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是一種常見的血液疾病,其發病原因較為復雜,主要包括免疫因素、遺傳因素、感染因素、藥物因素和其他因素等。 1.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亂,產生抗體破壞血小板,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2.遺傳因素:部分患者存在遺傳易感性,可能與基因突變有關。 3.感染因素:某些病毒、細菌感染,如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誘發免疫反應導致血小板減少。 4.藥物因素:某些藥物如磺胺類、解熱鎮痛藥等,可能影響血小板生成或導致其破壞增加。 5.其他因素:如惡性腫瘤侵犯骨髓,影響血小板生成;長期接觸化學毒物等。 總之,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的病因多樣,明確病因對于治療和預后至關重要。患者一旦確診,應及時在正規醫院接受規范治療。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如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必要時還可能進行脾切除。同時,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和受傷。
2025-01-08 17:1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病理其是一種免疫性綜合病征,是常見的出血性疾病。特點是血循環中存在抗血小板抗體,使血小板破壞過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細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多為10歲以下兒童,兩性無差異。多在冬,春季節發病,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風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種后,感染與紫癜間的潛伏期多在1-3周內。 成人急性型少見,常與藥物有關,病情比小兒嚴重。起病急驟,可有發熱。主要為皮膚、粘膜出血,往往較嚴重,皮膚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點,分布不均,以四肢為多。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齦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結合膜下出血,少數視網膜出血。脊髓或顱內出血常見,可引起下肢麻痹或顱內高壓表現,可危及生命。
2015-11-26 08:30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本病也是多能干細胞的克隆性疾病。其出血機理是由于血小板量雖多,但有功能缺陷,如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功能減退、釋放功能異常、血小板第三因子降低、5-羥色胺減少等;部分病人有凝血功能的異常,如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Ⅷ的減少,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消耗過多引起;由于本病大部分發生在老年患者,可能合并血管退行性改變,易形成血栓,造成血管遠端梗塞,梗塞區破潰出血。 因血小板過多,活化的血小板產生血栓素,引起血小板強烈的聚集及釋放反應,形成微血管栓塞,進一步發展為血栓。 晚期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可有肝臟和其他臟器的髓外造血
2015-11-26 04:29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