系白血病為常見,以M5和急淋中L3類型最多。其早期死亡的因素為年齡大于70歲、發病時有DIC、有MDS病史、血紅蛋白低于40g/L,外周血原始+早幼細胞高于0.80°國外Johnson等發現其預后差與年齡大、身體一般狀態差,原始細胞比例高、血尿素高有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